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1675 2
2008-11-22
2006、2007年,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投摩根")的数只基金产品和华夏、博时、嘉时等大牌基金比肩,然而2008年,上投摩根开始大幅滑落。是什么力量将这家被投资者热捧的基金公司拉下神坛?
  详实的统计数据和分析表明,上投摩根的投资管理能力确实已经今非昔比。专业性市场判断、投资策略、选股能力,就如同三重厚重的挡板,将上投摩根阻止在辉煌的门外。
  市场误判不断
  最能体现理财机构专业性的特征之一莫过于市场判断,自2007年8月份以来,上投摩根市场判断能力开始令人大失所望,这正是上投摩根业绩滑落的第一重门。
  上投摩根对市场的判断,每周都发布在其官方网站《摩根视点》栏目下的"洞察国内"和"洞察国际"中。《投资者报》查阅去年8月份以来上投摩根对市场的判断,发现其市场判断屡次失误。
  牛熊转换的前夕,国内证券市场持续冲高,2007年8月~9月,上投摩根对市场的看法是"市场前景持续看好",并分别于2007年8月27日和9月5日发布题为《经济与获利前景持续看好,市盈率修正后更具投资价值》和《长期向好基调没有改变,但应注意短调风险》两篇文章。
  在市场狂热的状态下,上投摩根在这两篇文章中的基本观点为:第一、"展望后市,基于人民币稳健的升值步伐,以及消费增速加快对经济的贡献度越来越大,整个市场长期向好的主基调仍然没有改变";第二,"就基本面来说,亚洲(不含日本)经济受美国连动程度逐渐降低,转而受中国、印度及整体区域内部成长带动程度提高,近期美国次级房贷风波对亚洲影响有限,企业获利前景持续看好,在股价大幅修正后整体市盈率仅有14倍,更显具投资价值"、"第三季的修正过后,提供投资第四季行情的良好时机,投资人可逢低进场加码亚洲(不含日本)股市。"
  然而,与上投摩根预判的投资良机截然相反,2007年四季度市场在冲高6000点后直接跌至4778点。11月底,上投摩根发布的国内市场看法是"行情运行风格有所转换,市场估值正趋于合理"、"资产重估盛宴尚未结束,业绩明朗蓝筹有望展开反弹"。
  上投摩根类似的乐观观点在"洞察国内"很多地方均有体现,并且很多都作为标题吸引投资者查看。如2008年1月4日,发布《奥运等板块激暖人气,行情有望延续振荡上行》,在此文发布不到10天,1月15日市场再次出现大幅跳水,一直跌倒3000点。
  在大幅下跌之后,上投摩根并未意识到自身的误判,仍继续持乐观看法。
  2008年1月21和25日,连续发两篇题为《基本面并无根本改变》的文章,主要观点是"亚太市场在经过上周的下跌后,目前区域内整体市盈率已降至14倍,投资价值逐步浮现。"此类观点在上投摩根的视点中并不鲜见,将其观点和后市的比较,显然属于误判。
  高仓位一成不变
  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最能显示一家公司的投资智慧,一般基金公司每个季度都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投资策略。为了让投资者更加了解基金公司的投资运作,有些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会形成策略报告发布在官方网站或者社会网站,有些投资策略则在基金的季报中有所体现。
  基于对市场的乐观判断,上投摩根2008年大部分产品实行了高仓位的策略,从一季度到三季度,即便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基金产品仅有部分调整了仓位。
  上投摩根中国优势从一季度89%的仓位不断提高,三季度为92%;上投亚太优势的仓位一、二季度分别为89%、90%,直到三季度才降至81%;上投成长先锋一、二和三季度分别是86%、81%和80%;除了上投双息平衡外,其他几只基金连续3个季度均超过70%,超过市场平均仓位水平。
  而实行这些高仓位策略,也是源于基金经理对市场的乐观看法。上投摩根季度报告中,1~3季度,基金经理普遍看好市场,比如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在一季度末展望二季度时,基金经理认为"市场向上反弹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也将重视市场出现的机会来挽回前期的损失";二季报展望三季度时,基金经理认为"目前沪深300市盈率水平为17倍,已经属于历史的低端,因此已经具有投资价值";三季报展望四季度时,基金经理认为"在这些政策作用下,市场将会出现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实行高仓位策略,除了市场判断出现极大错误之外,还带有许多挽回前期损失的散户心态,这种心态也是上投摩根其他几只基金产品没有下调仓位的重要原因。
  持股综合能力持续下降
  导致上投摩根基金业绩下滑的,还包括其持有业绩不好或是持有价格过高的个股。
  市盈率是反映股价和个股业绩关系的重要指标,个股的利润过低或者股价够高均会导致高市盈率,一般市盈率越高,风险就越大。在计算一个公司的市盈率时,《投资者报》采用"市盈率=∑持仓市值/∑[(持仓市值/报告期总市值)X报告期利润]"。
  《投资者报》研究发现,上投摩根手中持有的股票市盈率与其他基金公司相比越来越高。这正是上投摩根业绩下滑的第三重门。
