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立群
【新华社快讯】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24日证实,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六次谈判代表会议24日在第比利斯以共识方式推举金立群为该行候任行长。
另据财政部网站报道,8月24日,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第六次谈判代表会议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举行。与会的54个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谈判代表(阿曼、斯里兰卡和瑞士因故缺席)按照公开、透明、择优的原则,通过共识选举中方提名人选、现任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先生为亚投行候任行长。候任行长将在亚投行首次理事会上被任命为行长。
金立群简历
金立群,男,1949年8月出生于江苏常熟,196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在经济学和财政学方面著述甚多,已出版多本专著。曾任财政部副部长、中投公司监事长、中金公司董事长等职务,现任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
1968年10月参加工作。
1987年至1988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系研究生院进修。
1984年至1989年任财政部外事财务司副处长。
1989年至1994年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副司长(其间,于1988年在世界银行任中国副执行董事)。 1994年至1995年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司长。
1995年至1998任财政部部长助理。
1998年9月至2003年,任财政部副部长。主管教育、科技、文化和对外经济交往领域的行政经费预算。在此期间他还是中国在亚行、世界银行集团和全球环境基金组织的副理事。
2003年8月1日出任亚行副行长。在亚行,主管南亚地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这些业务局下属的各海外代表处)以及和私营部门业务局有关的业务。
2008年9月至2013年5月,被任命为中投公司监事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出任中金公司董事长。
2014年10月从中金公司正式离职,现任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
此前报道:初识金立群
7月6日消息,中国ZF推荐金立群为亚投行候选行长,但金立群成为首任行长可谓基本确定。接下来小编带大家一起认识一下这位“掌门人”。
1、履历
这位彬彬有礼且行事老练的“前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和“前亚洲开发银行(ADB)官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也不错。用数名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士对他们的描述,金立群是一位绝佳的“与蛮夷人打交道之人”。英国BBC指,金立群是少见的人才,具有国际视野。
据悉,金立群是一位亲英派,与英国人交流时喜欢引用莎士比亚的桥段;他还向法国人讲述自己多么迷恋法国的文化;而他跟德国人说因为他们诚实所以自己最喜欢他们。
2014年10月23日,就在21个国家的财长和代表在北京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的前一天,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金立群离任,而他的新职务是财政部亚投行筹备组组长,同时也是现任亚投行临时多边秘书处秘书长。
作为一位老财政人,金立群履历深厚:历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司长、财政部长助理、财政部副部长。1988~1993年,金立群曾在世界银行任职副执行董事。2003年8月1日,金立群出任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任职5年。他是第一个以副部级高官的身份出任亚开行高管的中国人。金立群因此被外界认为将成为亚投行的高管。
金立群1949年8月出生,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文学硕士,1980年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财政部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他在中国财政部有着23年的工作经验,其中包括在世界银行执行董事办公室工作6年的经历。1984年至1998年,历任财政部外事财务司副处长、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司长、世界银行中国副执行董事、财政部长助理、财政部副部长等。
此后,金立群在亚洲开发银行(下称“亚行”)担任副行长5年。2003年8月1日他出任亚行副行长。2008年9月,被任命为中投公司监事长、党委副书记。2013年5月,他从中投公司监事长一职离任,出任中金公司董事长。
2、自白
