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二(11月11日)公布,中国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0%,低于9月增幅4.6%和路透此前调查预期中值4.2%,也是连续第六个月下滑,再度印证中国通胀下滑趋势,也为中国央行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提供重要保证。
国家统计局并公布,1-10月份CPI同比上涨6.7%。10月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8.5%,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9%,非食品价格上涨1.6%.
昨日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长6.6%,远低于9月增幅9.1%,PPI和CPI双降局面延续。
通胀的持续大幅放缓,令市场开始担忧中国未来可能出现通缩,并预期央行将加大货币政策放松力度。
国泰君安宏观经济分析师姜超表示,CPI放缓的最大的贡献来自于食品价格。目前我们预测11月的CPI将进一步降至3%,未来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预期2009年全年平均值(CPI)为1%,而在明年的某几个月中,CPI甚至有可能会跌至零增长,比如2月份。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而言指出,从分项数据看,主要是受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商品价格回落带动,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经济下滑的势头比较快,不仅导致产能方面的萎缩,也使得消费需求随之下滑。这种态势能否扭转要取决于政府刺激经济的方案能否见效以及配套举措的效果。
这个数据说明通货紧缩可能来得比预想的要快。如果维持目前的物价水平不变,到明年4月的物价增幅就是负的;如果保持目前的趋势不变,到明年2月就会出现负增长。通缩风险的加大,显然会导致中央银行加大货币政策放松的力度。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10月底也表示,由于采取了合适措施,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正在逐月下降,预计今年后三个月还会继续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稍早表示,作为经济激励计划的组成部分,中国市场可以预期更多的货币供应、银行将得到更宽松的流动性和更低的利率。他表示,消费物价涨势放缓也使得央行更有信心降息。
中国政府在9月中旬来两度调降存款准备金率和三度降息,并于近期正式提出了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减轻企业负担1233亿元;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
分析师认为,鉴于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仍搞到16%,相对于历史低点8%左右的水平,仍有很大的调降空间,未来中国央行可能会加速调降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逐步调降存贷款利率。
中金公司预计,10月份中国经济将进一步放缓,预计出口同比增速降至19%,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降至11.5%。央行年内可能会再降息1-2次,而最有可能在12月份降息。
申银万国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预计,央行在年内将再降息一次,明年平均每个季度降息一次,到明年底基准利率将保持在2.2%的水平,而存款准备金率在未来12个月里,可能大幅下调5个百分点左右,以此来配合信贷规模限制的取消政策。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年内还将有27到72个基点的降息空间;准备金率将大幅下调,年内可能有150到200个基点的下调空间。明年保增长的目标应该在8-9%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