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人社部:养老事业处简政放权+业务外包,大厅空荡荡了你还干点啥?离退休人员的档案、年审你都给了社会中介了你还干点啥?那个中介公司凭什么还没办养老保险手续就可以从你们的再就业办公室拿到职工档案?为什么不经过招标你就可以指定某个社会中介公司从你那里提取职工的的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管理本来就是你们的事,你不想管就可以强迫职工到你指定的劳务公司“自愿托管”档案?不想到社会中介办档案托管就不能办退休手续,这可是别人谁也干不了的事。人社部“简政放权”就是这样的吗?那个中介公司和你人社部们什么关系?这个档案“托管费”标准谁定的?档案本来就已经在人社局了,凭什么又拿到社会上搞”中介托管“,这个档案有收费的,也有不收费的,你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人社部,你这”市场归市场“的算盘打得很精,那个中介公司是不是就是你的门生——肥水不流外人田?离退休人员档案这东西本来就是社会公共服务,是你的事情,你交给那个中介管,档案这东西你看不见,我也看不见了,这第三方中介怎么监管?青岛那个人力公司老板跑路了,人社部门可以一推六二五,那些群众缴纳的养老保险怎么办?你明文规定:”基本养老金在发放给离退休人员之前,仍属于养老保险基金,任何单位不得查封、冻结和扣划(社厅函〔2002〕27号)“。高院也有相关文件规定,凭什么中介公司就可以决定你们的山东济宁市养老保险处是否扣押养老金?难道那个中介公司可以管辖济宁市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处么?恁俩谁管谁老百姓真搞不明白了,吃了中介公司的回扣了吧(陈佩斯戏词),要么就是那个中介公司有你的家属吃空饷。再加上双休日——年假,你们轻松多了不是吗?我倒是想抽空再问问李克强总理:“简政放权”的决定人社部就是这样给交代给地方机构的吗?李总理最近批评网上办个手续收500元算太贵了,我6年前办个医保手续要收600元算不算贵。这“市场归市场”莫不是变成专吃这一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别太黑心了。
附件佐证:
“ 扒下简政放权的“花样马甲” http://news.ifeng.com/a/20150828/44535704_0.shtml
简政放权应当逐步进入常态化。其实,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事项,统共就那么多,逐一捋顺了能有多难?难的是持之以恒,成文化、制度化之后,就要形成惯例,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
什么是简政放权的“花样马甲”?据报道,某个地方本来群众办一项手续需要到现场,交100元手续费。现在改革了,人不用来了,直接发电子邮件,网上办理,但收费一下子从100元涨到了500元。对此,李克强总理严厉批评,“名义上说得很好听,‘不让群众跑断腿、磨破嘴’。结果呢?变本加厉多收钱!”
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开门大事,全国上下高度瞩目。这样的境况下,都敢如此顶风犯案,换上个“花样马甲”,可见胆子大到了什么程度,对此必须要严肃处置。而严查此案,不仅是还当地群众一个真便捷,更是要以儆效尤,让那些费尽心思钻空子的个人、部门赶紧收手,真正把“谋私利”的心,切换成“为公利”的扎实改革举措,真便民、真利民。
个案的严处不可少,系统的反思更急迫。手中一点小权力,改革重压之下悄悄由明转暗,从上面转到下面,从行政机构转到事业单位,或者交给“红顶机构”,这些花样不少见,有的马甲还挺花哨,不仔细琢磨很容易蒙住人。究其原因,还是改革咬到了部门利益的“肉”,只好耍些小聪明、搞些小动作。殊不知,这小聪明、小动作,看似涉及的钱不多,伤民心却深得很。
破除私心,成全公义,乃简政放权之最大要义。部门利益的羁绊,借口而已,本位主义才是真要害。就老百姓日常办事来看,无论办身份证、户口簿,还是生老病死的一些证明,在大数据的互联网时代,成本都不高,该走什么流程、该花多少钱,很容易评估清楚、公示出来。这方面,如果部门自己不愿做,那就需要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民主监督,把账目算清楚,尽快还老百姓一个公道与信任。
往后看,简政放权应当逐步进入常态化。其实,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事项,统共就那么多,逐一捋顺了能有多难?难的是持之以恒,成文化、制度化之后,就要形成惯例,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同时,随着物价水平、生活方式的调整,合理合法地进行变更。很多发达国家的日常行政,改革之后多少年都不变,道理就在这里。当各项行政审批事项,都有了明确的收费依据、管理流程,社会生活的齿轮才会准确咬合、滑润运转。
再放权,权力总还是有的,这一方面要强调放管结合,不能说没有甜头便撂挑子,不再管了。该作为的,仍要强调作为;该下放的,不能打半点折扣。划定行政权力“为”与“不为”的边界,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一句话就要通过法治的制约与平衡,从而实现“法无规定不可为”。去流弊、除痼疾、解众忧,知易行难,为政者当时时以法为界,脱去花样的马甲,穿上法治的正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