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推行“倒”按揭的方式,和鼓励养老产业的发展,以及推动黄金市场的发展,使中国经济渡过难关。通过近期有关经济的各方观点,引出解决之道,并且介绍了一种作者研究出的,有关政府在经济矛盾冲突中,应该扮演特殊角色的博弈模型。如果读者把此篇文章看成一篇经济科幻小说也未尝不可,因为作者也是以无限期望和遐想的心态,来写这篇天马行空的文章的。
前言
定位 标准 平台
生活中,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人们做很多事情的开始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一件事的价值评判也就体现在,能够解决多大的问题.比如,狩猎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进而父系社会比母系进步.人们交换物品时遇到麻烦,所以,货币有了存在的意义.当你脱离了解决问题的定位去判定一个事情,那么,这种价值观不仅仅会失去普遍意义,而且会带来更多问题.
在商业活动中,当产品或服务以解决问题的定位切入到市场中以后,立即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果能在竞争中形成一种,不可替代的标准,也就是大家都所说得,核心竞争力,那么由此甚至可以形成新的消费习惯,创造新的游戏规则.
当形成标准之后,企业过去的后续做法就是形成垄断,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规模经济的优势在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渐渐减弱.人们开始意识到,当形成垄断优势以后,最好的继续发展方式就是构建平台.其中网络游戏平台,超市零售业,高新技术孵化器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证明.甚至在我看来,一些管理学精英们已经开始研究,在平台下的生存法则了,比如“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
从定位到标准,然后是平台,这就是下面的写作思路,不仅仅灌输一种思想,也是在进行一种交流,最终构建一个沟通,互动的思想平台。
一 所罗门的金约柜模型
定位:
2005年在《经济学家茶座》看到一篇文章《挑战所罗门国王的智慧》,文章中讲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所罗门判孩子的故事,大致是有两个母亲都认定一个男孩是自己的儿子,让所罗门做出判决,所罗门王也没有办法,于是和两位母亲商量,不如把孩子劈成两半,一人一半。然后一个女人接受了这个提议,另一个女人则放弃了孩子。聪明的所罗门王通过两者的不同态度,认定那个不希望孩子死的女人是妈妈,因为只有真妈妈会更在乎孩子的生死。作者之后提出异议,认为如果假妈妈足够聪明(理性),则这个方法完全无效。之后,提出了很多经济学者提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模型,然而,都不尽如人意。文章最后一句是:“也许,总有一天,经济学家能够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让我们把答案留给聪明的读者吧。”
就像做小学奥数题一样,这句话引发了我的兴趣,决定要好好研究研究。
标准:
1 “价高者得”竞价模型
当时首先想到的方法是多次博弈,找出心理差距,从心理变化的差异里区别出真妈妈和假妈妈.于是想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法:由所罗门让她们出价买孩子, “价高者得”,在过程中双方不知道对方所出的价格.但实际上,无论真妈妈和假妈妈的价格有何不同,所罗门都只会告诉双方你们出价相同,于是双方需要再出价,通过不断的再出价,根据价格分别计算双方价格的变动趋势,以做比较,设想的结果如下(图1):
在图1中,x轴代表时间,y轴代表价格,曲线N为假妈妈的出价曲线,T为真妈妈的出价曲线,P1点和P2点分别代表了她们的初次竞买价格.图形中P1和P2的点的位置,以及谁高谁低是不确定的.这个图形所想表达的意义是:随着价格不断升高,随着假妈妈预期自己可以得到的补偿金(或是骗来得孩子的价值)越来越多,提价会更肆无忌惮.而真妈妈因为在赢得孩子的情况下需要支付的金额越来越高,就会越觉得自己损失了,并且认为所罗门愚蠢而让自己蒙受损失.所以,假妈妈和真妈妈因为最初的机会成本不同,无论P1和P2初始值的高低,都会导致N曲线的斜率比T曲线大.
