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一方面在杀灭害虫真菌,提高农作物产量,另一方面也给环境带来了负担,化学农药的“双刃剑”特性逐渐显现。
    当前,农药用量偏高、利用率偏低是农业病虫防治中的突出问题。据统计,近5年全国农药用量都在31万吨左右,制剂100多万吨,农药利用率为35%左右。“控量提效”成为农药零增长的必要措施。
    尽管农药能防治病虫草鼠害、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但缺乏专业培训的农业从业者不科学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直接导致了农药滥用,害虫抗药性加大、防治成本居高不下。农药残留超标及农业生态污染,直接威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
    化学农药的劣势也在逐渐凸显生物农药的价值。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钠,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又称天然农药,系指非化学合成,来自天然的化学物质或生命体,而具有杀菌农药和杀虫农药的作用。
    生物农药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
    市场开发并大范围应用成功的生物农药产品,它们只对病虫害有作用,一般对人、畜及各种有益生物(包括动物天敌、昆虫天敌、蜜蜂、传粉昆虫及鱼、虾等水生生物)比较安全,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也比较小。
    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生物农药控制有害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某些特殊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所具有的杀虫、防病、促生功能。其有效活性成分完全存在和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它的最大特点是极易被日光、植物或各种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来于自然,归于自然正常的物质循环方式。因此,可以认为它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安全、无污染。
    诱发害虫患病
    一些生物农药品种(昆虫病原真菌、昆虫病毒、昆虫微孢子虫、昆虫病原线虫等),具有在害虫群体中的水平或经卵垂直传播能力,在野外一定的条件之下,具有定殖、扩散和发展流行的能力。不但可以对当年当代的有害生物发挥控制作用,而且对后代或者翌年的有害生物种群起到一定的抑制,具有明显的后效作用。
    可利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
    目前,国内生产加工生物农药,一般主要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如农副产品的玉米、豆饼、鱼粉、麦麸或某些植物体等),原材料的来源十分广泛、生产成本比较低廉。因此,生产生物农药一般不会产生与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生产化工合成产品争夺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