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孺 (1934-2005)
陈希孺,男,1934 年出生,1956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1957 —1958 年间在波兰科学院学习数学。1960 —1986 年在中国科技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86 至今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6 —1988 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作访问学者,1992 年在加拿大约克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中国现场统计学会理士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样本理论。
陈希孺,湖南省望城县人。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同年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57~1958年在波兰科学院进修,师从著名统计学家菲兹。1961年调至中国科大数学系工作,1980年任教授,1981年任文革后首批博士生导师,中国首批18博士中的3名就出自陈老门下,他们分别为现任教于中国科大的赵林城教授,苏淳教授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白志东教授。
研究领域主要为:线性模型、U统计量、参数估计与非参数密度、回归估计和判据等数理统计学若干分支。主要成果:1)对线性统计模型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圆满地解决了一般损失函数下M估计的强、弱相合问题。2)在非参数计量,特别是极重要的U统计量的研究中获得U统计量分布的非一致收敛速度,具有国际领先水平。3)在参数估计这个基本分支中,解决了国际统计学界当时致力的一些问题,包括定出了重要的正态分布两参数在一般损失下的序贯Minimax估计,否定了关于某种区间估计存在条件的一个公开猜测,并提出了正确解等。4)在非参数回归、密度估计与判别中做出了一系列优秀成果,包括定出了错判概率的指数界限,“data based“型估计的收敛条件,以及对几个常用的密度估计和回归估计类定出了其最佳收敛速度等。
在建立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和中国概率统计学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并担任现场统计研究会的理事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国家技术监督局全国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兼一分委主任,主持和参与制定了多项有关统计应用的国家标准。曾任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和教科书10部。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0余名,其中有几位已成为博士生导师。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陈希儒先生二三文
*******************************************************************************
? 数理统计与经济统计以及数学的关系;数学的本质特征——抽象性;“大统计”的思想。
? 当代统计学的发展缺少“思想家”(像Fisher那样的),而多为“学问家”。
? 统计学历史的发展——发展数学理论还是发展实际应用?
? 统计学和其他学科结合发展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也极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之一。
? 不可忽视计算机的迅猛发展。
? 统计学课程的配置问题——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应该互补。
? 如果一件工作在实用标准和数学标准(纯方法)上都无可取之处,则这种工作必然很快退出人们的视野而被遗忘。——引用Turkey观点
? 我们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对论文要求太苛刻,研究做得太少,造成“硕士不硕,博士不博”。本科生刻苦钻研精神不够,知识面不够广泛。
? 统计学的发展,有无数彪炳史册的前辈们付出了巨大努力,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