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328 2
2015-08-04
脸盲真是病,而且是“不治之症”

脸盲真是病



有时在生活中遇到面对几张人脸傻傻分不清的状况,我们常会自嘲为“脸盲”。而事实上,“脸盲”真的是一种病(更准确的说是“缺陷”),专业名称为“面孔遗忘症”或“人面失认症”(Prosopagnosia)。顾名思义,就是患者无法辨识人的面孔。最新研究发现,过去被认为极为罕见的脸盲症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较为普遍,粗略估计全世界有2-3%的人群有着不同程度的脸盲症状。

34岁是面部识别能力的巅峰



人的面部识别能力在10-20岁时急速上升,20多岁的时候缓慢进步,30至34岁达到巅峰。也就是说,三十多岁之前,对人脸的识别能力都是具有可塑性的。即使到了三十岁以后,这种能力下降得也不快。而普通人对人脸的识别准确率为83%,如果正确率低于60%且年龄超过30岁,即可被认为有明显的脸盲倾向。

脸盲症有什么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人都遇上过叫不上名字的状况,偶尔分不清电视上长相相似的明星也很正常,这些都不能算作是“脸盲”。真正的脸盲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扰无处不在,该症状一般分为两种:

  • 看不清别人的脸;

  • 能看清人脸,却对别人的脸型失去辨认能力。


生活中具体的表现有:

  • 即便是至亲熟人,路上遇见的时候也可能认不出;

  • 只能靠局部特征记忆不同的人,比如发型、服饰、脸上有痣、走路姿势、声音等;

  • 人名与人经常对不上号;

  • 常会纠结于自己到底认不认识对方,所谓“熟悉的陌生人”;

  • 整体智力与常人无异,记忆力却比较差。


与常人相同的是,脸盲患者能够辨别他人的表情及其包含的意义,且对于面部美丑的审美判断也与一般人一致。

因此,当你在路上遇到一个互相认识的脸盲者,你像TA打招呼,而对方却没有回应时,千万不要以为TA是存心装作高贵冷艳,很可能是真的没认出你。

(脸盲者眼中的人脸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大脑如何识别面部



大脑中的很多部位都参与了对容貌影像的信息处理,不过影像学研究表明一个叫做梭状回(fusiform)面孔区的部位尤其重要,这是大脑颞叶的一部分。

(高亮区域即主导面部识别的梭状回区域)

虽然学界对其仍然存在有争议,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梭状回视觉区主宰了面孔识别功能。一般而言,面孔失认症患者往往在梭状回区域有着异常。

(咦,好像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了进来……)

大脑后部的枕叶面部区可能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分辨看到的物体是不是人脸。而多数脸盲者的这一功能是正常的,能够分别出看到的究竟是人脸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同样在颞叶里的颞叶上沟能够对被观察者的表情变化和视觉角度变化作出反应。

此外,研究表明,脸盲患者在识别复杂的多维物体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而这一切恐怕都与梭状回区域的异常缺陷相关。

先天or后天



脸盲有着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是脸盲障碍者,那么孩子被遗传的概率就为50%,这很可能与遗传过程中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缺陷有关。而后天的脸盲则是由疾病和事故等外因引起,比如脑外伤和中风等。

(以上三人中谁曾出演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对异族脸盲是普遍现象



我们很多人会对非洲黑人和欧美白人脸盲,而欧美人和非洲人同样存在对别的人种脸盲的问题,这种跨种族面孔识别困难的现象有一个专业名词: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这种情况并不是真正的脸盲症。

这个现象早在1991年就被D•斯蒂芬•林德赛(D. Stephen Lindsay)等人发现了:人们对于同种族面孔的记忆力比对不同种族的要好。而简单来说就是,与异族人接触越少,区分不同异族人面孔的能力就越差。

总之,我们的大脑在记忆人脸方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目前医学上并没有治疗脸盲的特效药物和方法,但是如果能对脸盲症患者开展有意识的治疗活动,比如经常让他们回忆别人的脸,经过长久的训练,脸盲症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8-4 20:40:58
亚洲人看欧洲或非洲人真的是很难分清楚。。。反之亦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 01:49:18
好可怕哇哇吓哭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