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1735 0
2015-08-18
1、我们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究竟是怎样一个状况,历史上的那些重大事故究竟反映了哪些共性问题?为什么从生产、运输、储存的监管和事故调查以及后续整改存在一系列说不清的问题?为什么从国字号的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事故高发的状态?从煤矿开采到石油、供水和供气的管道破裂;从危险品运输的翻车到桥梁坍塌;从工业排污到大坝垮塌;从鞭炮爆炸到危险化学品爆炸以及动车相撞等等。
      2、我们的所谓第一时间和应急预案都是些什么货色——以这次天津危险化学品爆炸我们至少看到如下问题:一是这个危险品中转仓库的场址选定规划部门和安监以及消防部门是怎么审定的。二是这个危险品中转仓库明明存在“禁止用水灭火”的情况,为什么没有储存沙子和足量干粉灭火剂?三是体量这么大的危险品中转仓库为什么企业和监管方没有详细和完善的应急防控措施?这个瑞海公司违章作业和超量储存不是一天了,监管巡视在哪里,安全生产的岗位责任制怎么贯彻的?海关商检近在迟尺,并且业务往来非常频繁,是不是”资质认定“就是纸面上画画就通过了,超量储存从报关单上看不出问题来吗?公安消防和安监部门为什么没有对这样一个危化品中转企业纳入重点防范监管的范围?既然已经发现爆炸火情了为什么首批进入火场的消防人员只能按常规用水罐车灭火,难道消防指挥调度不知道这个仓库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吗?按照常识,危化品仓库做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就是中抓装卸作业过程。
      3、从体制机制上讲,我国的安监部门职能作用实际上被弱化了,不过就是个事故调查的”灭火队“。基层安监部门一是人力不足,难以全面深入基层实施监管;二是专业素质较低,很难适应对不同行业、不同生产流程、不同产品、不同原料实施监督检查和提出整改措施,因为我国没有建立完整的适合安全监督的职业技术体系(例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没有相关专业)。尤其是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指导下,各地相关部门并不重视”安全第一“的思想教育,实际工作中”安全第一“不过是挂在门口的”门帘“而已。各地的一把手和分管领导有几个懂得安全生产基本常识的?这种不过是靠秘书抄来的稿子会上念念而已,不就是糊弄鬼嘛?安全生产是一门科学,是一种管理技术,是一种管理体系,是一种与实践紧密相连的操作规范。不是你站在预先给你准备好的展板面前”侃侃而谈“的风光过程,要深入基层从每个细节洞察问题。制度经济学不能云里雾里的发展理论。
      4、从制度经济学来讲,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与体系建构和实践与操作规范等问题本应是其关注的领域。可惜,至今似乎尚无人”感兴趣“。我们在计划经济时创造出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经验,有”三不放过“的经验体会,有”三结合“运作机制,等等。现在看来。我们的经济学人确实不如华罗庚先生能把握住这种”历史的机遇“,把”优选法“和统筹管理技术在企业中大力推广了。实事求是的讲,出现这些问题与我们的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以及相关法规的实施细则存在的问题都有关。
      5、最后,提几点建议:一是,从顶层制度建设考虑,要强化国家安检部门的职能作用,并且《刑法》要做惩罚的强化性的修改。二是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尽管建立安监专业,并且国家科委要建立独立的安检专业技术职称序列。三是现有所有安监工作人员由中国质协与公安部、科技部以及工程院结合TQM(全面质量管理)组织专业培训和考核。TQM(全面质量管理)最大的理论优势在于“预防为主的质量意识(广义的质量概念,及包括产品质量也包括工作和服务质量)、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管理”,“一切靠数据说话,一切按PDCA循环办事”。四是,完善现有的案件法规,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五是尽快建立科学、统一的安全生产的岗位责任制以及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确保全面落实。
       总之,国家再大,财富再多,我们也再不能允许天津瑞海公司发生的这样事故了。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必须做一彻底了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