  2006年二季度上投摩根持股市盈率较低,为22.8,在50家基金公司中排43;2007年三季度起,上投摩根持股市盈率与其他基金公司相比已经非常高,为99,在57家基金公司中排第13,随着2008年以来整体市盈率下降,上投摩根的市盈率也降至28,但仍在59家基金公司中市盈率排第8。
  最近,按平均资产净值加权平均股票投资收益率分析,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上投摩根股票投资综合管理能力持续下降。
  2006年,上投摩根股票投资收益率为180%,在46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位;2007年上投摩根股票投资收益率为157%,在52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0位;2008年上半年,股票投资收益率为-40%,在57家基金公司中排第31位;2008年第三季度,在57家基金公司中排第42名。
  上投摩根创业团队分崩离析 高管层已现裂痕
  10月,上投摩根督察长刘建平转任中欧基金总经理。上投摩根原始创业团队几乎分崩离析,甚至一度传闻总经理王鸿嫔将去职,后上投摩根公告辟谣。据消息人士透露,尽管短期内王鸿嫔不会离开上投,但是内部管理层却已现裂痕。
  "上投的巅峰期已过,现在经营和投研都面临困扰。主要原因是规模做大后,面临各方的利益摩擦。"一位前上投摩根员工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从2007年一季度150多亿元上升到今年三季度的近660亿元,上投摩根基金完成了规模排名从20名外挤进前10的"升华"。然而伴随的却是"唐建事件"、吕俊出走,研究总监温宇峰、销售总监杨文斌、产品总监王峰等高层的相继离去。
  散落的创业团队
  上投摩根于2004年5月由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下称"上国投")和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共同组建,其中上海国际信托持股51%,摩根富林明持股49%。
  事实上,上投摩根基金成立之初更多是由外方主导,引进了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的风控系统。同时经营上由曾任台湾摩根富林明总经理的王鸿嫔主政,投资方面则由锋芒初露的吕俊来管理团队。
  "营销女王"王鸿嫔、"投资明星"吕俊,加上傅帆、刘建平等人在各条线上的良好沟通和推进,短短3年时间就令上投摩根这一品牌备受追捧。
  然而在经历过唐建"老鼠仓"事件和吕俊转投私募后,虽然上投摩根的品牌看上去似乎余温尚存,但是原始创业团队已经出现裂痕,经营与投研也出现了不协调,以发展QDII业务为重点的公司发展策略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老孙(投资总监孙延群)很适合做研究,让他带团队,统筹投研决策也许不是才尽其用。老孙比较实在,没有吕俊强势。听说老孙今年已经进过两次医院,可见带队非常劳心劳力。" 上述前上投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据透露,督察长刘建平和产品总监王峰都有跟证监会沟通的良好渠道,当时"唐建事件"主要由他们做汇报和沟通。现在刘建平转任中欧基金总经理,王峰也转去国联安任副总,以后与上级监管部门沟通渠道可能就关上了,这也许是上投摩根很长时间没有发新产品的原因。
  对于今年以来的诸多变化,上投摩根未予正面回复,而是这样告诉《投资者报》记者:"2008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而投资最担心的就是不确定性。对基金公司而言,我们也一直密切观察和跟踪海内外各种经济数据和政策,力求能把这些不确定性降低到最小。由于宏观和微观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使得我们的投资也需要及时做出调整。"
  事实上,一年多时间里上投摩根的创业团队散落各处。
  争夺实际控制权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上投摩根的诸多变化,焦点直指上投摩根的外方股东和中方股东之间对于上投摩根实际控制权的争夺。
  首先,上投摩根基金规模迅速扩张,得到股东方的认可。摩根集团更是对中国区的业务表示满意,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与投研团队保持着紧密的沟通。上投内部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远比其他合资基金公司频繁。"
  而据接近上国投的人士称:"随着上投摩根规模的扩张和运营上的稳定,上国投想要收回经营权,在人事上已经做了一些安排。"
  "听说刘建平离职的时候,王总极力挽留,希望其能延后去中欧基金。也可能是在等两家股东方博弈后的结果。"上述人士表示。
  11月4日,摩根富林明亚太区总裁徐立庆来到上海,参加"上投摩根-复旦大学金融系列论坛"。许立庆目前负责JP摩根亚洲(日本除外)业务,此前曾任台湾怡富资产管理公司主席兼行政总监。
  对此,上述前上投摩根人士表示:"许立庆来上海,其重要目的就是安抚王鸿嫔近日离职的传闻。现在经营权利回归本土似乎是一种趋势,上投摩根虽然做得很成功,但经营权不会长期交给外方。"
