2013年6月15日,由东北财经大学主办的生鲜农产品流通理论与实践焦点研讨会在北京工商大学综合楼701举行,会议主要探讨了蔬菜、水果、肉类等生鲜农产品流通焦点问题,包括农产品销售渠道及其成本费用情况;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批发和零售)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在确保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有关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其他情况等。全国政协委员、原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夏春玉教授,农业部市场信息司处长张国,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王德利,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于淑华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洪涛教授参与研讨并发表各自观点,东北财经大学张闯教授、徐建副教授、薛建强讲师、吕怀涛讲师、孙大鹏博士生,北京工商大学郭馨梅教授、徐振宇副教授,研究生杜萌、霍菲菲、王文楠、王亚楠、王维维、廖香香参加会议,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贾晓鹏秘书。
首先,夏春玉副院长介绍了他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进展情况。他说,这次课题组是进京咨询,课题2012年6月立项,做了两项工作,第一是2012年去西北三省调研,第二次是2013年大连和辽宁,大连市委及大连市人大高度重视这个课题,调查了大连市的一些企业,从生产源头做调研,又到辽宁省做了调研,根据计划安排,这次专程到北京请教专家。这个课题共有四个子课题,农产品的批发零售交易情况、农产品的物流情况、农产品的信息化建设以及农产品综合体系设计。今天来了两个子课题负责人,来听取各位专家建议。他认为,不能搞纯理论,要到实际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也真诚邀请各位领导专家去大连给予建议。
洪涛表示,夏春玉副校长非常重视这次研讨会,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并邀请大家发言。
首先,黄海认为会议的题目重要而全面,他想把自己这些年来发现的一些重要问题交流一下,希望大家一起做一些探索。他表明农产品的概念,涵盖粮油,重点研究生鲜。
第一个问题是,生鲜农产品信息引导问题。其实粮食大面积的增产或减产是有规律可循,都是种植出了问题。近几年生鲜农产品产地越来越集中,种植信息引导不畅,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只发布销售信息,解决农民往哪里卖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源头。他曾经考察其他国家,发现德国、阿根廷的农业部都有一个种植指导计划,农民只要按照计划种植,政府就负责解决发生的问题。又如,日本有专门的蔬菜价格法,有指定蔬菜和特定蔬菜,有特定的种植地点,按计划进行种植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所以政府规划很有作用。除了政府,国外企业订单实践也很有作用,超市大量销售可以解决蔬菜买难卖难问题。国外还有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服务企业,他们的农民不盲目种植,农民种小麦就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按实际情况调整的很快,但是蔬菜不能应用期货,如何从源头解决,仍需讨论。
第二个问题是,农产品流通环节数量。“两头叫中间笑”的情况不正常,经过近些年发展,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已经很少,海南的蔬菜只经过寿光的一次转运就到达东北。虽然有人表明北京新发地和其他市场有差价,那是因为新发地的蔬菜是“大车拆小”,有人工费用,劳动增值。此外,利润率问题,前几年的调查显示,生产环节利润率比流通环节的利润率高,但是流通环节量大,所以利润额高,但是在发达国家,流通环节利润率比生产环节高,这也是符合“微笑曲线”的。他认为,未来的中国流通环节利润率也会超过生产环节利润率。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农业服务企业。开始商务部提出“农超对接”。但是这是有困难的,因为还有中间环节。现在的农产品经销商只是做中间环节,与种植户没有太大关系。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是永远的,尤其是生鲜蔬菜,规模不可能像粮食一样。发达国家的农业服务企业跟我们不同,我国的农业合作社规模太小,而且大部分都是在一个行政区域,还是不能完全和种植者接触。国外的农业服务企业要提供种子、化肥以及金融服务,如果农民收成不好,他们也会受很大损失,所以巴西的企业比政府还尽职,这里有一种经济上的联系。