2“价低者得” 竞价模型
后来,我觉得前面这个思路虽然有逻辑,但是,如果双方都理性,则还是可能出现混乱的结果.而且,还会使所罗门因为说谎而失去信任.于是,便又想出一个,出价赢孩子, 每次出价必须低于前一次出的价格,当双方出价的总和相同时,最后一次竞价中的“价低者得”孩子,并支付竞价总额给竞价失败者.(图2)
图2是根据图1的思想逆推的,大概的意思就是随着价格升高,假妈妈会越来越觉得这个交易不值得,一方面寄希望于真妈妈可以出价配合尽快结束这个交易,一方面出价越来越低,减少自己的损失.这个图像的意义不想多作解释,因为这个竞价模型的作用在第一次公开出价就表现出来了.P1为假妈妈的初价,P2为真妈妈的初价.因为各方价格公开:
(1) 当P1大于P2时,假妈妈只能出低价来尽快结束竞价过程,继续高价可能导致竞价永远结束不了.当结束时,如果假妈妈得到孩子,那么她其实只是得到了一个价值在真妈妈心中只有P2价格的孩子,所以假妈妈的损失是Pn-P2.如果她没有得到孩子,那么她的盈利是Pn,但是因为P2比P1大,所以这个结果很难,竞价过程越长其风险越大.
(2) 当P2大于P1时,假妈妈也很难再给出很高的价格竞价,使得Pn在P2上缓慢上升.当结束时,如果假妈妈得到孩子,那么她得到的是一个P2价值的孩子.如果假妈妈没有得到孩子,她的盈利是一个接近P2值的Pn,所以在利益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其风险随着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
(3) 如果真妈妈考虑到假妈妈的想法,竞价过程可能更复杂.
其实,这个竞价制度的意义不是竞价本身,而是,让双方有机会知道这个孩子在对方心目中的价值.价格公开,允许场外和解(即双方合谋的产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假妈妈为了保存既得利益并减小风险,会主动找真妈妈进行场外和解.在这个制度中,可能唯一有意义的就是P1和P2,而之后的价格都是在为场外和解而做铺垫,或是考虑到道德风险,真妈妈配合假妈妈而继续竞价的假象,用来欺骗所罗门而隐瞒谁是假妈妈.
想出这个竞价模型之后,觉得完全可以把它当作囚徒困境的反例,囚徒困境是,双方考虑到自己的机会成本,每个人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最优选择,而导致整体的最差选择.而这个模型,是在双方为了避免未来可能更不利的情况,选择了现今的较差选择,而使整体利益最优.然而,即使这样还是损害了真妈妈的利益,我确实不如所罗门王有智慧.
3共同抚养模型
这个想法其实没什么学术可言,就是让两个妈妈都交钱给所罗门王,由所罗门王把这些钱花在抚养这个孩子身上,然后,等孩子长大后,让他按出资比例,回报两个妈妈的养育之恩.其实就是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孩子长大后可能一事无成),共享利润.在这个长期成长过程中,真妈妈的生育孩子的所付出的成本投资,就会相对于总投资和总收益,而趋近于零,从而变相减小她的损失.
平台:
所罗门王的智慧在于通过威胁杀掉孩子,而发现了两位妈妈对于这个孩子生命的机会成本的不同,这些就已经足以证明他的智慧了.我的三个想法其实也只是延续了这个思路. 第一,“价高者得”竞价模型,这个模型的意义在于,通过多次博弈竞价,从而发现机会成本差,即找出机会成本低的假妈妈.第二, “价低者得” 竞价模型,这个模型的意义在于,通过多次博弈竞价,加大双方的机会成本,从而尽快促成合谋,即假妈妈的利益增长预期,低于因时间成本增加而带来的风险,促使她尽快与真妈妈庭外和解.第三, 共同抚养模型,这个模型的意义在于,通过共同投资,减小双方的机会成本差异,即抚养比生育更重要.在信息不对称,或是博弈双方很难在同一个平台讨价还价,而导致市场经济失效,无法进行合理定价的时候,在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合理分配,有效利用优势的过程中,研究并利用机会成本将会是重要的一环.
