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安倍内阁不顾议会内外、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对,在众议院全体会议上强行通过了以解禁“集体自卫权”为核心的新安保法案。此举虽获得了美国ZF的热烈欢迎,但却遭到了日本国内民众的反对,并引发了日本周边国家的担忧。可以说,推进新“安保法案”是日本ZF蓄谋已久的企图,也是其放弃“专守防卫”安保政策的标志性事件。
18日,日本全国29个都道府县的110个城市,一齐举行了反对安倍内阁强行通过安保法案的抗议活动。这次日本国内反对一系列安保法运动的显著特点是,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地域的广阔性,还在于社会上层和政治高层的参与。或举行集会、游行、包围国会,或串联、演说、发传单,全国各界人士都以自己的方式发声,要求充分审议安保法案,要求废弃安保法案,甚至要求安倍下台。
如果说安倍为了解禁集体自卫权已搞得“众叛亲离”似乎并不夸张。从民到官再到政敌甚至到邻国,这次是一杆子打沉一船人,全都得罪尽了,那么安倍会因为这场大规模的抗议风波而下台吗?
日本首相更迭频繁并非是什么新鲜事。自民党迄今总共出了二十多位首相,民主党则出了数位首相,能够干满任期、“寿终正寝”的只有铃木善幸、中曾根康弘以及小泉纯一郎等少数几人。不论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推选出来的首相几乎都是“半途夭折”,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政治黑金,桃色丑闻、内讧、支持率下降及生病等。
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任首相时,就曾因在国会上强行通过日美安保条约导致支持率不断下滑,最终在全国澎湃的反对浪潮中狼狈下台。面对日本社会上出现的大规模的反对浪潮,安倍为何没有吸取“前车之鉴”,不顾日本国民的反对,将个人政治夙愿凌驾于宪政体制之上,在未经过充分讨论并且没有得到广大民众支持的情况下,违背以往“专守防卫”的法理逻辑,强推“新安保法案”呢?难道就不怕栽在“支持率下降”上吗?
从表面上看,安倍的做法与岸信介如出一辙,但实际上为了新安保法案的顺利通过,安倍背地里做足了“功课”。在推动新“安保法案”过程中,安倍深知会面对来自自民党内部,联合执政的公明党、部分在野党,国内民众等各界人士的反对,为了蒙混反对势力,安倍在第二次任期一上台就积极宣扬“安倍经济学”,力图安稳民心,巩固执政地位。同时,安倍利用同邻国间的历史与领土问题,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迎合右翼势力,尽可能地固定自己的“选票库”。此外,安倍为了减轻“修宪”的外部阻力和国际舆论压力,以日美同盟为主轴,展开“俯瞰地球仪”外交,并对东南亚等国施以经济、军事援助和海外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日本的军事动向部分国家自然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事实上,“解禁集体自卫权”是日本追求摆脱战后国际秩序中的关键一步,也是危险的一步。当下安倍所推动的新安保法案,是对和平宪法的重新解读,也是自卫队扩大武力实施的范畴的最重要的法律依据。由此一来,即便没有修改宪法,自卫队也能行使原本宪法所禁止的机能,从而导致和平宪法被彻底架空。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离不开美国的默许与支持。通过对日本新安保法案带来的自卫队只能拓展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日本所列举的事例大部分与防护美国军舰,对美国进行战争支援有关。这意味着日本将再次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战争国家,而这正是安倍ZF的如意算盘。
伴随着美国“再平衡”战略的持续推动,其愈加需要借助日本的力量来增强对亚太地区的控制能力;日本则企图借助美国对其的利用,努力引导美国在其摆脱战后武力行使束缚行动中给予容忍和支持。这种状况美国人并非不知情,但在他们看来,无论日本是否走向何方,最根本点只在于能否完成美国所安排的既定角色。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战后至今,日本从一个战败国变成一个经济大国,并且GDP占据世界第三位,正是日本享受“和平宪法”所带来的“和平红利”的结果,因而在解禁“集体自卫权”后,不思悔改的右翼政客可能把日本重新带入战争的深渊,由此引发国内外担忧也在情理之中。
据日本媒体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安倍的民意支持率比刚当选时70%的傲人成绩跌了近半,但在众参两院同时拥有过半数的优势议席的情况下,还不至于影响安倍的执政地位,何况还有美国做“后盾”。因此,安倍对推进新安保法案自然是信心满满。然而,日本的前途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着日本国民,也困扰着国际社会。
对于中国而言,在无法开除日本“球籍”的情况下,无论情愿与否都要与其做邻居。但历史问题、岛屿争端、大国博弈以及现实的经济利益纠葛叠加在一起,使得中日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不加以足够的警惕和防范,中国第三次现代化进程可能被日本再次打断;如果反应过度,又可能两败俱伤,鱼死网破。故此,中国只有在两者间加以权衡,因时因地因情势而变换政策组合,才能扩大对日战略主动权。同时,中国要继续加速发展增强软硬实力,在整体守势中塑造对己有利的世界格局。那时,中日间的所有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