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行业,特别是战略咨询,通常被诟病的是“虚”。被客户挑战的是报告看起来很美,但不可实施。确实有时候咨询报告也能勉强过关,一方面是很多客户也是为了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看得过去就行,另一方面是客户也只是把咨询团队当作一个外包“码文字”的,会提出很多意见来进行修改、校正。这样的报告对于客户并没有太多触动和改变,同样对咨询顾问也没有太多帮助,仍然浮在表面,无论是对行业还是对方法都仍然是“门外汉“。
其实,咨询报告的结构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从学校老师、校友的言传身教,从网络等DOWN下来的各种报告,以及各类书籍,参考资料数不胜数。所以,做好一个大致的方案,或者说披上一个马甲是比较容易的。宏观经济、行业分析、竞争分析、业务模式、标杆分析、业务发展路径和举措,大致的结构都是这样,包括客户的经营、规划部门自己都知道。而且,这些数据、资料,特别是国内的也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比如研报,某些行业分析,现在微信、自媒体兴盛,也时不时弄点资料放出来,感觉是那么回事。对于咨询顾问而言,也很容易上手,很快的形成找资料、把资料翻译成PPT、组合揉杂成一份报告,也能够勉强应付。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更精进,更上一层楼,向麦肯锡、罗兰贝格学习。还需要踏实地了解客户的业务,理解客户的业务是如何运作的,如何去把客户业务精准分类。比如对于一家做钢贸的企业,你要清楚地去判断是归属于大宗商品、物流、制造类型,所以必需去分析其业务结构,产品结构,盈利模式,才能准确把握住分类,然后才能根据类别更好地做行业研究及宏观研究,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统归于大宗商品或者钢铁行业。分类不清楚,就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也。
同样,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要去判定市场,通常在战略定位描述时会戴上比较高的帽子,比如某一行业的领军人。这顶帽子在详细分析时必须要摘掉,不能影响判定。同样是钢贸,因为钢材的产业链非常长,从矿石开采到钢材生产到钢材加工到钢材消费,钢铁的市场概念很庞大,很容易陷入到这个大概念的陷阱,去描述钢铁行业的发展前景、业务模式。大部分研报正是这样做的,但实际上对钢贸商而言,产品类别较多,每一类别流通的情况不完全类似,比如线材类、板材类,但每种类别的流通也不完全类似,比如线材类,会流通于建筑和工业材料,而建筑和工业市场的需求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如果只是纠结于钢铁去谈,明显有失偏颇。而这样大的观念在现在信息流通快速的情况下,行业内的人都比较熟知。方案则很难有突破。
我原来认为一份报告一定要有创新,创新就是要做不同的事情。现在则更强调务实,业务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每种业务的盈利模式进行细分,这样才能在市场上更好的去比对。同样的,在对未来业务描述的时候,才更清楚,更落地
对于知识储备,也可以通过此延伸,将行业上下摸清楚,则就对该行业”门清“,跟客户交流时谈话更有质量、更有份量。
任重而道远,客户的事就是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