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证明是女孩 “奇葩证明”何时销声匿迹?
 江西一14岁女孩户籍登记时性别错填成男。近日更改时被要求证明自己是女孩。最后在医生建议下以B超代替,显示女孩具备子宫等女性特征。警方更正了其户籍信息并回应:当时办业务的民警过于谨慎,让群众受委屈了。(8月26日新华网)
  因为经办民警业务不熟,因为工作过于谨慎,因为没有向领导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及时汇报,导致一个因为公安工作疏忽而将女性登记为男性的女孩,在派出所更改户籍性别时还被要求出示“性别鉴定证明”;而医疗机构又表示无法开具这种证明,无奈之下,家长听从医生建议,为女孩做了B超检查,以子宫等女性特征,证明了女孩的身份。
  虽然这一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但既然日前公安机关已经在不开具奇葩证明上率先作出了表率,那么随后就应该在废除诸如“女孩是女孩”这样的相关奇葩管理制度上做出榜样。这样的新一起“证明女孩是女孩”事件也不得不让人联想起早前发生的一系列奇葩证明事件,当要求论证“你为什么是你,我为什么是我”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并要求出具一系列文件证明的时候,引人深思的是这是不是反映某些制度有待完善的新讯号。
  追根溯源,查查每一个奇葩证明的背后,都会发现有一个奇葩政策。那些“奇葩证明”原本应由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核实,但同级职能部门之间却互相推诿,谁也不愿担责。各职能部门就像一个个行政“堡垒”、信息“孤岛”,相互隔绝,壁垒森严,让老百姓跑断腿。如此,公共服务部门光不开具奇葩证明还不够,而要采取有效的、坚决的手段废除相关奇葩证明的政策才是更为关键之所在。
  如何解决证明过多过滥问题,让“奇葩证明”成为过去,当务之急需要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人民日报早前指出,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化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和便利。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再为各种证明四处跑腿,更不会出现“需要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尴尬。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应列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让群众看明白有多少证必须办、由谁负责办、具体怎么办、办不好谁担责等,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权限设置,让公民基本情况实现共享;另一方面,基层政府部门应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与态度,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办事。只有“多为群众办实事,少让群众跑弯路”,才能增强群众对公权力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