第四个问题是,政府调控手段问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流通体系怎么体现?他认为,流通体系就本质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应按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程度来分析流通体系更合理,而不是按社会制度区分。无论如何,政府是必须要调控的。第一,调控的目标。不要把价格作为目标,生鲜农产品的价格在中长期是上涨的趋势,随着城镇化发展,很多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者变成消费者,这是不可逆转的。第二个不可逆转是,流通距离越来越远,运输费用占价格中比重越来越高。第三个不可逆转是,能源价格上升,种子、化肥成本上升。第四个不可逆转是,人工成本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每年上涨,农民会权衡在家种田还是进城打工。所以,生鲜农产品价格有上涨趋势,不要把这价格作为目标。第二,政府调控应关注极少数蔬菜产品,不能调控全部产品,前两年的绿豆、生姜、大蒜价格上涨,但消费比较少,没必要调控,只调控几种主菜就可以了。如春节菜价上涨是正常的,调控几种菜就可以了。第三,目前财政大量补贴生产,是很难操作与监督的,这不是公共财政的办法,应该补贴消费环节。劳动部门掌握着“低保人”名单,可以公示补贴名额。政府要考虑CPI问题,放开生产环节补贴消费环节,会提高CPI。发达国家实行核心物价,值得我们学习。我国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菜篮子市长负责。第四,公益性问题。需认真研究,农产品市场的公益性与教育、卫生等有严格差别,流通行业是竞争性行业,应该有一个界定,只是某些行业的某些环节应该具有公益性。但是中国现在的批发市场不能全部公益性,在一些骨干市场的重要东西和新建的市场可以实现公益性。有些农产品批发市场股份制后上市,只是资本运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要继续研究公益性问题,有很多值得研究。
以上问题都是近些年政府重视但是没有解决好的。他认为,流通环节不可能负责检查质量,这是不现实的,流通环节应该建立制度,比如出了问题知道产品从哪里来的,就可以免受惩罚。
张玉玺发言,新中国64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年之前是短缺阶段,什么都不够;第二阶段,1978年后进入发展阶段,政府各种补贴,来促进农产品发展;第三个阶段,2000年以后是过剩阶段,出现滞销,即流通阶段,卖比种更重要,1978年以前种更重要。但是细分起来,《资本论》的理论更适应现代。按照研讨会题目来讲。
第一,主要农产品流通渠道及成本费用情况。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2012年交易量1300万吨,交易额440亿元,为北京蔬菜水果供应的80%,每天的底线为蔬菜、水果各1.6万吨。最近统计,北京常住人口2069万,流动人口750万,这个3000万人大都市,蔬菜水果的80%靠外省,他向大家展示全国各省市向北京供应蔬菜的分布图,最多的山东占20%,其他有河北、海南、广西、云南等,青海和西藏供应较少,无香港澳门,形成全国大流通局面。60、70、80年代,北京的农产品供应以近郊(海淀、朝阳、丰台)为主,远郊(大兴、房山、顺义)为辅,外埠调节。1976年时,北京新发地的4000亩菜田所产的蔬菜全部交给二商集团,而现在北京的蔬菜水果80%靠外埠供应,这就是全国大流通局面,46个国家的水果每天进入新发地,走进新发地,吃遍全中国,走进新发地,吃遍全世界,但是问题是,运输成本很高,远远大于种植成本。
每年12月到第二年4月份是淡季,90%外埠供应,如南菜,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的供应占50%,北方的白菜土豆20%,河北的供应23%,7%为北京自己供应,大部分为“南菜北运”,如冬天吃的海南豆角,如果海南农民“不收钱”,运到新发地仅运费就是1.1元/斤,这就是流通成本。现在是七八月,北部地区的蔬菜供应占北京的60%,形成“北菜南运、西菜东运”,流通成本高于生产成本,卖贱买贵,这并不代表价格高生产者和流通者利润高,全国大流通自然带来高流通成本。
第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我国有2亿户农民,18亿亩耕地,但是土地不稳产高产,有11亿亩靠天吃饭,这就影响农产品价格。他展示了近几年土豆情况,2010年价格最高,是因为土豆主产区产量低,甘肃、内蒙古降水量太低,好的土豆卖1.6元,不好的卖1.5元,这刺激了农民种植土豆的积极性。第二年降雨量高,约330毫米,土豆亩产量2000斤,所以2011年土豆批发5角6角,所以说农产品受气候影响太大。他曾经考察甘肃的玉米,生长状况良好,但是夏粮绝收。气候降雨量都决定了农作物的亩产量,因此不是稳产高产,今年四月的农产品价格高与滞销问题并存。美国的土地都是稳产高产的,因此价格固定,属于市场经济,我国为初级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因此,我国土地不是稳产高产田,小生产,受天气降雨量影响,市场经济等特征都不能引导产量与价格。
第三,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世界上有四种交易方式:日本、韩国、中国台北的拍卖式,公平公正公开;美国、西班牙、欧洲等国家的连锁配送,农产品齐全;特别发达国家如北欧的国家,超市化经营,超市里应有尽有;我国是三现交易:现场、现金、现货,对口交易。第四种是大多数国家的交易方式,也最落后。但是目前改变不了,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拍卖形式虽好,但是没有品牌根本不能实现。中国人口数量多,且与其他国家人口不同,在美国,人均消费蔬菜178.3公斤,马铃薯50.8公斤,番茄41公斤,还有胡萝卜、莴笋、洋葱等共八九个品种当家菜,品种单一,吃得较少。但是中国蔬菜品种全,吃的菜多,每天7000至8000辆车运送蔬菜到新发地。现在的蔬菜价格还是比较低的,汽油、人工费价格均上涨,蔬菜价格有上涨趋势。他们调研发现,国家级贫困县592个,他们走了200多个县,均为农业大县,所以农产品价格是比较低的。他认为,现在中国农村的土地税不能不收,土地不收税是错误的,土地交钱是社会责任,这代表土地是国家的,可以少收。上海有句谚语“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说的就是鸡毛菜,上海人可以站在萝卜堆上骂政府没有菜吃,上海政府通过种一亩补贴600块,政府开销很小就解决了鸡毛菜问题。