  显然,被形容为"傲视本土"和"世界领先"的上投摩根中外股东是合作与竞争的双层关系,上投的发展也将在这种博弈中"不确定"前行。
  上投摩根前三季度净收益亏损118亿
  2008年以来,上投摩根令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第一季度损失8亿元、第二季度损失33亿元,第三季度损失77亿元。上投摩根的基金净收益损失共118亿元,相当于今年三季度排名最后6家基金公司的净资产总和。
  在面对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的风雨突变时,上投摩根业绩一落千丈。
  曾经辉煌
  2006年,步入基金行业刚刚一年多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上投摩根崭露头角。经历了4年(2002年~2006年)熊市之后的证券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巨大利好刺激下,当年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远远高于国际收益率水平,股票型基金高达85%,混合型基金高达86%,上投摩根的基金产品收益率还远远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股票型基金为100%,混合型基金为104%。2007年4月,上投摩根被《中国证券报》评为"2006年度金牛基金公司"之一。
  良好的投资业绩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开始追随上投摩根。
  2007年4月10日,新发基金限额100亿元的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首日认购金额接近900亿元,刷新了基金产品之最:募集时间最短、认购金额最多。10月15日,新发限额300亿元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QDII),当日募集金额超过1000亿元,成为业内第一只认购申请规模超过1000亿的基金。
  由于规模快速扩大的压力,2007年初,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就开始陆续发布公告,暂停了旗下上投摩根中国优势、阿尔法和成长先锋等三只基金的申购和转入业务,仅上投摩根双息平衡和货币基金正常开放申购。
  沦为末流
  然而,面对国内证券市场的新一轮熊市和国外金融海啸的来临,2008年上投摩根在同业中投资业绩开始没落,上投摩根总体业绩下滑明显,其几个规模较大的基金产品沦为末流。
  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00%,上投摩根的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32%; 2007年10月16日前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21%,上投摩根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23%。
  2008年,上投摩根管理业绩不再优于平均水平。截至11月6日,股票型基金平均为-47%,上投摩根为-55%,混合型基金平均为-44%,上投摩根为-52%。
  上投摩根中国优势曾经是基金持有人最值得炫耀的产品,2008年则成为持有人最羞于提及的产品,其三季度末基金资产规模仅为67亿元。
  2006年上投中国优势为投资者带来170%的收益,在90只混合型基金产品中排名第一,2007年该基金依然取得让投资者激动的收益,收益率为150%,在106只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七,但截至2008年11月6日,该基金的收益率为-63%,在122只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119。
  其他单只基金也让投资者大跌眼镜,曾经和上投中国优势齐名的上投阿尔法在2006年以173%的收益率居93只股票型基金中的第二名,在2008年以-56%的收益率排第92名;另一只2006年成立的股票型基金上投成长先锋,在2007年以157%的收益率排名第9,2008年却以-58%的业绩排名第112名。
  最令投资者心痛的是,去年三季度末成立的规模140亿元的上投亚太优势,一年后的11月6日,其单位净值只有0.37,下跌63%,在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129名,在所有QDII中排名倒数第一,和同期成立的华夏全球精选和南方全球精选相差低于超过10%的收益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22 11:23:00

龚方雄是个大忽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2 14:03:00
看来这是合资基金公司都难以避免的事情,同样的故事似乎已经在泰达荷银(原湘财荷银)身上发生过了。国内基金公司内的权力争斗是非常激烈的,远非我们所能想象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