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751 2
2015-08-22
终于淘到点好的东西,就转载了过来。来源百度贴吧 http://tieba.baidu.com/p/971375962
原作者 理查钮 2011年01月16日发表于贴中11楼

看到新版水浒中这个用枪杆直接抗刀劈的镜头,我也觉得有些牵强。
明代吴殳《手臂录》说“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虚串破大刀、破戟。”
硬磕显然很外行。现在的武指,都是花法,热闹浮华,真正耐得住嚼的镜头很少见。

枪的优势在于一扎,迅猛伶俐,所以才成为历史上长期的制式装备——俗语“刺死砍伤”,刺是纵向的,直指人体内脏,最经济,最险恶。所以直到现在,太多的人命案都是小刀捅死,有时这只需要不经意的一下。自冷兵时代到火器时代保留的步枪枪刺,直到现在的普通凶器,都说明了捅刺这一手段的简洁高效。杀人只需一捅,而刀砍看似力大,很多时候砍半天还不一定毙命。正因如此,才有谚云“打人千下,不如一扎。”实用的棍法,都要带七分枪法。很多南棍,都没有套路比赛中的体操舞蹈,而是如端枪刺拼杀。更不要说枪本身应以扎刺为主了。

现在的动作镜头,首先演员连枪都不会握——露把,枪根要握在后手掌心里,扎人才有力,这是枪的技术特点决定的。但现在的花枪,柱杆飞踹,舞花倒踢,大劈大扫当棍用,就是没枪尖什么事儿,杀人的部分反而是摆设。真正的长兵对格的精彩,却不见分毫。这从电影《少林寺》起就一路花过来,积重难返。

至于对付刀砍,枪的优势在于快速迅猛,首先不给对手机会。刀劈要有个做举刀下劈的做功半径,而枪刺则直接送出即可速达。其次,枪相对要轻便灵活很多,对付大刀,长戟这样的重武器,“虚串”之法,真真假假,重武器一个挥舞的时间,枪手则可连轧好几下,加之半径的限制,双方被限制在长杆半径之外。一个熟练的枪手,是对手来不及应付的。所以长刀只是少数,短刀加盾才是制式。

解放后的器械,花法很重,比古代的“花枪”还要花,几乎接近于戏曲中的玩意儿了。而在各种所谓器械对练中,枪都是个陪衬。首先是长度被极度压缩,比如在单人的枪术套路比赛中,枪的长度要求不得短于本人向上伸手后的高度,但在对练中,枪则很短,几乎齐头就行了,还没有某些棍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短兵选手容易躲枪。那些对练,包括后来武打片中的类似场景,你仔细看,就会发现,扎枪的都是往头上或脚下虚扎,行话“递枪”,它不会往对手胸腰上扎——那极难躲,所以十分之假。更常有弱智的经典一幕:大侠手执刀剑,潇洒对付一众长枪官兵,丛枪刺来,居然出奇的整齐划一,都在同一角度和刺杀终点,而被主角轻松格挡,其实只要有一个人扎的角度不同,大侠当场就得身上透窟窿,可是这种弱智镜头还在一天天的反复上演。

另一方面,一些文章,将大枪神话,最津津乐道于枪杆的弹活力,非要往太极上引,噱头一大堆,明明扎是枪的主要优势,却罔顾事实地写道“大枪如果不是靠的白蜡杆子的弹性,枪头又慢又没杀伤力,白蜡杆直接用力捅威胁很小,很难刺穿铁甲,最关键的这样做很慢”——你当然很慢,明代吴殳等人跟石电学枪时,上来就是练扎,单这一扎,就要练一两年,才算有了扎人的功夫,上来时,扎四五下,就气嘘流汗了。练致有成,扎枪时如脱手弹丸,这才能得迅猛,就像练刺杀稻草人,先得会扎人。所以先练扎,才练格(拦拿)。而上述牛文则大开玄口,非要将大枪演绎得天花乱坠,这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花枪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8-22 16:26:12
................
这个时候我应该是什么表情比较好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8 14:11:5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