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8-11-30 10:55:00
这种情况只是大家对优质稀缺资源的竞争罢了,只是在这里体现的比较典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30 10:55:00

想想买彩票的人的动机吧!

投入少,但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30 11:06:00

那些岗位不都是又省力又有大把钞票挣的嘛,竞争的人当然多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30 21:54:00
以下是引用overzenith在2008-11-8 19:51:00的发言:

不是你想的那样

你要考破地方,那就没什么好说了

我几个同学,就考入深圳,一个的地税(他大爷,现在1.3万左右,老百姓税收不知怎么用)

没关系也是有希望的

按我的想法,

就是人多才有希望,

第一轮把就把那些八旗子弟挤出

第二,面试有9到13个考官啊(要这都有关系,那他就不是和我们这样一般人竞争了,那可是进京的料子)

ps:“有漂亮的书法”,这是必要条件

我想说的是:你确定你的朋友都是没关系没搞后门的??就像看些富豪传奇一样,人家会给你说内幕??当然我不否定有自己考进去的,但那个概率我觉得跟我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30 22:18:00

竞劣造成的!

举例子:

哈佛出来多少钱?比公务员好吧?

中国有没有那么多人去考哈佛?没有吧?

因为公务员考试只要你准备,就有机会:

只要背书,政治法律等,就很大可能过笔试

只要训练,就很有可能过面试那关,

另外不排除有找关系的可能

于是,很多专业能力不强的人也可以考上在工作排行榜上算得上中上的工作,当然考的人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1 13:05:00
以下是引用jinyi12在2008-11-30 22:18:00的发言:

竞劣造成的!

举例子:

哈佛出来多少钱?比公务员好吧?

中国有没有那么多人去考哈佛?没有吧?

因为公务员考试只要你准备,就有机会:

不要不服气,考公务员还真需要些能力才行。

至于说哈佛,我想不光是努力的问题,学费生活费、奖学金,推荐,英语口语,家庭背景。

偶然因素太多了。

哈佛毕业能不能比当公务员好,还要看本人的背景,30岁前当厅级干部的,应该比哈佛出来的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1 21:41:00
30岁到厅级,这种人比哈佛出个总统几率都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 02:24:00

理性蕴含有三个规定:1 收益最大化 2帕累托改进(利己不损人)3 基于这两点的思考和指导实践的行为

而做到理性是有前提的,我窃以为:

1 占有材料的深、广、真实性  

 1.1 对自己的认识的程度

 1.2对客观环境认识的程度

2 抽象思考能力 

但是就我所说的这前提,人的理性终归是有限理性。这也是我和大家讨论的前提。

做决策的过程远比决策本身复杂,我曾写过一句话:真正的目的就是可以同时实现很多目的(大于等于1个目的)如果说考公务员没有成本或者成本很低,我是不认同的,因为考试永远只有两张结果1 通过 2失败 如果通过,则你考试准备阶段的成本是相对很高的(结果证明你的时间是很贵的);如果失败,你考试准备阶段的成本亦很高(因为你做了一件零收益的事情,相比较你做力所能及的事然后有收益任何事情,你的成本都很高)

我不想就如下类别问题做分析讨论,

如下:

我认识一个人,他考着玩;

我认识一个人,他报名了但是没有考;

此类问题从根本上不是有效需求(供应),没有必要分析。公务员考试在我看来纯属计划经济的产物,公务员的职位即是模型里的供应(需求)。我们在计划经济里不付出市价,就要付出代价,在我看来,计划经济或者说这公务员职位的需求重点在代价上面,考着玩的和报名没考的,只是个表面竞争而已,没有实质的影响,故舍弃。

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本质是需求(供应),公务员职位是供应(需求)。(交易双方在我看不分供求)大家没有异议就可以继续看下去,有异议就骂我,然后不要浪费您宝贵的时间。我觉得讨论问题不要讨论现象,要把复杂简单化,任何一个问题的都有其本质,我们要讨论本质,非现象。

(猫爪大版转载的数据和其他人转载提供的)这些数据无疑是展示了供需的不平衡。

为什么不平衡?

