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559 30
2008-11-10

作者:韩强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惊人的数字和一个故事
  
  财政部网站的一篇文章震撼人心
  
  今天在财政部网站上看到一篇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所长写的文章,其中列举的财政开支数据十分惊人,我把这篇文章转贴到新华网和人民网的论坛中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89348973
  
  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60849537
  
  在网友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篇文章中提到:行政费中明显不合理的开支是“三公”——每年公车消费4000亿元左右、公款招待吃喝玩乐2000亿元左右、公费出国3000多亿元左右。以上“三公”消耗共计9000亿元左右。
  
  我想如何节约行政费用,把钱用在为民造福上,是每一个公民所关心的,希望大家来讨论。下面请大家看这篇文章: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当前位置>政务信息>调查研究
  http://www.mof.gov.cn/caizhengbuzhuzhan/zhengwuxinxi/diaochayanjiu/200807/t20080709_56758.html
  
  人民政府要以民生为重,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要将国家财政的钱,最大比例地用于民生,围绕民生来安排财政支出。
  
  一、历史和现状:财政对民生投入太少
  
  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家财政投入民生的比重,打造民生财政,需要先了解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结构。
  
  请看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统计表(简略)
  
  这张统计表暴露出两个问题:
  
  
1、财政支出的前三项中,比重最大的是行政管理费,其次是经济建设费,而直接民生领域的文教、科学、卫生、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重最小。
  2、从1982年到2005年,文教、科学、卫生、社会保障支出增长了36倍,而行政管理费则大幅攀升到了76倍。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列国行政管理费(或曰公务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德国(1998年)2.7%
  埃及(1997年)3.1%
  英国(1999年)4.2%
  韩国(1997年)5.1%
  泰国(2000年)5.2%
  印度(2000年)6.3%
  加拿大(2000年)7.1%
  俄罗斯(2000年)7.6%
  美国(2000年)9.9%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25.7%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各级政府叫做人民政府,应该是精打细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们所花的行政费应该比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更为低廉。然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行政费比重,居然比资本主义国家高那么多。中国公仆的花费,居然超过用于民生的经费,挤占了主人的用款。这种财政支出结构,近年有所改善,注入民生的部分增多了,但总结构仍不合理。它当然应是我们现在要打造民生财政不可回避的改革对象。

未来设想之一:取消公务员职务消费,节省行政费5000亿元
  
  要建立民生财政,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钱从何来呢?在现有的财政总盘子中,显然要改变财政支出结构,从削减不合理的行政管理费中挖掘财源。其中来源之一就是取消公务员不合理的职务消费,预计可以省出5000亿元。
  
  目前中国行政费中明显不合理的开支是“三公”——每年公车消费4000亿元左右、公款招待吃喝玩乐2000亿元左右、公费出国3000多亿元左右。以上“三公”消耗共计9000亿元左右。尽管每年“两会”上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慷慨陈词,新闻媒体口诛笔伐,而公款不合理消费的这“三座大山”却是年复一年“我自岿然不动”。
  
  据统计,2004年中国大陆各级党政机关公车约有400万辆,年费用4085亿元。尔后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在以超过20%速度递增。“公车”,顾名思义应是仅限于公用。但目前公车的普遍现状是领导人员用三分之一、家属用三分之一、司机用三分之一。这种“三三制”一般人早已见怪不怪,2006年10月2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个超越三三制的普通事例。
  
  请看一个局长司机老黄的7天行程:
  
  10月1日,局长好朋友的儿子结婚,老黄到婚纱店将公车装饰为婚车,然后接送新人,忙了一天。
  10月2日,老黄一大早起床,把去旅游的局长儿子一家三口送到机场,然后到邻近城市接局长的父母来该市过节。
  10月3日,陪局长夫妇到城里购物。中秋节将至,晚上陪局长各处送礼。
  10月4日,到邻近城市接局长的妹妹一家到局长家,晚上继续陪局长送礼。
  10月5日,送局长妹妹一家回家。
  10月6日,到机场接旅游归来的局长儿子一家。中秋节晚上,老黄终于在家吃了顿团圆饭。
  10月7日,送局长父母回老家。回来后送局长去酒店,把局长从酒店送回家后,已是夜里十二点多了。
  