第四,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新发地的流通信息每天在农业部、商务部网站公布,现在有股评家,但是没有人敢“预测”明年产量及价格,所以农产品种植应该规模化。例如,欧盟98%的农产品联产承包,美国为92%,以后的中国应该朝着以下目标发展:江西、湖北土地向200、300亩地集中,北方土地向2000、3000亩集中,农民同时收取租金与工资。
第五,综合。农产品安全问题,从种植就有安全问题,我国土地严重透支。1970年的南方土地一年两季水稻,冬天种紫云英来年春天变草肥。而现在土地严重透支,土地不休耕。土地污染也很严重,美国为移民体检,中国人民铅含量比其他人严重得多,水、土地、空气都被污染,有机无污染农产品是不太可能实现的。此外,品牌问题,中国农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有姓无名,海南毒豇豆其实只是两个农村的香蕉树农药污染了豇豆,但是由于没有品牌的农产品不好监管,就变成了海南全部变为毒豇豆,没有品牌,农产品安全不好解决。
张国处长表示,农产品流通困扰着三农问题,投资农业应从三农角度来研究,研究流通必须研究农民、农村、农业,现在的许多人研究农产品流通与农民、农村、农业的关系有多大,从这个角度研究出来的问题才更有研究价值。他曾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多所院校共同研究,结果显示农产品流通问题管理太乱,没有相应法规,管理机制也比较乱,看到问题也无法解决。
第一,流通渠道问题。现在研究的渠道都是单向的,也就是怎么从农村到城市餐桌上,但是不研究反向问题。这里的双向不仅是鲜活产品,还包括投入品、管理水平、市场信息,所以单向渠道研究出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农民不可能完全吃自己种的品种,计算起来费用是不一样的,通过研究双向流通渠道,可能会得出另一种结论。现在的农超对接要接的上才行,一个农民或者一个合作社跟一个超市是对接不上的,现在的对接并不是完全按照游戏规则来的执行的。
第二,流通体系问题,这么多年更重视消费市场集散地市场,没有重视第一关——产地市场,产地市场完全靠市场化发展。体制造成产地、产销衔接地、销地市场管制部门不同,农业部没有流通的钱,造成信息不流畅,农民把握不了市场,对市场茫然,出现管理问题。近两年的一号文件一直倡导进社区,但是利润在哪里并不明确。他举例国务院补贴猪的问题,结果效率低下,监管不一,时间不一。最近总理提出农业市场化和信息化,推进农业市场化是很重要的思路,农村改革核心问题是产权问题,农民只有耕地的承包权及住宅的使用权。对市场的乱批乱建管理是不够的,重复建设很严重。各地市场的辐射带动力有问题,他不否认全国大流通,但是本地也可以多生产蔬菜,每年的蔬菜怎样运送应该有计划。
第三,物流问题。全国物流企业有一万多家,有两个问题,一是布局问题,一般跟着市场走,一是冷库建设问题,冷库可以延长农产品上市时间,增加保鲜,但是有的农产品保存几天已经超过本身价值,是没有必要的,如何建设是值得思考的。商务部对冷藏投入很高,现有冷库结构不合理,很多是-18度,均为肉类专用,不适合储藏蔬菜。此外,冷藏车回程运输的有可能是别的货物,这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总之,物流冷链问题有很多。
第四,信息化问题。流通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一部分,生产信息化是现代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而流通信息化,如批发市场的信息化较低,人财物管理、产品管理、交易管理如何实现,有时候有一些利益成分使得不能实现信息化。电子商务信息化,农产品电子商务与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如何结合,仅仅靠生鲜农产品赚钱的公司还没有几家成功,如北京的康盛达、上海的菜管家、湖北的家事宜、大连的粮农等等,都遇到一些经济效益问题。但是现在农村电子商务经营的比较好,如福建南安世纪之春,信息员收集两万多个村的信息,与供应商谈,低价购入,公司得到了供货公司省下的销售费用。信息市场,在农村搞流通一定要信息灵通,但是现在的信息不一定是真的,所以如何让信息变得有价值是很重要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核心解决平台与诚信问题,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如何实现也有待解决。
第五,质量安全问题。农业部把生产流通的一部分,进入到批发市场之前归农业部管,批发市场到超市与农业部无关。其实哪个环节都很重要,搞安全问题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但是更多出在投入品,水、肥、电、农药管理权限过松。质量追溯问题,他本人曾经负责全聚德烤鸭条码追溯,但是这是企业的问题,质量追溯解决不了质量问题,只能解决责任问题,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只追责不追溯,做好责任分工。手段问题,产供销连在一起才可以追溯,但是大部分产业链是中断的,而且技术做不到,如果只靠生产者来记录,采集到的信息是不真实的不可靠的。可以设计一种传感器,不经过人工,可以采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