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5-7-29 15:09:05
许华2010 发表于 2015-7-29 15:06
作为小白,我选题从来都是问题导向。总觉得空谈义理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嗯,这种导向比较好,至少事先明确了要解决什么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15:10:11
交流是提高科研效率非常有效的途径,而且这种提高是双向的(当然选对人交流也很重要),说洋气一点就是 can't agree more 的感觉。当年学历史的时候会对清ZF的“闭关锁国”深恶痛绝,我们是否也应该怀揣着这种态度对待“闭门造车”呢?
读到“如果你想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那么你要对自己和后人负责。如果你只想选择一个不太糟糕的题目,那你只需要对自己的兴趣负责。一个好题目和一个普通的题目,差别仅在于此。”,我倒是觉得“对自己的兴趣负责”也并非只是普通题目,因为这种题目提供的是一种多元化可能性的存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启发,引起同行的讨论(当然文章质量另当别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15:17:59
xddlovejiao1314 发表于 2015-7-29 15:09
嗯,这种导向比较好,至少事先明确了要解决什么问题。
不过自己因为对炒股感兴趣,所以想到的问题都是与股票有关的?是不是太狭隘了。最近公司金融的学术界热点好像转移到社会学上了。突然想到十八大依赖落马高官这末多,能不能利用这些数据探讨一样腐败行为与经济发展的之间的依赖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15:21:23
地客 发表于 2015-7-29 15:10
交流是提高科研效率非常有效的途径,而且这种提高是双向的(当然选对人交流也很重要),说洋气一点就是 can ...
好体会。我个人感觉可能有不同的阶段。那我自身的经历来说:第一阶段云里雾里,兴趣广泛但没关注点。最开始进入学术这个圈子(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文献是没读过几篇的,兴趣也比较广泛,始终找不到一个切入点。后来boss找我聊天,问我对什么感兴趣,我就告诉他我从农村出来的,想做农村这块的东西,其实当时说的这么大,农村方面的相关研究多了,还是没聚焦。第二阶段迫于现实,边做边走。后来随着boss的项目走(中国的情况有时就是这样,没办法,随着项目走,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对一些问题产生兴趣,并进一步挖掘),根据boss项目的数据去看相关文献,然后写文章。磕磕碰碰发表了几篇文章,再回过头来看,其实在某几个具体的方面已经走了一段距离了。现在是第三阶段尽可能的突破已有限制,问题和兴趣双导向下的探索。博士论文的方向是做的交叉学科的东西,很杂,创新点可谓实足,在这条路上不断的摸索,既有理论上的探索,又有现实意义(实际问题导向/政策研究),苦中作乐。现在是这一阶段,再往后就只有先突破这一阶段再说了。加油,共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15:24:18
许华2010 发表于 2015-7-29 15:17
不过自己因为对炒股感兴趣,所以想到的问题都是与股票有关的?是不是太狭隘了。最近公司金融的学术界热点 ...
呵呵,因为不是搞这块研究的,认识也不多。不过个人感觉是个很有意思的选题,不过貌似数据不好获取。可以尝试着做做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16:46:11
比较赞同他最后提到的,问题源于生活。
之前参加过一个会议,有个台湾教授给我们讲的,大陆地区产学研结合实在太差,提出一些问题在生活中没有什么作用,也就是practical implication特别弱。本来科研工作者就应当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但现在多了太多的空谈。未来产学研逐渐加强,问题的提出肯定是更加生活化,相信企业问题,国家问题更好得到解决,所应用的方法也会更加的有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16:49:43
GaoYvonne 发表于 2015-7-29 16:46
比较赞同他最后提到的,问题源于生活。
之前参加过一个会议,有个台湾教授给我们讲的,大陆地区产学研结合 ...
嗯,您说的对。相信国内的学术会慢慢好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17:25:13
选题很重要,但能不能实现更重要啊,所以这就要多读文献,多和同行交流,再好的想法都要考虑可行性。总之不能闭门造车,不断提高自己的同时也要多和其他人交流甚至是跨学科交流获益更多,一个人科研可能走得更快,但注定走不远,一群人科研才能一起走得更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17:27:35
xddlovejiao1314 发表于 2015-7-29 15:21
好体会。我个人感觉可能有不同的阶段。那我自身的经历来说:第一阶段云里雾里,兴趣广泛但没关注点。最开 ...
版主体会尤为深刻,其实我本人也对农村问题比较感兴趣,但是研究生并不是做的这方面,打算考博的话跟个搞农村的老师,不知道版主有好的建议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17:35:50
地客 发表于 2015-7-29 17:27
版主体会尤为深刻,其实我本人也对农村问题比较感兴趣,但是研究生并不是做的这方面,打算考博的话跟个搞 ...
搞农村研究的,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黄季焜、张林秀老师是大牛,我这边课题组和他(她)们有合作,不过平台和他(她)们比就差远了。他(她)们那边是全国层面的调研,大样本数据,我这边只能用四川省的。如果感兴趣,可以考虑一下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17:46:24
bling1987 发表于 2015-7-29 17:25
选题很重要,但能不能实现更重要啊,所以这就要多读文献,多和同行交流,再好的想法都要考虑可行性。总之不 ...