1宏观原因,

 1.1 信心,我没有信心,寡头逐渐成形,今后的任何政策和法律逐渐会成为利润高低的分界线;阶级逐渐成形,阶级成形的特征就是不再那么容易阶层互动;至于改革也只是成为某个阶级合法化掠夺的手段而已。所以普通人还是加入到共产党的阵营吧。

 1.2 福利(医疗、教育.....) 中国人就不用讨论这个问题了,也不怪政府,毕竟人太多。

 1.3 就业、人口红利吃完后,而改革没有在情况最好的时候进行。1产业起来后让农民走人,2产业被垄断发展停滞,3产业还在被特权侵蚀——其实无就业可谈,农民工被无情的压榨和剥削了;工人60年内被玩弄了一把;大学生都是半吊子是就业的一个基本难题,其二是大学生算是新尖人才,而没有产业结构升级成功产生职位供应,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我们每年的GDP增长的真实性或者更具体点是低端性了。至于国企改革,重组纯属资源配置失误的结果,还整得很有建设性和创造性,貌似很伟大。其实我倒是不反对国企继续浑浑噩噩,至少保证就业。

未来的时间里,出口创汇(低端产能释放)会停滞,农民工会继续保持失业状态。

未来的时间里,国家一系列rerere建设投资进一步为今后的失业和经济危机埋下完美的伏笔

未来的时间里,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其实从扩招的开始就已经完美开幕,在今后我们可以在祖国的号召(利导)下开始建设西部,内陆,由此来真正有效启动有效内需来真正解决我们民族的大结石——如不如此,天下大乱。公务员考试就是一个计划的开始和实施,就是一个试探。

总体来说,随着GDP的下滑,以及GDP进一步的低端性增长,就业的压力是中国永远的压力。这个压力说白了就是供应多,需求少,就是劳动力资本反映在市场价格上不值钱。所以最好还是回到计划经济的怀抱。要考公务员。

2微观原因

一系列的唧唧歪歪,婆婆妈妈,基于主观对客观的有限有程度的认识做出的应激性——考公务员很好。

2.1对比:市场里企业的类型简单分类1 国资 2 民资 3 外资 (国外资 民外资 国民资)

民资给你不了任何承诺和保证,外资更甚。

2.2而公务员由于国家暂时有名额限制,故贬值速度慢;公务员有国家财政保证,故不惧流动性;公务员逐步掌握特权,故利用资源方便,增值空间大,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种种

由上1宏观原因2微观原因两点我总结:参加公务员考试相对来说是一个非常理性的选择(符合理性的规定)

综述

 问题讨论到此,结论是参加公务员考试是非常理性的行为。

----------------------------------------------------------------------------------------------

但是!参加公务员考试亦是一种理性的非理性行为(矛盾就是对了)

再把问题简单化一次,这个报考公务员是一个供需模型。这供求双方有极大的不对称。既然有极大的不对称(有数据支持,不再证明),那就是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一种损几不利人:1你在贬值的一方,明显是损己 2 在录取几率分母无限增大的情况下去报考,无疑是赌博,完全不理性 3 已经不用讨论你是否理性了,因为你的报考不是理性的思考后指导的行为。

有人会说,我没有考虑到人际关系对录取的影响,我在这里想说人际关系的影响属于计划经济里的代价。已经被暗含在考虑里了。代价和价格的本质对我来说一样。只是一种本质的两种不同形态。好比水。

----------------------------------------------------------------------------------------------

总结,在我看来,公务员报考,公务员报考供需的比例过于夸张的现象是理性的非理性。但不是非理性的理性。我的水平不高,借助工具过少。有水平的见谅,没水平的请共勉。见笑了。

------------------------------------THE END---------------------------------------------------


猫爪  金币 +2  魅力 +20  经验 +20  其实这段论述,可以单独发个帖子 2008-12-2 9:12:3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 09:04:00
以下是引用jinyi12在2008-12-1 21:41:00的发言:
30岁到厅级,这种人比哈佛出个总统几率都小

如果是哈佛的学生当“现在”的总统(不是指过去几百年的),和“现在”我们的30厅级干部相比,

还不好说哪个几率高,去百度查查再说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4 09:33:00

中国的特殊国情,病态的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4 13:00:00

楼上各位激情四射的演讲当然都很好,问题在于大家还是没看懂我想说什么吧?