  在老黄的概念中,公车,就是“用公款购买的私车”:除正常办公用车外,那就是:送局长与家人四处旅游、赴宴;接局长的孙子上、下学;连局长儿子的驾驶技术也是老黄带他到城外荒地,花了两个月时间练出来的。
  实际上,在中国城乡各地飞奔的许多公车,不仅仅是公款购买的私车,而且是公款雇佣司机、公款维修保养、公款购买保险的私车。
  
  放眼望去,这道公车私用的风景线,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经是越来越罕见的稀奇景色了。
  
  
韩国首都首尔市已把“官车”数量砍到只剩4辆,市长和3位副市长各1辆。没有紧要公务,市长也须乘地铁上班。
  美国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英国伦敦市长利文斯通也都是每天乘地铁上下班。
  瑞典政府高官工作时可以使用公车,下班只能开自己的私车,首相也只能开私家车上下班。
  瑞典警方在周末可以拦住任何公车,检查其是否执行公务。
  德国一位女议员因为用公车送丈夫到大学上班被曝光而不得不辞职。
  丹麦的公务员出差只能坐公共汽车,出差地如果没有公交车,才可以乘坐出租车。
  意大利西西里岛有个倒霉的市长,他和夫人出去私人旅行,让司机用公车把他们送到港口,旅行回来又让司机接了一次。不料被人告上法庭。市长公车私用,补回汽油费都不行,不但丢了乌纱帽,还被判入狱六个月。
  芬兰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公车一说。除总统以外,芬兰整个公务员系统中,只有总理、外交部长、内务部长和国防部长4个人享有固定的专用公车待遇。而且他们也只能在上班时间使用专车。亲友揩油之事闻所未闻。虽然贵为一国元首,芬兰总统常常骑自行车出门。
  
  社会主义中国,公务员理应更加廉洁奉公。然而让人很难理解的是,我们这里大大小小的党政官员,从国家级的部长到县级的科长以及乡镇长,只要有条件的,都要搞上一辆专车;没有条件的呢,努力创造条件也要搞一辆玩玩。而一旦有了专车,几乎不言而喻就有了全天候24小时使用权、全家使用权、亲友使用权、公私不分的使用权。
  
  这种公车腐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激化我国党政官员与普通百姓矛盾的“导火线”,成了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公敌”。可以说,这种公车腐败之弊,上上下下有目共睹;至于如何改革,则意见大相径庭。
  
  如果能站在关注民生的角度看问题,公车改革的思路我以为并不难理顺,关键就是两条:
  
  第一,为了民生,必须从根本上禁止官员化公为私、公车私用。
  第二,领导干部专车制度,是导致公款私车制度的捷径,不能不取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10 15:43:00

太吓人了,太黑了,太人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1 08:26:00
今年第四期的《炎黄春秋》上,有一篇文章《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第一眼看到,就决定一定要转载。因为它说出了我一直想说的东西——政府的财政支出太不合理、太黑暗。
  
  2.
  
  根据文中的数据,中央财政支出的前三项分别是:行政管理费、经济建设费、和文教卫生社会保障支出。其中,行政管理费占总支出的比例,高达26%。
  
  下表是1982-2005年中央财政支出与行政管理费的明细。
  年份 财政支出(亿元) 行政管理费(亿元) 比重(%)
  1982 1964 135 6.9
  1983 2285 142 6.2
  1984 2815 185 6.6
  1985 3339 235 7.0
  1986 3780 307 8.1
  1987 4103 336 8.2
  1988 4636 407 8.8
  1989 5327 540 10.1
  1990 5790 602 10.4
  1991 6479 635 9.8
  1992 7392 739 10.0
  1993 5957 1004 16.9
  1994 7503 1401 18.7
  1995 9155 1739 19.0
  1996 11776 2439 20.7
  1997 11919 2639 22.1
  1998 13716 3189 23.3
  1999 16326 3831 23.5
  2000 19416 4993 25.7
  2001 22752 6012 26.4
  2002 25884 6720 26.0
  2003 28806 7528 26.1
  2004 32837 8656 26.4
  2005 39173 10378 26.5
  
  从中可以看出,25年间中央财政支出大约增加了20倍,行政管理费却增加了将近77倍,比重从7%不到,提高到超过26%。
  
  3.
  
