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7月21日宣布人民币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今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整整走过了10个年头。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从小到大,受到了市场主体的普遍欢迎,人民币正在成长为国际市场上不容忽视的币种。
关键两类领域基本开放
为了有利于人民币的跨境交易,截至2015年5月末,央行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西欧、中东、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等。
央行今年还将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渠道,扩大货币互换规模和范围,稳步开展双边货币合作,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等。
此外,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对于资本帐户自由化,采取的是审慎但却积极的态度。自2002年以来,中国资本项目自由化已经向前迈了一大步。
资本项目开放最为关键的三大类型跨境直接投资、外国债务与借款、跨境证券投资中,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前两大类的开放。例如,外国债务与借款方面,外企企业海外举债在中国已经全面放开,境内企业境外举债需要获得外管局批准,国内非金融机构禁止对外贷款。
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伴随着汇改的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人民币稳居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较2012年初排名提高14位;市场占有率达2.18%,是2012年初的8.7倍;同时,人民币稳居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也显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已从2009年底的0.02%提高到2014年底的2.47%,5年间增长了120余倍。《报告》认为,到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初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并有望在两年内成为第四大国际货币。目前已有近30个国家的央行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范畴。与此同时,截至2015年5月末,央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元。
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张明撰文称,人民币国际化的显著进展与如下基本面因素显著相关,一是中国经济增速显著高于全球增速,造成中国资产对全球投资者颇具吸引力;二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国,用人民币进行交易有助于降低汇率风险与交易成本;三是中国经济周期与美国经济周期不完全同步,增持中国资产有助于实现全球资产布局的多元化;四是中国资本账户逐步开放,扩大了境外投资者投资人民币资产的渠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