我当年报审计署驻某地专员办的时候,也不过就是1:60-80的样子。

难道就比残联、海关差这么多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0 10:57: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11-30 10:38:00的发言:

用理性不理性解释,与用偏好不同解释,一样没说服力吧。

照这样逻辑,买彩票的,中奖概率更低,是不是更无理性?我的看法是,为何这么多人会“无理性”,背后的约束条件是什么,才是关键。

您说的不错(前几天没看到),但是我的标题的反问,本身已经说明了,我的重点不在于说明是否“理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0 11:04:00
以下是引用gongwng在2008-12-2 2:24:00的发言:

 问题讨论到此,结论是参加公务员考试是非常理性的行为。

----------------------------------------------------------------------------------------------

但是!参加公务员考试亦是一种理性的非理性行为(矛盾就是对了)

再把问题简单化一次,这个报考公务员是一个供需模型。这供求双方有极大的不对称。既然有极大的不对称(有数据支持,不再证明),那就是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一种损几不利人:1你在贬值的一方,明显是损己 2 在录取几率分母无限增大的情况下去报考,无疑是赌博,完全不理性 3 已经不用讨论你是否理性了,因为你的报考不是理性的思考后指导的行为。

有人会说,我没有考虑到人际关系对录取的影响,我在这里想说人际关系的影响属于计划经济里的代价。已经被暗含在考虑里了。代价和价格的本质对我来说一样。只是一种本质的两种不同形态。好比水。

----------------------------------------------------------------------------------------------

总结,在我看来,公务员报考,公务员报考供需的比例过于夸张的现象是理性的非理性。但不是非理性的理性。我的水平不高,借助工具过少。有水平的见谅,没水平的请共勉。见笑了。

------------------------------------THE END---------------------------------------------------

虽然没看明白,但估计你自己是明白的。

理性的非理性:以非理性的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理性的实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 17:51:00

公务员收入偏高了

周其仁 2006年5月30日 星期二

本文题目可能不适时宜,所以根据很重要。说当今我们国家公务员收入偏高,有什么根据吗?我认为简单又可靠的证据,就是近年来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屡创新高。

不是吗?据新华社消息,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面向社会公开招考10282人,报名人数近百万,其中通过了资格审查的50多万。这意味着,有资格参考人员平均被录用的机会不超过2%。2005年全国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共57万,录用机会不到3%。一年以后,更多的人明知机会不多,还是跃跃欲试,结果录用率进一步降低。难怪有行家说,公务员考已成为“当今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其他高考、研究生考和博士生考之类,一概难望其项背。

是不是“大学扩招”闹的呢?有这个因素。前几天看国务院决定今年开始缓行扩招政策,披露出一个最新数据,就是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已经达到2300万人,居世界第一。由此推算,每年有500万以上大学毕业生要找出路,加上在职工作人员中希望改变环境的,总数可能在千万以上。中央国家机关招手,有百把万人跑出来响应一下,也不算离谱。问题是,同样在“扩招”的背景里,我们没有见到还有比“考官”更热门的职业和行当。是年轻人喜欢在信息有误的条件下“跟风”吗?也可能是。问题是,也没有见到大家一窝蜂都要去当卖菜的。

为什么在“100个里淘汰98个”的风险条件下,还有如此众多的年轻人集中争考公务员呢?本文的解释,就是公务员的收入偏高了。要说明一下,这里所讲的“收入”,不但指货币收入,而且包括非货币收入,例如职业给人带来的成就感、荣誉感等等。另外,“收入”不但指当期的收入,而且指“永久收入”或“终身收入”(permanent income)——大家把自己这一百来斤往某一职业方向放下去,一直干下去,终其一生得到的收入。因此,本文说公务员收入偏高,就是说公务员职位带来的长久的货币和非货币收入,在期望值上比别的职业和行当偏高。

譬如一些舆论说,当公务员比从事其他的社会职业,可以更大限度实现年轻人报国为民的人生抱负,可以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些舆论则说,这是中国传统的官本位观念作怪,使人们喜欢“当官”甚于从事其他行业。我的看法,褒贬任由人,同样报考公务员的行为,说报国为民可,说荣宗耀祖也可。但是两种看似对立的说法里,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判断——当公务员比其他工作可以给一些社会成员带来更高的精神享受。如是——我个人认为是——我们可以推断,即使公务员岗位的物质报酬比其他行当低,人们“从政”的意愿也不低。要是公务员物质收入与其他职业相若,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公务员的(总)收入偏高了。

公务员的物质收入比一般行当的还要高吗?我们先看起薪水平。一般的看法,是我国公务员的起薪并不特别高。问过几个地方的同学,知道这个看法大体是对的。给定同样的条件——比如同样牌子的学校和同样成绩优等的学生——到国家机关工作的,在起跑线上并不能得到比其他工作更高的物质报酬。