金立群:很多人对我有误解,认为我只是读外语出身的,但你看我这里的书,除了经济和金融方面的书籍,其他全是中国的古典文学以及哲学。红楼梦所有的版本我都有。我奉行两条,第一个就是读书。我认为现在很多人不读书,至少不是认真读书。我读书是绝对不会什么书拿来都看,像我家里的书架,这本书必须具有永久的价值,否则不会上我书架;第二个,要以批判的眼光来读书。唯书、唯上,这是中国人很容易犯的错误,我是不断挑战,不断提出问题。我当年在美国波斯顿大学读经济,要想留在那里攻读博士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我没有在美国读完博士,国家要我回来,我就回来了。经济学基本的东西我都读了,但是我没有一头扎到学术领域的深海里,没有时间去搞过分理论性的东西。作为我来讲,需要经济学方面比较全面的知识,但并不需要过分的学术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政策水平,看问题的视角。我最高学位是硕士,是在北外拿的,而且是在毕业以后补的,因为我们毕业时,学位制度还未颁布。此后,为了拿到学位,我又专门写了一篇论文,是研究语言学的。学校给我硕士学位,这是我真正货真价实的,全日制拿到的学位,不是混日子拿到的,那种混日子拿到的博士我不要。我不求虚名,我硕士就是硕士。当然,财科所也请我当博导啊,河南大学请我当英国文学的博导,为什么我没带一个学生呢?我现在没有时间,我要对学生负责,我带学生我就要全力去带这些学生,如果我退了能空出时间来我可以带。我写的东西都是我自己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写的。
读书、工作,都需要时间。时间怎么来的,第一个,要看你整个人生中间怎么利用这个时间。在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的范围里,每个人能挖掘出来的时间是差不多的。但是,如果是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跨度来看人们所能挖掘的时间,那么人跟人的时间差别就大了。我有一次到杭州去,等飞机起飞,飞机在跑道上延误时间,人们都是非常烦躁,整整六个小时。在这个时间里,我写完了一篇文章,这个就是一个例子,时间哪来的?很多文章,我是怎么写的呢?飞机上、火车、酒店,只要坐在那儿,我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所以说,当你看一天,时间差别不大,当你看十年,时间差别是很大的。时间就是这么来的,每一天都会过得比较有意思。
3、观点
中国企业在国外一定要遵纪守法,一定要把事情做好,让人家能信任你。如果有一件事做不好,会影响整个中国企业的形象。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努力往价值链上游移动,而不仅仅是追求短期的利益,这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如果中国可以提供相应的商品给国际经济,这些产品不可替代,或者像稀土一样,短期内不易替代,就不用担心他们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了。
我认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就要强调商业考虑,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谈什么战略啊,把人家吓得半死。应该表明我们有资金,有产能,到你们那里去开厂办企业,减少贸易方面的摩擦,到你们那里去创造就业机会,不是很好的事吗?就是要在商言商,不要去增加人家的顾虑。其实我们的企业出去没有那么多目的,却说得人家很害怕。还不如直说:“我们出来就想赚点钱么!”
要淡化国企和民企的界限。我们似乎一直在强调这种意识形态,仿佛两者一个正出一个庶出。现在不能像以前那样“划成分”,我们都是中国人,讲到企业,都是中国企业,不要说什么国企、民企。中国对外宣传的水平要实现真正的提高。
现在中国有一个习惯,中国ZF有两个手,是两手抓两手硬,一个是无形的手,一个是有形的手,这两只手都很强,我觉得应该让企业、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转型必然对中国经济增长要素的配比和调整提出挑战。ZF不要太多地直接卷入其中。
中国现在并不缺少资本,但是所谓大家手里有钱,在银行里有存款,但是,钱不是资本,这个概念一定要搞清楚。钱一定要经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让它转变成资本,真正起到作用。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这些钱转变成资本之后投放到哪儿去?是不是再去搞很多的基础设施项目?经济的发展要平衡。如果只是基础设施一头独进,而其他部门的发展跟不上来,这些投资就不能产生良好的效益,会是很大的浪费。
加强资金分配的市场导向作用,鼓励创新,鼓励研发,保护知识产权。不保护知识产权,中国的转型是做不到的。中国人提出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乔布斯?这个问题表明了人们对中国缺乏创新的忧虑。
我认为中国的乔布斯是有的,只是名气没有那么大而已,我们有些民营的企业也是叱嗟风云,做得也不错。但是,确实是没有乔布斯那么大的影响。乔布斯死了,为什么乔布斯死了?因为苹果机给地球上的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福利,上帝有点儿嫉妒,天堂里的电讯都没有那么发达,请你到天堂来吧。
乔布斯走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然对苹果来说不是好事。但是我相信乔布斯活100岁、200岁,也不可能让苹果永远取得这么大的辉煌业绩,一定会被别人所取代,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魅力。我们关心的不是乔布斯是不是死了,关心的是不是能够做到一个乔布斯倒下去,千万个乔布斯站起来,这是中国需要考虑的问题。(上述综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