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973 36
2015-08-23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rar_微盘下载
http://vdisk.weibo.com/s/A26HtJ8Z13_8d?sudaref=bbs.pinggu.org



国学大师、书法泰斗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引进中国的第一人。

  1903年,时年20岁的马一浮留学北美,习西欧文学。当时美国圣路易斯正举办第12届世博会,中国首次以ZF名义正式参加,派溥伦亲王为正监督(团长),因马一浮精通英、法、西班牙和拉丁文等多种外文,被聘为驻美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兼博览会中国馆外文秘书。

  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外文书籍,并翻译了不少著作,一有空便去逛书店。一次,他正患重感冒,仍前往经常光顾的约翰书店淘书,发现了一部英文版《资本论》,这部书他在国内就已经听说过,遂大喜过望,掏钱买下,回到家就如饥似渴阅读起来。他写的《一佛之北米居留记》里有如此记述:“二月初二日……下午得英译本马格士《资本论》一册。此书求之半年矣,今始得之,大快,大快!胜服仙药十剂!予病若失矣。”文中“北米”即“北美”,“马格士”即“马克思”,“一佛”为当时马一浮的字,他当时名浮,字一佛。


  马一浮目睹美国社会现状,对华人遭受歧视深感痛苦。他在日记中写道:“美人定华商赴会,须人纳500金圆,呈保书证明实系赴会,乃许入境,既到会所,则不得出会场一步,且西人之上等俱乐部概不许入,出会场者即按例收捕,送返中国。当处以流罪……哪里是参展,简直是进牢笼。”又写道:“闻圣路易斯大学等,皆以分割中国之当否令诸生演说。在戏曲舞台上,中国人亦被写成让人笑骂的无赖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清ZF腐败,中国人民尚未觉醒,而受美国歧视。”有鉴于此,他对《资本论》特别感兴趣,决意要将其带回国去。后来,他到英国、德国游学,还买了本德文版《资本论》。

  1904年5月6日,马一浮从美国回到祖国,将自费购买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带回中国。他将英文版《资本论》赠总角之交谢无量,德文版《资本论》送给当时还是光复会干将的国学扶轮社负责人刘师培。后来刘师培叛变革命投靠两江总督瑞方,国学扶轮社被抄,《资本论》流失于旧书摊,被谢无量发现(一说被马一浮好友马君武发现)。谢无量见有马一浮题款,遂将其购回,物归原主。

  1937年,竺可桢邀马一浮以大师名义到流亡中的浙大开国学讲座,马一浮将这部《资本论》送给了浙江大学。

  马一浮无疑是将《资本论》带回中国的第一人。竺可桢在日记中曾两次讲到马一浮与《资本论》的事。一次是听向达说起马一浮第一个将《资本论》带回祖国;一次提到马一浮当年还翻译了《资本论》,后来将译稿送给了浙大。解放后院校调整,浙大分家,文科书籍大多归杭州大学收藏,马一浮所赠之《资本论》也就成了杭州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了。前些年,杭州大学又并入浙大了,不知这部《资本论》还安在否?(斯舜威)



——————

2012-07-05 09:18:2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马一浮与《资本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8-23 11:34:38

许涤新苦读《资本论》侧影






f04da226e38110b5204d0c.jpg



这本书扉页上许涤新的手迹记载了他当时读《资本论》的一些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8-23 11:35:21

大概是两三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从北京某旧书店购得几种许涤新同志(1906~1988)的藏书,其中一部是《资本论》第二卷。从此以后,每逢同事、学生到我家里聊天、讨论问题时,我总要把这本书从书柜中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展示给他们,让他们欣赏,末了,还总是不会忘记问他们一句:有何感想?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资本论》,这是我国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许涤新同志的藏书。细说起来,它还是许老当年在牛棚里认认真真读过、并在很多书页的天头地脚处密密麻麻地做了大量笔记的一部《资本论》。

  在这部《资本论》第二卷的扉页上,有两段许老的手迹。其中左边的是:“一九七○年十月八日购于北京西单商场中国书店涤新”。再把扉页右边的另一段手迹以及第584页(正文最后一页)、第588页上的两段手迹串起来,便构成了许老当年多次读《资本论》第二卷的时间表:也就是说许老是在40多天里,就将这本书读了一遍(也许还包括读第一卷,因为许老在这本书里没有留下第三次开始读第二卷的时间);整整半年后,他又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再次读了一遍这本书,并且“写完这一卷的笔记”!而这两次,在许老读《资本论》的历史上,则是第三、第四次。

  我的手头还有几本有关许老的著作。其中两本分别是许老的《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与分配——读〈资本论〉笔记》的初版和修订本。还有一本,是方卓芬(许老夫人)和方梧(许老夫人侄女)合著的《回忆许涤新》(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得到许老读过的《资本论》第二卷后,我又翻出了这几本书,从中进一步了解到许老当年读《资本论》的一些细节。


《回忆许涤新》一书中有如下的记载和回忆:

  1)“1967年12月18日,被中央一办专案组关押在统战部牛棚中审查、劳动,一共5年。直至1972年12月经周总理批示,住宣武医院监护治病半年。”(该书第199页,《许涤新年表》部分)

  2)1970年8月的“庐山会议后,‘黑帮’们的处境进一步改善,专案组准许他们每月一次,去西单洗澡、理发、买点东西,当然,是有人管押的。许涤新渴望读《资本论》,要求管押人员带他到新华书店买书,钱不够,先买第一册,分三次才把全书买齐。”(第51页)