但是,在收入的其他几个方面,情况就不同了。首先是工作的稳定性。这点重要,因为期望的收入量再高,只要工作稳定性差,实际收入也将大打折扣。公务员岗位稳定的优点,在社会很多行当不再提供“铁饭碗”的背景下越来越显著。是的,近年也有公务员被辞退的事件发生。《人民网》上有一个数据,说1996-2003年间,全国公务员被辞退的人数达1.6万人。这也许可以说明“混机关”也不容易,但是和其他行当相比,公务员的饭碗还是最稳定的。世界范围都如此,中国并不例外。

其次看法定薪资和法定福利,这方面总的印象就是公务员的法定工资水平并不高,但法定福利却比社会一般部门更有保障。这方面的资料容易得到,加到一起看,公务员的法定物质收入在社会上可能居中上水平,不能说偏高,但绝不偏低。

比较麻烦的,是法定收入之“法”,在我们国家有很大的弹性。事实上从来没有一套公开可查的法规,对各级公务员的“待遇”作出清楚而明确的规定。内部一定是有规矩的,但实际执行的结果——人们可以观察到的——还是五花八门,充满了差别、例外和变通。如果阁下有机会了解一点国家机关的办公、食堂、休假、奖金、实物福利方面的实际情形,或者对机关房改、车改、医改之类的实例略有所知,你一定对那不为外人所道的复杂性留下深刻印象。

公务员收入中最大的问题是腐败所得。根据定义,腐败所得来自权力租金,是唯有官员才可能独得的机会。非法所得在哪个行当也不容易搞清楚,因此一些夸大的估计或民谣流传,不足为怪。不过从近年公开披露、审理的腐败案件看,权力租金的数额还是十分惊人的。我最近选了汉口火车站站长的案例当教材,还不是那么了不得的“官儿”,几年时间下来,就是几千万的进项!当然不是每个公务员都可以得到腐败收入,更不是搞了腐败的都可能逃脱惩罚的。可是无论得手的概率多么小,东窗事发的概率多么高,只要一旦得手的收入足够大,攫取该项收入的期望值就还可以很高。

把上面几点综合起来,可以知道当公务员的精神收入很高,物质收入水平不低。论及公务员的物质收入,我们合并了对以下三类行为的分析:规规矩矩当一辈子公务员,可以稳定得到社会中上水平的法定收入;把心一横搞权力腐败的,期望收入水平惊人;在合法非法之间,团团包围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是令在市场里苦苦打拼的绝大多数人羡慕不已的种种实惠和好处。怎么加总都可以,推翻“公务员收入偏高了”的结论不容易。

还不觉得过瘾的读者可能要我进一步出示定量的证据。有点难。不过各位既然来读我们的专栏,怎样勉为其难我也要提供一个:公元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开招公务员10000人,全国报考100万人,经资格审查后50万人可以参考,录用机会2%。

这当然不是公务员实际收入的直接定量数据,但是我认为,在官方和民间的调查机构提供直接的定量证据之前,这是最好的间接定量证据。道理简单,报考人连同他们的家人、亲朋好友和私人顾问,在事关人生前程大事的问题上,不可能马马虎虎处理有关公务员和非公务员实际收入的各种资料。就本文坚持的收入定义而论,这样的间接证据,甚至比很多直接证据还要可靠。

[em01][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 20:59:00

看完各位的高见,受益匪浅,但似乎大家重点停留在个体作出选择的预期收益的合理性的争论上,而分析预期收益时似乎忘记考虑个体的风险偏好。

而我认为出现公务员报名现象的奇特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报考决策的作出对于个体来说会付出什么边际机会成本,而这个成本的评估然道仅仅是报考费。

2、之所以很多考生无视这种机会成本,我认为原因最主要还是考生对自身比较优势的评估的不合理!

在此,我相信公务员考试产生的风险收益并没有局外人认为的那么美满。

当考生对自身比较优势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认识,这就意味着考生的选择范围被进一步扩大。同时,对公务员备考的机会成本重新评估的结果会导致公务员的被选择机会减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 21:02:00

似乎我们总是在寻求各种理由来证实现实的合理性,从而逃避理性人的假设,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人的认知程度的局限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 21:34:00

