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质量带来的状况】
中国有56%的人口是农村人口(国家统计局,2007年),约7.37亿人
世界15-24岁人口占总量人口比例24.2%,中国农村由于大量青壮农村人口迁出,这个比例会低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按20%计算
假设15-24岁人口中,每个年龄的人口数量是近似相等的,那么应当接受高三教育的人口数应为农村人口的2%,这里记做P16,考虑到有辍学、退学的可能,这个比例我们降到1.5%,也就是每年有1.5%的农村人口在接受高考的考验
如果教育水平上去了,升学率T=100%,那么每年会有1105万的农村人口流出为城镇人口
那么5年就会流出半个亿的农村人口到城镇人口中
而且流出的这些人中,几乎很少有人会回到农村之中,即使有,比例也相当小
这一切都与P16和T这两个数字有关,P16更是与基础教学质量息息相关
把T和P16提高上去貌似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减少更可能多的农村人口
【农村人口教学质量的提高搅乱农村社会】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样的一个事实--农村人口比例失调
---“我国农村目前的人口结构失调主要表现在增长率不高但基数大、老年化趋势严重、男女性别比例高等方面”
---“在农村,这种结构失调表现的更加明显”
---“从1980年开始,在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降低的同时,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以3/%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城镇65岁以上人口在城镇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8.5%,而在农村这个比例达到9.6%。在人口老龄化同时,胎儿性别比的形势也日益严峻。1982年、1990年、2000年我国分别进行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 108.5、111.3和 116.9。在“重男轻女”的农村地区,这种男女性别失调的情况更加严重”
提高农村人口教学质量,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光荣的伟大的充满光明的口号
但是他带来的,将是农村的灭顶之灾
如果,升学率真的到了假设中的100%
那么,农村将没有青壮劳动力(25-44)的补给
原有的青壮劳动力还有将近45%输出到城市做农民工服务城市
也就是说,仅有11%农村人口是在农村全身心务农的青壮年,仅有8000余万人
当然,中老年劳动力、青年劳动力也会参与到务农中,但是青年平时时间几乎在学校,中老年劳动能力肯定比青壮年劳动力要差
如果农村人口教学质量上升,10年之后不仅仅是少了1个亿的农村人口,地还有没有人种恐怕将是最恐怖的问题
与农民工问题相比,农村娃的教育水平提高将是目前中国农村社会最冠冕堂皇的一个扰乱农村人口结构的借口
【鲜明一个观点: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这一小节中,不区分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
这一小节中也只有一句话: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那我们该怎么办?】
既然农村人口结构被撞乱,那么我们就不发展农村的教育了么》?
这个命题谁都知道是错的
但是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还没想出来
但是我已经有些怕了
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总是看到一群年纪很大的人在务农,心里很不是滋味
命运和时代对这批人太不公平了
他们建设了新中国(那个时候都是20多岁的青年)
他们作为新中国的粮食脊梁骨挺过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
他们在改革开放后,默默支撑着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忘记了自己鬓角已经发白
当有机会进城时,把握住机会的都是他们的子辈
现在,他们还在田间地头,每天早一遍晚一遍的背着二十四节气,以好及时作农
头朝黄土背朝天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