二 “倒按揭”
定位: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现今面临很大问题,而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无论是在政府救市问题,银行放贷问题,或是老百姓买房问题上,因为双方都有各自利益考虑,造成信息不公开,导致了任何行动,都变现为“进退失据”。现在来简单描述现今的问题:
1 房价是否合理。很明显博弈的双方是房地产商和老百姓,前几年,老百姓一面说着房价太高不合理,但还是怨声载道的被房地产商“忽悠”的贷款买房,加之热钱的推波助澜,房价的合理性,连房地产商这个谎言的始作俑者们,也被自己忽悠了。总之,现在的结果是,老百姓真的想等一等了,这一等,还不知道要等多久。最重要的是,连老百姓都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是在等房价暴跌吗?可跌到什么程度算暴跌,而且不会跌到不敢买房的境地?是在等政府的廉租房?限价房?那么,老百姓大可以开始消费,而不是攒着钱不敢花,证明老百姓还是恐惧房价会涨,涨到自己可能会买不起廉租房,限价房。四个字,“进退失据”。
2 百姓住房问题。这是政府关心的问题,是引发经济,社会甚至政治阵痛的问题。政府出了很多政策保经济,又要保老百姓的住房,这几年的房价飞涨也已经使得社会矛盾突出了,廉租,限价房一定要盖,但是现在做这些事情,又好像是在制造更多的问题。为了突出房子的差异,已经开始规定房子盖的面积了,依然是“进退失据”。
3 银行风险问题。银行面临着来自房地产商倒闭,以及购房者“断供”的双重压力,风险很大,好在我们是国有银行,不会像西方银行那样,大多数是死在恐慌而不是灾难里。
4 房地产上下游产业。家电,冶金,装修等等产业都是依附房地产的,而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提供了很多简单劳力需求的地方,如果房地产衰退,恐怕只有大型基础建设可以填补这个需求了。
5 地方GDP。既然需要大型基建保障就业,那么,就需要财政支出,可是过去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就来自政府卖地,这条资金链,断了。
标准:
在美国实行了一种叫“倒按揭”的业务,其主要内容是,老年人把住房抵押给银行,银行支付钱给老人养老,直到老人去世,住房归银行所有。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养老保险业务。然而,因为风险难以评估,近些年已经减少了。其实,在2005年房价没有飞涨的时候,国内就有人提出过,“以房养老”的概念,其实就是“倒按揭”,那时,这个提议被搁置的原因是,人们认为“养老”应该是政府责任,怎么能让老年人辛辛苦苦买了房,还不能留给自己的孩子,还有靠这个来养老?紧接着,2005年后房价飞涨,更不会有人把房变相抵押出去了。
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倒按揭”显示出它的优势:
1 房价在跌,已经拥有的住房,除了自用就是出租,或是卖。房价跌了,并且有继续跌的预期在,自然“倒按揭”就有市场了。
2 解决了银行风险问题,银行可以实行以“倒按揭”鼓励按揭,减少一部分风险,刺激房子的更新换代。
3 解决养老问题,主要是可以让老百姓有现钱,鼓励消费。
平台:
就像在第一部分里的第一个模型:“价高者得”竞价模型。我之所以提出“倒按揭”,这个方法,其本质并不是我有多看好这个类似养老保险的银行义务能解决多大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给老百姓,银行,房地产商一个平台,重新审视市场的现状,对自己的立场有进一步评估。
1 银行可以免费给老百姓的现有住房进行评估,甚至可以,充当以“倒按揭”加新房“按揭”为推荐,通过这个方法真正评估房地产市场,对自己的风险有合理的预估。
2 老百姓可以通过评估,认识,了解“倒按揭”的理念,重要的是认识什么房是适合自己的。
3 对于政府,可以通过这个市场行为,了解多少人是需要廉租房和限价房的。不同的地方,房价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与其让全国性政策在地方失效,或朝令夕改,进退失据,不如,让市场自己理性的判断。政府只需构建一个平台,重新把被忽悠伤害的老百姓重新拉回市场。
4 质量好,有投资潜力的房子会涨价,而不好的房子会迅速降价,以寻求“倒按揭”的方式逃离。长痛不如短痛,与其死在因恐慌,茫然而造成的消费不振上,不如索性,重头再来,重塑信心,回归理性。
5 配合遗产税的推出,可以减少一些社会不公问题。
学统计的时候,印象深刻的是对市场调查作用的研究。往往人们只重视,在市场调查中,调查结果对厂家,商家的影响,而忽略了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潜移默化地也被影响着。比如,当你不停在询问被选者有关啤酒口感的差异时,实际上,消费者已经被灌输了啤酒的好坏就在于口感的理念,而实际上,啤酒的评价标准还有品牌,包装,价格等等因素。通过多重博弈发现机会成本差的精髓就在于此。实行“倒按揭”前可以进行多次民众调查,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在推广,或者说可以使得人们认清,自己买房究竟是在“投资”还是“消费”。希望房价和人们对房价的预期,可以尽快同时回归理性。
三 “养老产业”
定位:
我国现今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因出口减少,而必须要进行的产业升级问题。而具体问题表现为:
1 劳动密集型需向服务型转变。直到现在,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是以加工,制造简单产品,靠出口为生。我国一直被称为生产大国,然而,这种低附加值的产品,无法让厂家得到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劳动力价格的提升,我国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
2 构建“6+1”型产业链。大多数企业依靠“接单”为生产模式,不仅仅没有定价权,却承担了很大风险,只有构建“6+1”型产业链才能,得到市场主动权。
3 县之间竞争性的减弱。最近看了张五常先生的有关中国奇迹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强调了我国县之间的竞争,争相引进优秀企业投资的制度,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可是随着投资中国的停滞和观望心态,这个有效率的体制已经逐渐失去活力。
4 医疗产业,具有垄断性,缺乏竞争力是医改的顽疾.