更多的是我们平头老百姓看不到的东西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1 18:31:32
因为他觉得就算考了B公务员也没有意思,就算没考上A公务员,那也是自己愿意的
B的效用对他来说很小很小,于是他选了A
THAT'S AL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1 18:48:55
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顽固思想没有变化;这种现象是有制度上在一定程度的“帮凶”的,为什么要把公务员的工资待遇搞得那么好,这些被高薪养起来的仕官们还是照样贪,在工作效率上并没有产生高效率,而显示高成本、低效率、低风险的现象?由于人但是趋利避害的,因此,这么“好”(低风险少付出高回报)的工作自然而然就成为抢手货了。这是符合经济学法则的。所以我的观点恰恰相反认为大部分人没有非理性的行为,认为这正是理性的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1 18:57:24
希望执政党能够在仕官廉洁方面与他们的工作效率方面加强监督,不要一旦进入成为公务员就拥有一劳永逸铁饭碗,而是可以经过自上而下的工作评价与自上而下的人民监督两管齐下的方法,把政府团队组织管理看作为国家的信息服务系统,但是这种系统也需要常常优胜劣汰,清理一些“害群之马”,让整体组织之中的每一个公务员时时保持警惕,系统外面的本来社会需要的高端人才也不会随便想进来混,而系统不需要的低端人才也不会通过“捷径”随便想混进来。这样就不会浪费人力资源,做到人力资源的优化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1 19:01:34
公务员更是理性人+有权利无义务+没监督+某些中国人太傻太天真
拿沙特工资,住英国房子,用瑞典手机,戴瑞士手表,开德国轿车,坐美国飞机,喝法国红酒,吃澳洲海鲜,抽古巴雪茄,穿意大利皮鞋,看奥地利歌剧,买俄罗斯别墅,配以色列保镖,洗土耳其桑拿,当中国干部.
做到最后一点,前面皆可实现!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203.208.39.132/search?q=cache:yKYNrtMRpZYJ:[url]www.pinggu.org/bbs/b18i78066.html+%E6%8C%A3%E6%B2%99%E7%89%B9%E6%8A%95%E8%B5%84+%E5%81%9A%E4%B8%AD%E5%9B%BD%E5%B9%B2%E9%83%A8&cd=1&hl=zh-CN&ct=clnk&gl=cn&st_usg=ALhdy29wMi0fOrvPBdPqJPZmby8_xJBYRA[/ur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1 19:17:04
其中有好多 都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没想到一定考上,就是找下经验而已。
这种心态的人应该也不在少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1 21:24: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1 22:35:27
有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便可了解这貌似“非理性”下的真“理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2 09:48:48
猫爪 发表于 2008-11-8 10:11
有一个解释是比较合理的,但并不充分:本次(2007年)河南省省、市、县三级共招录2240名公务员,按此计算报名与录取的比例约为60∶1,高于全国公务员录取比例。报考比例最高的为许昌市直工委1名不限专业的科员职位,1099人通过了资格审查,通过人数与拟录用人数比例为1099∶1。河南省人事厅有关负责人分析说,这些职位的报考人数较多,主要原因是职位设置的资格条件较宽,多数不限专业,且学历要求为大专以上。
其实我觉得这个负责人的话,应该解释了问题的大部分原因了。比如国家财政部和残联,哪个岗位的待遇更丰厚一目了然,但是前者的比例却比后者低很多。我有一次跟我一个考国家财政部的朋友谈起这个问题时,他的解释和那个负责人的解释差不多,主要原因就是一些职位设置的资格条件太宽了,而报考公务员的成本很低。很多可能报了都不去考,很多可能去考但是并没有复习等等,都当炮灰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2 10:12:01
公务员不能不说是一种制度下的产物,因为公务员的工资一直在涨,别的单位就没那么幸福了,收入的基本保障就 错了。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所有的人都不想贫穷就只能硬钻了。如果社会收入平均水平差距不再那么大的时候,公务员也就没有人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2 16:42:44
我说爪子去哪了...原来升官了啊....成超级斑竹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2 20:06:49
猫爪 发表于 2008-11-8 10:18
我认为,报考公务员相当于一次风险投资,收益和风险决定了投资的选择。因此,“理性人”不应该去尝试概率极小的高收益,而应该寻找更合理的无风险等值。为什么呢?羊群效用?从众心理?赌博?成就感?对自身能力的区别估计?(自视过高)
今年我们省的乡镇汇集了一大批屡试不中的高手。 结果 乡镇也抬高了分。 额,真的,不知道高手平均分布之后,还有没有我的机会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2 22:14:31
其实都只不过是一种投机心理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2 23:13:30
当公务员是王道,对某些人来说是不可触及的梦

如果一个无法实现的梦,能够有机会触摸一把,也不是什么非理性的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