嗯,说得好。交流的确相当重要啊,团队有研究基础也很重要。一群人努力比一个人单打独斗强了不止一点。就像今年课题组几个人一起帮BOSS写面上基金一样,大家集思广益,碰撞了几次就出来了。所以多交流,一起学习进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17:57:49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18:02:32
kmrd 发表于 2015-7-29 17:57
谢谢分享
加油,共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18:19:01
xddlovejiao1314 发表于 2015-7-29 17:35
搞农村研究的,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黄季焜、张林秀老师是大牛,我这边课题组和他(她)们有合作,不过 ...
嗯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18:36:27
许华2010 发表于 2015-7-29 15:17
不过自己因为对炒股感兴趣,所以想到的问题都是与股票有关的?是不是太狭隘了。最近公司金融的学术界热点 ...
刚看到,居然打了这么多错字。很欣赏版主的求学精神,严谨而有谦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20:39:43
受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21:03:39
许华2010 发表于 2015-7-29 18:36
刚看到,居然打了这么多错字。很欣赏版主的求学精神,严谨而有谦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21:05:06
贝克街221号 发表于 2015-7-29 20:39
受教了
加油,共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0 09:51:37
讲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师弟参加美国AAG年会,选择的题目是关于中原经济区经济建设的问题,一个很可爱的老美,问我这个小师弟一个问题,你家和我家相隔十万八千里,你家失火了,和我家有关系吗?不知道大家看懂这个故事了没。一个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是要引起大家或者是大部分学者的共鸣,其次,才是如何实现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0 10:05:37
十年树木 发表于 2015-7-30 09:51
讲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师弟参加美国AAG年会,选择的题目是关于中原经济区经济建设的问题,一个很可爱的老美, ...
有意思的故事,有意思的道理。我个人从谢宇老师《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一书中得到的启示是:社会科学更多的是研究异质性的,而自然科学更多是研究同质性的,所以自然科学很多实验只要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就可重复(虽然测量可能有所误差,但都在允许的范围内)。不说各个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政治、经济,就是在中国内不同区域间,甚至同一个村子里不同的家庭,甚至同一家庭中不同个体间均存在这种差异,这就是所谓的异质性。社会科学我个人认为更多的是关注异质性中的同质性。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故事背后的道理看似合理,但有点“扯淡”。在今天这个研究方向越来越细的情况下,一个小的研究方向,一个小的研究区域关注的人少,感兴趣的人少是正常的。但如果研究这个小的区域和一个小的问题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人类/感兴趣的那部分人对世界的一点小认识,在我看来就是可取的(在似乎和这篇文章的作者在某些方面有点相似)。如果真按照这所谓的可爱的老美的逻辑,那世界上很多社会人类学家甚至大家的研究就更没意义了,他(她)们有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就研究一个所谓的原始“村落”,研究这个村落的繁衍,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又能引起多少人的兴趣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0 15:47:57
xddlovejiao1314 发表于 2015-7-30 10:05
有意思的故事,有意思的道理。我个人从谢宇老师《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一书中得到的启示是:社会科学更 ...
兄弟,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学术共鸣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科学研究中。科学研究讲的是在共鸣的前提的差异,而不是为了差异而选择学界不认同的领域,这样的化,估计发文章就很难吧,这是一个现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0 15:57:29
十年树木 发表于 2015-7-30 15:47
兄弟,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学术共鸣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科学研究中。科学研究讲的是在共鸣的前提 ...
嗯,说得对。不同的人因为一个会集中在一起,是要建立在有共同语言基础上才好进一步交流沟通,所以现在也多少理解为毛那个可爱的老外会问这个问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0 16:15:51
选题真的没有共法,只能一步步的去摸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0 16:21:59
danielblack993 发表于 2015-7-30 16:15
选题真的没有共法,只能一步步的去摸索
嗯,要选一个好的题目真心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0 19:01:11
dddddddddddddddddd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0 21:10:20
十年树木 发表于 2015-7-30 09:51
讲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师弟参加美国AAG年会,选择的题目是关于中原经济区经济建设的问题,一个很可爱的老美, ...
是的,自然科学类尤其重视这个选题能不能引起共鸣或者争议也好,前几天听了一个SCI/SSCI主编也在谈我们投稿一篇文章时间首先要思考国际同行为什么要读你的文章呢?这就需要突出你的创新点了,看你是对现有文献缺失的某一方面进行弥补,还是对现有研究错误的指出,哪怕是你的一个案例研究,能否为别人提供决策支持或者反思呢?这就需要你选择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还要对比到国外的同类研究,突出自己的改进部分。这就也是我们人文社科发SSCI比较困难的原因之一,不仅仅是语言翻译的困难,语境的转换(让国际同行非常明白)更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1 08:57:21
看一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1 09:02:41
@浪花朵朵开 发表于 2015-7-30 19:01
dddddddddddddddddd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1 09:07:53
bling1987 发表于 2015-7-30 21:10
是的,自然科学类尤其重视这个选题能不能引起共鸣或者争议也好,前几天听了一个SCI/SSCI主编也在谈我们投 ...
嗯,这是个问题。很多时候在投稿比较好的SSCI时,主编一看研究区域比较小,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读者,就给拒稿了。我遇到过几次了。不过这也没办法,在中国,要获得微观实证方面全国层面的抽样调查数据,代价太大了。不是一般的平台能负担得起。其实,在这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中国学术的两极分化,有好平台的掌握的资源越多,出的成果越多,差距逐渐被拉大。短时间估计改变不了。只有靠我辈中人好好努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1 09:36:34
受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