标准:
“养老产业”也许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鼓励发展养老产业,可以刺激基础设施的投资,又可以配合新的土地流转政策。最开始想到这个方法,完全是为了配合“倒按揭”,因为银行实行倒按揭,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会给未来带来风险,所以不如就和“养老产业”相配合,银行投资养老产业的发展,老人们靠“倒按揭”换取养老服务。养老产业的初期,依然需要简单的生活用品的消费,使得中小企业,在有市场需求预期的情况下进行产业调整。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得张五常先生津津乐道的“县竞争”,从“引进投资”的竞争,转变为“引进养老消费”的竞争。而银行从投资养老产业,到评估发展“倒按揭”业务,也参与到竞争中,使得我们不仅享有了计划经济的产业链的稳定性优势,也拥有了市场经济的合理分配,有效利用的竞争机制。
如果,医疗产业间的竞争可以体现在,区域性养老产业的竞争力,那么也许是解决我国医改问题的最好办法.
平台:
“养老产业”的发展可以借鉴,第一部分中“共同抚养模型”,一直以来,我国的粗放型经济总有类似的弊端,就是当一个产品出现市场利润时,总会有很多厂家如雨后春笋般产生,竞争之惨烈有目共睹,而最终导致的就是,供过于求的浪费局面。养老产业是自“投资”到“生产”,再到“消费”的完整有预期的产业,这是个平台,来实践我国的“6+1”产业链构建的机会。
四 外资金本位
定位: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内一直弥漫着,国外热钱席卷中国财富的言论。后来,随着老牌投行的倒闭,这样的呼声减小了。但是在我看来,在国外经济变差的现在,外国资金更想到中国这个避风港避难了。我国的高额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问题,依然牵动民生命脉。
标准:把黄金作为美元和人民币兑换的中间货币,在黄金价格的期权,期货,现货市场变动里,把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而且,如果在经济衰退最后期的通缩[1]在所难免,我们为何不趁此机会引入国外资金到中国消费呢?如果,在人民币和美元的兑换中加入黄金作为中间货币,不仅可以减少货币的投机行为,更可以增加外资的投资意愿。
平台:外资金本位这个想法只是为了“价低者得” 竞价模型而提出的,只是想提出一个思路,对于能源,货币,粮食这些被金融炒家往往利用而脱离,真正市场行为的物品的交易规则,应该得到修正。也许,在这次金融危机里,不仅仅是难得一次的修正过去因为贪念而产生的错误游戏规则的机会,也是发展中国家重新制定游戏规则的机会。
结语
正如罗斯福新政的三个措施一样,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只有变革才可能解决问题。通过总统讲话来重塑信心,美国政府出资修建水坝,和完善养老及保险体系这三个措施,使美国在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最快摆脱困境,随后借由二次世界大战提供的机遇,使美国占据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文章开始便已经说明,这篇文章所提的三个措施即使在本人看来也确有天方夜谭的特点.“倒按揭”可以减轻一部分以房价骤降带来的风险,可未来10年以后,20年以后,大批房源带来的风险谁来买单?“养老产业”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新政府增长点,但这种投资不像一般的基础建设,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市场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也许会造成更严重的社会不公,政府失信问题。“外资金本位”是为了解决热钱问题,但可能引发的地区内通缩可能会比世界性通胀带来更严重灾难。
于是把这篇文章看作一部小小说吧,如果不是时逢金融危机的话,也许取名为《新乌托邦》更为恰当。
“倒按揭”的实际意义在于,政策的出台应当考虑多方利益,在多次调查,多重博弈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不仅仅使博弈各方的实际期望更理性,并且通过这个方法给各方提供可以解决问题的备选项,政府从“仲裁者”的角色,转变为更和谐的“调停者”,使矛盾多方降低因信息不公开引发的猜忌,让不能走到谈判桌的人们,同样可以了解对方的底线以及自己可以妥协的筹码。