  3)“他一句一句地细嚼着,回味着。……他以惊人的毅力,利用交代问题节余的纸张,密密麻麻地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札记。……他有一首断句,反映他夜读《资本论》的情景:夜半水沸红茶泡,炉边细读《毕卡它》(‘资本论’音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8-23 11:36:04


《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与分配——读〈资本论〉笔记》的初版《后记》中写道:

  “这是我在接受严峻考验的日子里,在重温《资本论》的过程中,写出来的笔记。”

  “这次重温《资本论》,真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感到无限亲切!……我感觉到马克思的这部光辉巨著,不仅一针见血地刺中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要害;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许多关键问题,提出了科学的预见。这是多么使人感动啊!但是,读完一遍之后,回头一想,脑子竟然‘空空如也’了。岁月真不饶人,年近七十的人,记忆力竟然这样衰退下来。怎么办呢?难道因为记忆力衰退就‘坐而待毙’么?办法是有的,办法就是写笔记……”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这就使我有可能把多年来憋在肚子里的话说了出来,把多年藏在心里的对‘四人帮’的痛恨吐了出来。我就在去年(指1977年,笔者按)挥汗如雨的炎夏,欣然命笔,把这部笔记又再修改一道,把批判‘四人帮’的反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谬论,放在应该放的地方。”

  这样,就有了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初版的《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与分配——读〈资本论〉笔记》。由于该书初版于1979年5月,按照许老后来的说法,其中的“‘左’的残余,还未完全肃清”,因此,4年后,经过全面修改,该书出了修订版。

  在这本《资本论》第二卷上,我看到了许老所说的他按照《资本论》的结构,亲笔所写的读书笔记:所有笔记均位于每页的天头地脚,一般每页七行(天头四行,地脚三行),每行大约35个字。这一卷的笔记共26节(部分),每节平均在10页左右,也就是说,每一部分的笔记大约有2500字。《资本论》第二卷的正文有584页,许老所写的笔记,几乎占了一半页码,有270多页,在7万字左右!(按:《回忆许涤新》一书中说,“札记”是写在“交代问题所节余的纸张”上的,根据笔者判断,“笔记”很可能是由“札记”整理而来的,因为它已经非常整齐了——当然,笔者未曾见过许老的“札记”,只是揣测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8-23 11:36:46


该回到本文的开头了:我为什么要把许老读过的这部《资本论》经常拿给我的同事和学生去欣赏,而且还要问问他们的感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总觉得,今天的学界,多少总是有点浮夸了,认真读书、尤其是认真读经典的人太少了;就是在高等文科院校中,认真读书的学生和教师,都不是很多。

  多少年来,我们经常说,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发展和中国化的前提,首先就得弄懂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这就至少必须认真阅读几种马克思主义的“本本”。那么,怎么才算认真阅读呢?尤其是像《资本论》这样大部头、而又不能不读的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经典著作,恐怕要真的弄懂它,就得下许老那样的功夫——许老曾老老实实地告诉读者:他前两次读《资本论》,其实“并不大懂”、“不甚了了”——这大概不能简单地当作是许老的谦虚吧——而在今天的社会上,特别是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大凡讲点或读点马克思主义的老师和博士们,几乎都敢自称是马克思主义学家,随时可以对马克思主义指手画脚了,但真正能够坐下来认真读马克思原著的人,又有几人?面对先生当年读过的《资本论》,遥想他们那一代读书人,怎能不感慨万千!

  (王保贤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8-23 11:44:13


一部讲解《资本论》的好书



 不久前,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日本学者宫川彰撰写的《解读〈资本论〉(第一卷)》一书中译本。作者长期从事《资本论》的研究与讲解工作,不仅在高校教学,还坚持组织日本的工农大众学习《资本论》,因而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既转述、诠释《资本论》的内容,又对其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进行梳理和评析。例如,该书在解读《资本的总公式》一节时,将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功能差异梳理为一个“一览表”,使读者一目了然。又如,资本在运动中要获得剩余价值。作者就此发出议论:以资本为基础来赚钱,绝不是一时的、偶然的想法,它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实现了如此之大的增长。这种惊人的增长究竟拥有什么样的根据和秘密呢?接着点明,就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以及资本运动和价值增殖,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支配下进行的。

  在阐述《资本论》中的原理、规律和观点时,注意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情况作为佐证。例如,作者对日本媒体报道的“丰收饥饿”一词做了评析:丰收却不得不忍受饥饿,这种奇怪的状况经常发生。而学习《资本论》后,就能说明为什么会出现丰收却造成饥饿的现象。又如,在解读《对剩余价值的贪欲》一节时,作者引用英国《工厂视察专员报告书》中的有关材料贴切而形象地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厂主来说,让工人多干几分钟,就会增加不少利润。

  作者信仰《资本论》是科学理论,是劳苦大众的经济学,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解读和宣传《资本论》。该书用实际事例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例如,用日本的实际资料说明,一方面是高失业率,另一方面是设备过剩而被闲置出来——其实对劳动者和社会来说并不过剩,只是对资本来说由于没有利润而过剩。该书的理论解读大多生动形象、入木三分。例如,在论证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时说:“雪球最初还是雪块的时候,比较难滚,太轻的话不容易滚,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周围的雪好像不劳而获一样会一起沾上来。”(卫兴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