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杰选取“家当”作为往昔的“家”的视角,并开始自发地拍摄中国人的家当,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中国人当下不断改变的生活状况,记录普通家庭的日常变迁,以及普通人的寻常的日子。虽然每个人的活法都显示出地域的差异性,但他们对于幸福与梦想的追求却并无不同。这就是中国人的生活,其中有我的影子,也有你和他的影子,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家当,按照马宏杰的理解,就是“家里的东西”。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当,无论多也好,少也罢,家当既是一个人赖以为生的物质基础,又是一个人生存于世间的精神所系——可以说家当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由此可见,从物质的层面讲,家当虽然是“家里的东西”,但从精神的层面讲,家当却又具备“家园”的含义。所以,马宏杰才会说:“所谓家当,其实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家’。”
马宏杰拍摄“中国人的家当”,开始于十几年前,最初产生这个念头,与他贫瘠的童年生活密切相关。像许多同龄人一样,马宏杰出生于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他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跟随祖父母在乡下度过的,对彼时贫穷、艰辛的日子可谓感同身受,对于一个家庭所拥有的家当也就显得尤为敏感。成年之后的马宏杰希望留住那些贫瘠而又温暖的记忆,他选取“家当”作为往昔的“家”的视角,并开始自发地拍摄中国人的家当,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中国人当下不断改变的生活状况,记录普通家庭的日常变迁,以及普通人的寻常的日子。
在马宏杰的镜头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家当,分别属于各自不同的家庭。其中有男人,也有女人;有穷人,也有富人;有老人,也有孩子;有汉族人、回族人、苗族人、黎族人,也有蒙古族人、哈萨克族人……地域方面,则包括当今中国大部分地方,囊括了为数众多的不同区域——不妨说,《中国人的家当》更像是当下中国人生活的一个横截面。我们不仅从中捕捉到中国人物质生活的面貌,同时也通过中国人繁衍生息的众生相,真实地把握到一个时代社会的脉搏。
正像迈涯博士所评价的那样:“《中国人的家当》是一份敏锐的证书,包含了对都市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大环境多种多样的表达。它反映出物质文化怎样通过个人物品体现,这些个人物品中包含了人的故事,有人的生活和命运,喜悦和心酸,以及他们不断的失败和不懈的梦想。”的确,表面看来,马宏杰拍摄的主体是物,是“家当”,然而在以“物”为象征的家当的背后,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人,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的生活。
很多时候,一个普通中国人能够拥有的全部家当,只是吃饭用的锅碗瓢盆,睡觉用的简陋木床。除了这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之外,最奢侈的不过是一台电视机,一辆电动车……相比之下,家当如此微薄,生活却又如此丰盛。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他们总能自尊自立地生存下去,也总能将贫寒窘迫的物质生活,转化为相对充实的日常细节,以饶有兴味的眼光打量着身边的一切,用心经营着自己平凡的日子,从而显示出一种坚韧勤劳、同时又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
说实话,读马宏杰拍摄的“中国人的家当”,我常常忍不住眼睛发涩。那些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的耍猴人,风餐露宿,流落街头,常常和铁路警察玩“捉迷藏”;那些生活在宁夏干旱地区的西海固人,满身满脸都是黄土,唯有眼睛里闪现着光与水的灵动;那些靠傩戏生活的高淳人,表演就是他们的人生;那些居住在悬崖下与天坑内的寻常人家,虽然生活得如此艰辛与卑微,却也同样祥和温馨、其乐融融……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虽然每个人的活法都显示出地域的差异性,但他们对于幸福与梦想的追求却并无不同。是的,这就是中国人的生活,其中有我的影子,也有你和他的影子,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作为拍摄者,马宏杰力求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视角,尽管他为每张照片都配上了一段长长的手记,但这些文字只是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却很少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对于马宏杰来说,照片就是一种呈现,画面就是一种表达,他要做的只是将原生态的景象呈现出来,将中国人内心的丰饶渗透在视觉的图景中,并以之传达出言之无尽的意蕴。(慧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