  所谓中央财政的“行政管理费”,大致包括如下的支出:
  
   1)所有国家公务员和党政干部的工资;
  
   2)党政机关运作的费用,包括公车支出和兴建政府大楼;
  
   3)民主党派的补助支出;
  
   4)外交支出;
  
   5)公安、安全、司法、法院、检察院等机构的支出。
  
   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非常规支出,比如每年3月北京召开“两会”的费用。
  
  总之,通俗地说,行政管理费就是政府花在自己身上的钱。这是中国财政支出中最大的项目,超过了经济建设、教育、社会保障等全民性的支出。因此结论是,中国政府行为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获益。
  
  4.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其他国家公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 德国(1998年)2.7%
  
     ■ 埃及(1997年)3.1%
  
     ■ 英国(1999年)4.2%
  
     ■ 韩国(1997年)5.1%
  
     ■ 泰国(2000年)5.2%
  
     ■ 印度(2000年)6.3%
  
     ■ 加拿大(2000年)7.1%
  
     ■ 俄罗斯(2000年)7.6%
  
     ■ 美国(2000年)9.9%
  
     ■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25.7%
  
  德国的GDP要大于中国,但是德国政府管理国家的费用,只占财政支出的2.8%,几乎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因此可以推断,中国政府的日常运作,必定具有两个特点:1)效率低下、人员冗余、办事手续繁琐;2)充满了惊人的浪费和贪污。
  
  5.
  
  2005年,中央财政的行政管理费大约是10000亿元。由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基本上是1比1的规模,所以假设地方财政的行政管理费也是1万亿。因此,全国当年的行政管理费总支出在20000亿元左右。
  
  文章称,在这20000亿元的支出中,最大的项目是“三公”——公车消费、公款吃喝玩乐和公费出国。
  
  据估计,全国一年的公车消费为4000亿元,公款吃喝玩乐2000亿元,公费出国3000亿元。
  
  这三者相加,达到了9000亿元,几乎占去了行政管理费的一半。这些费用的大部分,都是可以被省掉的。
  
  6.
  
  以公车消费为例。2004年中国大陆各级党政机关公车约有400万辆,年费用4085亿元。每年各级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以超过20%速度递增。
  
  “公车”,顾名思义应是仅限于公用。但普遍现状是,领导人员用三分之一、家属用三分之一、司机用三分之一,即所谓“三三制”。除了公车私用,维修保养和保险费用,也都是公款支出。
  
  《人民日报》2005年1月26日报道,据了解,甘肃省一个县的公务用车少则89辆,多则362辆;要养活全省公务用车,一年花费8.07亿元。公务车每公里成本费6至8元,是市场成本的8至10倍,使用效率只有市场运营车辆的十分之一。
  
  再看看其他国家的政府是如何用车的。
  
     ■ 韩国首都首尔市已把“官车”数量砍到只剩4辆,市长和3位副市长各1辆。没有紧要公务,市长也须乘地铁上班。
  
     ■ 美国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英国伦敦市长利文斯通也都是每天乘地铁上下班。
  
     ■ 瑞典政府高官工作时可以使用公车,下班只能开自己的私车,首相也只能开私家车上下班。瑞典警方在周末可以拦住任何公车,检查其是否执行公务。
  
     ■ 德国一位女议员因为用公车送丈夫到大学上班被曝光而不得不辞职。
  
     ■ 丹麦的公务员出差只能坐公共汽车,出差地如果没有公交车,才可以乘坐出租车。
  
     ■ 意大利西西里岛有个倒霉的市长,他和夫人出去私人旅行,让司机用公车把他们送到港口,旅行回来又让司机接了一次。不料被人告上法庭。市长公车私用,补回汽油费都不行,不但丢了乌纱帽,还被判入狱六个月。
  
     ■ 芬兰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公车一说。除总统以外,芬兰整个公务员系统中,只有总理、外交部长、内务部长和国防部长4个人享有固定的专用公车待遇。而且他们也只能在上班时间使用专车。亲友揩油之事闻所未闻。虽然贵为一国元首,芬兰总统常常骑自行车出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1 11:00:00

大部制改革,精简行政结构。

另外,提高财政管理体制效率(如减少支付层级,改变现省级向县级的支付转移需要经过地市一级的状况)等方法都可以降低行政管理费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1 11:37:00

大家息怒!!!

消消气!!!

别忘了那句顶级经典的老话: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看完了一点感觉都没有,所以大家也别大惊小怪!

因为心早都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1 12:26:00
所谓大部制改革,只是机械式的合并,而非整合、融合,徒具形式而已,无任何实质性的有利的效果,其结果大而不简,臃而不精,如此之改革—如果称得上改革的话—可谓失败已成定局,正如其它的改革,明眼人一望便知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