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和通缩都是货币问题
李俊
作为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说过,“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其实,通货紧缩也是离不开货币现象。物价暴涨暴跌带来祸害时,人们会谴责人们贪婪。或者,把物价上涨的原因归咎于成本的推动。实际上,这背后都是货币在起风做浪。费雪在1911年说过,“不可兑现的纸币几乎总是成为使用它的那个国家的一个祸根”。
有一种观点,那就是成本推动通胀。他们的看法,某种产品之所以涨价,是因为它的上头成本涨价,从而进行连锁反应,导致物价普遍上涨。比如,石油涨价、导致运输成本增加,运输成本增加导致物流相关的产品价格上涨,最终就发生通胀。对于这种观点,很多人深信不疑,毕竟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也会误导了我们。比如,我们到街上买东西,东西比以前贵了,因此就会问,怎么涨价了?其实,即使不问,答案也是可以猜到的,就是进货成本增加了,所以只能跟着涨价,否则就亏本。事实上,是不是真的进货成本增加了,一般只是他本人才知道的。作为聪明的商人,做生意从来都不是根据成本定价的,而是能多赚就多赚的原则。做过服装生意的人,我想都有这种体会。一件衣服,批发价是30元,可以卖到100元,甚至几百元,但是这种衣服不再流行了,即使价格低于批发价,也会贱卖出去的。批发价一样的衣服,卖出的价格差别很大,这点说明了价格高低与成本无关,而是最终决定供求关系。衣服能够卖出高价,那是人们对它产生强烈需求,用手上货币追逐它,从而推高它的价格。如果消费者能够出价100元购买这件衣服,那么这件衣服对他产生效用的评价肯定高于100元。不管是衣服还是房子,价格上涨背后一定是过多的货币在追逐。如果流通中的货币没有过多的话,那么过多货币追逐房子,必然导致其它产品追逐的货币出现相对过少。道理很简单,流通货币数量保持不变,资产等东西价格上涨了,购买这类东西付出货币就要增加,那么剩下购买其它东西的货币就变少了。其它东西数量保持不变,货币减少了,必然就会便宜,即使名义价格暂时保持不变,但是实际价格也降下来了。举例说,高级大巴直达车,平时和节假日价格都是一样,但是节假日坐得满满,而平时有很多空座位,一个人可以占有两个位置,坐得舒服。尽管价格没有下降,但是享受到服务质量提升,这也是一种便宜。因此,如果追逐的货币减少,就算名义价格不降,但是也会不可避免出现暗降。
对于通胀问题,奥地利学派有个观点就是,如果流通货币数量没有增加,那么一些物品涨价,另一些物品必然会降价。因此,我同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的看法,“这几年这个热、那个热的,讲到底都是因为货币热。”或许,有人认为建筑房子成本是很高,如果房子预期的市场价格低于成本,那么就没有人愿意建筑房子。这个看法没错,但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房子成本,不是土地涨价、材料或者工资决定,而是价格决定了成本。消费者,包括投机者也好,都是用过多货币追逐房子。建筑房子需要土地、水泥、钢铁等材料与劳动力,因此购买房子本质就是这些产品的组合。张五常教授举例说过,你花了1元把皮鞋变得光泽,那么是购买了光泽还是劳动力?他说两个答案都是对的。房子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可以自己购买土地和材料,然后自己建房子。比如,我那个房东就是自己建房子。去年,房子价格涨得那么厉害,表面看起来是过多货币追逐房子,其实可以进一步分解来看,这些货币在追逐土地、水泥、钢铁、人工等。07年地价暴涨,实际上就是消费者通过开发商把过多货币放在追逐土地上。如果流通中货币过多了,整个社会产品都会不同程度受货币追逐,最终就会出现物价普遍上涨。
经济萧条时,即使没有减少货币发行数量,流通中货币数量也会减少。这些货币跑到哪里?原来埋伏起来,暂时不动而已。比如,房子降价、投资不能获利,于是就把这些货币暂时到银行放一放,先在那里埋伏,等到该出手就出手。尽管利率不断降低,但是经济前景不被看好,银行贷出的钱风险很大,因此宁可损失一些利息,也要对贷款问题谨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治理所谓的通缩,往往采取松货币政策。松货币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通缩,但是经济萧条过去了,过多货币就成为祸害,通胀就重卷而来。
07年的资产价格暴涨,实质就是流动性过剩造成。周其仁教授说,“今日中国之货币过多,不是因为传统性的财政需要导致的货币超经济发行,而是来自于日益巨额的顺差。”“对内看,源源不断的顺差进入中国,迫使央行被动放出基础货币,国内货币形势就走高了。”同时,还很多不明热钱输入,因此资产价格暴涨是很正常的。现在,国内经济前景不乐观,所以很多钱(货币)埋伏起来,国际热钱也有一些撤离了。
不可否认,货币这东西,处理不好的话,就成为祸根。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就发生通胀,反之就是发生通缩,但是不管通胀还是通缩都是不好的。公路上行驶的车,过多的话,就会把路搞得很拥挤,发生堵塞现象,反之就是造成公路浪费。塞车现象一定是车辆相对公路是过多了,如果路面宽敞,车辆不多,哪来塞车?生活在珠海的朋友,并且经常开车跑情侣路到港湾大道,就会发现平常不怎么拥挤的道路,在黄金假期时就出现堵塞。原因就是这条路行驶外地车辆暴涨,甚至达到七、八成,而平时不会超过一半。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即使国内当局没有发行过多货币,但是如果大量外钱流入,本质和国内增发货币是无异的。因此,不管什么货币是来自什么国家,只要大规模集中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发生流动性过剩。
一些经济学者认为,经济周期现象是存在的,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一样发生的。因此,我们不要对于减速过于着急,到处乱投医。我觉得当前真正要做的事情,就是周其仁教授所说的,“首先要取消临时价格干预政策,继续推进价格改革,让相对价格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是减税,同时要减少政府的行政支出,是否发债搞建设是另外一个问题。第三扩大市场准入、增加竞争,继续推进对行政垄断部门的市场改革。第四是清理近几年政策性法规和条例.第五,在逐步缩小征地范围的同时,规范地启动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城乡建设为主轴推进经济发展。”
通胀和通缩都是货币问题,这个观点不再有什么新意。我之所以一直强调这个问题,还是担心政府处理通胀和通缩时,用错了药方。其实,值得警惕就是,不要这个时候轻易采取松货币政策,否则就出现治理了通缩,就又要治理通胀。
20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