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Carmen Gruber撰写的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最新论文“Escaping Malthus: A Comparative Look at Japan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从煤炭开采的视角考察了日本逃离马尔萨斯型社会的过程。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是经济史学界讨论非常热烈的一个话题。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的关注点逐步从欧洲扩展至亚洲、从中国扩展到亚洲其他国家。本文作者即以日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逐步走出马尔萨斯型社会的过程及原因。
日本之所以值得讨论,是因为她是一战之前唯一一个成功实现工业化的非欧洲国家。在与中国、英国的比较中研究日本有助于更深刻地解释大分流产生的原因。作者对日本的研究从煤炭开采角度切入。已有研究已经发现,煤炭开采是英国得以摆脱马尔萨斯压力、成功走向现代社会重要原因。那么煤炭开采对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是否产生过类似影响?尤其是日本,尽管资源总量较为稀缺,但煤炭储量却相当可观、而且煤炭采掘业起步较早。煤炭开采是否是其较早实现工业化的原因?
作者首先考察了工业化之前日本社会的人口与资源状况。在工业化之前,日本处于典型的马尔萨斯型社会。在十七世纪时,日本的人口密度远高于英国和中国,人口增长速度也与中国旗鼓相当。尽管人口增速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停滞下来,但总量及密度仍旧维持在高水平状态。与大量人口相伴随,日本的资源供给显得相对不足。人口与资源之间存在较大冲突,并由此造成了种种社会危机。这些都构成了日本社会面临的马尔萨斯压力。接下来,作者主要煤炭开采视角分析了日本如何应对马尔萨斯压力、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推动日本转型的原因很多,如外来殖民统治、内部社会矛盾等等,煤炭开采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乃至在最初发展煤炭开采业时,德川ZF并没有将其与缓解马尔萨斯压力、缓解人口增长与资源稀缺间的不平衡联系起来。但不容置否的是,煤炭采掘工业的较早成立与长期发展确实大大抚平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而马尔萨斯压力的缓解则为向现代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条件。
最后,作者也强调煤炭开采并不能构成日本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充分条件。煤炭采掘工具的进步、对煤炭的需求乃至殖民统治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但煤炭开采对日本社会转型确实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点则不容否认。
来源:论文大焖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