“养老产业”的期望在于,政府通过判定和规范特定市场的产业链中的资金,资源分配原则利用预期达到“期货市场保卖家”,“实货市场保买家”的目的,从而建立起降低风险,减少投机的市场制度,完备“6+1”产业链。
“外资金本位”或许可以为统一亚洲货币,或是为中国货币兑换体系建立中间货币,提供基础和积累经验。
后记
热爱经济学,大学时给妈妈解释一个产业经济学里的合理分配,有效利用的问题,便把经济体系形容为生态体系,把经济体系中的生产要素传递和资本循环比喻为生态体系中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见图3,图4),于是显而易见,计划经济的高效性来源于完整稳定的“食物链”,而市场经济的高效性则来源于“食物链”中同级“生产者”或“消费者”之间的竞争机制。所以,计划经济问题往往来源于一个层中的低效率导致整条食物链的衰退,同时在市场经济里,垄断企业导致上下游都因缺乏竞争而低效。
自那以后,我就以生态系统的思路来理解和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并因而乐此不疲。比如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现在依然认为这次是一次恐龙大灭绝一样的灾难。想象一下,在阳光充足,气候湿润的地球,阔叶类植物不断增多,因此食草类恐龙也不断增加,接着是食肉类恐龙的增长,整个生态系统享受一种良性“通胀”带来的喜悦。忽然有一天一颗陨石降落,一时天昏地暗,植物大量减少,直接威胁到食草动物的数量的生存,而食肉动物因为数量持续增长的惯性,也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骤降。这种现象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仅存的两栖类动物和爬行动物中没有食草的种类(图5)。
按这种思路来解释现在世界经济系统的现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把供给(即生产)看作植物,消费看作食草动物,而投资看作食肉动物。正如生态链的通胀表现为可循环部分(物质)因可消耗部分(能量)的增多而增速过快,经济系统的通胀表现为可循环部分(货币)因可消耗部分(生产要素)增多而增长过快。经济链的表现是供给刺激消费,消费刺激投资,在这一循环中货币增多产生通胀。发生金融危机后,生产萎缩,威胁消费,然后是前期投资趋势继续蚕食消费(购买力)。紧接着的对未来发展的沙盘推演令人称奇,在生态系统里,食草类爬行动物首先消耗殆尽,紧接着是食肉类也难脱噩运,阔叶类植物在此之后经历重生和增长,但因为原有的属于爬行类动物的食物链已经断裂,植物的增长不过是在为哺乳动物的兴起作铺垫,当然必须要提到,在食草类哺乳动物兴起前,必将以植物的一次“通缩”[2]作结束(图6)。
这样看,欧美的救银行保经济的举动,很像是自发的在进行由爬行类向鸟类的进化,而在中国的股市已经消灭了大量中产阶级之后,救楼市保经济虽然是同样在保护投资,但却同时在极大打击消费,这无疑是加速经济生态系统断裂的催化剂。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在寻求一种长痛不如短痛的解脱。
拟生态经济,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经济解释学的平台.那么这篇文章如果能作为抛砖引玉的楔子也好.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utopiil
黄晓月,因作者在英国,联系方式: msn邮箱:ewan.spectre@hotmail.com
[1] 见后记注释
[2]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最新监测是,2008年10月20日~10月24日一周全国36个大中城市集市、超市猪肉(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每500克为13.09元,与前一周相比下降1.58%,这比起2月份一周(18日-22日)的14.73元每500克价格,下降了10%以上。(http://www.21cbh.com/HTML/2008/10/31/HTML_QNFWMYK9ITV4.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 18:25:10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