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为天,在餐桌上我们让各式各样的美食舒张味蕾。餐饮产业是全世界最诱人、最庞大、也最生气勃勃的产业,从生产者到运输者,从厨师到服务生,从杂货店、超市到各式餐厅,从选择餐点、用餐到结帐,从上游到下游牵涉层层环节。每个环节之间都累积了大量数据,平均消费、等候时间、餐厅温度、会员卡使用率、社群网站互动状况……但是即使现在已是 2015 年,相较金融、科技或医疗业,餐饮业对于大数据的运用依然相当有限,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表示它的成长空间依然很大。本文举出几个餐饮产业使用大数据的案例,从既有的餐饮业者自我革新,到新创公司发挥创意企图重新形塑饮食产业,甚至颠覆人们吃食的习惯。

Photo credit: 电影《料理绝配》剧照
缩短排队时间、选出黄金店址
科技改变一切,有些敏锐的餐饮业者已在内部开始自我改革,美国辛辛那提超市连锁店 Kroger 就分析了几百万会员的资料,为他们形塑个人化的购物体验,给予不同特质的人不同的促销活动与奖励。实验歷经十年大获成功,95% 的业绩成长来自老顾客。此外,他们也利用数据适时在每个分店调整价格、监测、调整库存,甚至也解决了结帐排队的困扰。Kroger 在门上安装红外线感应器,并从歷史数据推测顾客平均购物时间,将结帐时间从 4 分鐘缩短到不到 30 秒。

photo credit: MIKI Yoshihito
走在科技尖端的星巴克,当然也没放过大数据,利用会员卡追踪数据客製服务体验已是基本款。星巴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使用地理资讯系统(GIS)决定在哪开设新店,不少美国快餐店也用这种方式比对车流量、消费群体分佈、安全资讯、商业组成型态等其它相关讯息,在选店的过程中节省大量开支。同时,这个区位数据,还有一些特别的用途,比如星巴克就能根据气象数据,预测是否有热浪来袭,将星冰乐的促销时间与之配合。另外,决定在哪间店的选单上加上红酒时,靠着这些数据,也能立刻区辨出何处有最多高消费人群、高消费需求。
蒐集菜单,满足挑剔的嘴
欧美的菜餚名称经常落落长一大串,所有食材与酱料、配菜全部写得明明白白,因其中译之后产生浓厚的异国风情「高级感」,台湾网友也依样画葫芦,把滷肉饭等街头小吃恶搞成西洋超长版,用以取笑崇洋媚外的人。

不过,详细的菜名,在大数据时代可是相当珍贵的资源。美国芝加哥新创公司 Food Genius 就靠着收集全美各地餐厅的菜单,协助餐饮产业确定价格、食品与行销趋势。根据 2014 年中的报导,已有 11 万份独立菜单、1630 万道菜式掌握在他们手中,餐馆老闆随时都能了解与食物相关的关键词与短语,某一菜式的平均价格,以及品项增减的状况。
如此一来,如 Kraft 这样的连锁餐厅,就能準确在西南菜餚流行高峰前,迅速为消费者奉上印第安绿辣椒或冻鸡翅前菜,而不是等到这股风潮过去才反应过来,那显然只会变成菜单上的滞销品。Food Genius 也从无以数计的菜单中,分析各种蔬菜与各种义大利麵彼此的速配程度,或者在不同的菜餚中鸡肉该用哪些烹调方式,才会呈现最佳风味。
Food Genius 的客户不乏美国知名连锁超市或餐厅,除了前面提及的 Kraft,Safeway、可口可乐都使用他们出产的报告作为行销与业务的重要参考来源。
用资料促成餐饮世界的「民主化」
若说 Food Genius 是蒐集菜单,那 Dinner Lab 就是蒐集你我的味觉。

Dinner Lab 在直升机停机坪、工厂厂房、废弃教堂、码头等不同的地方举办晚宴。photo credit: Dinner Lab
Dinner Lab 在全美各地开设「快闪店」,每週平均开设 19 间,让才华洋溢却苦无机会发挥的厨师,为渴望尝鲜的人们送上创意料理。在觥筹交错之间,参与者还是得保持意识清醒,因为这毕竟是「实验室」,每个人都需针对菜色发表意见、在意见卡上分别评比每道菜餚的创新度、口味、菜量、温度、佐餐酒是否合宜等等,这只是一部分而已,你还得上网完成一些延伸的个人问题,例如,你的恋爱关係状态、你偏好的饮酒模式、你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专业的美食家……
每次举办晚宴都会收穫 750-1000 个资料点(data point),有了大量数据之后,厨师便能按照所有人的意见,调整菜式,降低开店的风险。又或者,Dinner Lab 也承接如婚宴、团体聚会的活动,但不同于一般制式外烩,如果新人指定非要「鲜虾玉米粥」不可,他们就能就能依据过往累积的大量评分,快速找到最擅长这道菜的厨师。
今年 Dinner Lab 计划开设一间「由数据驱动的餐厅」,让厨师可以在其中实验 2-3 个月,平衡自己的思想与大众的味蕾后,才自行开业。「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上,餐厅的命运不该被权威的美食家评论左右,我认为各式各样不同的喜好都应该考虑,但是人才与机会在烹饪界终有很大的断层,我们希望可以民主化这个过程。」Dinner Lab 创办人 Brian Bordainick 这么说道。
建造世界最大植物资料库,準备颠覆整个食品产业
研製出植物蛋黄酱、因而受到李嘉诚、比尔盖兹、Peter Thiel 等名人热烈追捧的硅谷新创公司 Hampton Creek,去年从 Google 挖角资深数据分析师 Dan Zigmond,準备颠覆整个食品产业,就是这么宏大的野心,说服他心动跳槽。

吐司上的 Just Mayo 蛋黄酱。photo credit: Hampton Creek
Hampton Creek 创办人 Josh Tetrick 认为,人们既有的饮食习惯百害而无一利,不健康、不环保,还会製造剥削、污染、不公不义、庞大的医疗支出等延伸负面作用。作为改善食物的初步尝试,他们研究了 287 种植物,从中做出 344 种鸡蛋替代品,又分析了鸡蛋的 22 种功能成分,及研究了近 1550 种植物的分子水平,最终自 12 种植物提炼蛋白质製造出人造鸡蛋 Beyond Eggs 与蛋黄酱 Just Mayo。
这段过程可说是苦尽甘来,现在 Hampton Creek 则要更进一步,建立全世界最大的「植物图书馆」,依样画葫芦,以健康的方式製造更多营养且美味的食物。但这何尝容易,毕竟世界上已有 870 万已知植物种类,遑论每种植物底下还有更多分类。
不过他们相信自己办得到,如果这座植物图书馆能够真正创建,就可以整理出植物各自的特性,进行分析解读,寻找何种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关联性,农夫便能运用这些资料,种植有益地球的新形态经济作物,之后交由科学家研製更多新的「植物性食物」,更健康、更便宜,且对动物与环境的影响更低。
获取海量数据信息,了解前沿数据资讯,请关注!

公众号:数聚工场
微博:@数聚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