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意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_谈谈我对品牌意识的认识
品牌意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中的品牌管理包含了两层含义:品质管理和推广宣传。品质是基础,没有良好的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成就不了优势的品牌。忽视了员工的培养和内部品牌建设,就会导致失败。
事实上,在品牌建设维护过程中,员工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员工作为企业行为的执行者,其在工作中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直接代表和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尤其是在服务行业,员工行为不规范不仅会导致企业形象受损、声誉剧跌,还常常直接造成了客户资源的流失。
如何提高员工的素质,使之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机制,创建和维护企业的品牌,就是每一个决策者关心的问题了.
招聘、培训、考核和薪酬是核心工作内容。品牌管理发挥的作用,就是要通过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品牌管理内容贯穿到每个员工的行为之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以及人力资源部与员工的良好沟通,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员工以公司为荣;同时通过培训及发展,树立员工的形象,也树立了公司的形象。
招聘对于每个企业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找到符合公司发展、公司理念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对外宣传。
培训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使员工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工作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应变能力。培训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同时也是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的推动器,它能使员工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目标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能培养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各方面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从而达到任职资格要求,使企业和个人双方受益。培训形式有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公司内部培训、向外聘请培训讲师、为员工提供脱产学习的机会以及对员工因自费而取得的劳动资格证给予一定的补贴等。
建立科学的对企业经营者进行业绩考核与评价的指标体系,获取反映企业经营者绩效的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和激励的重要途径。
合理的薪酬制度和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是激励员工向上的无穷动力。薪酬是对员工工作的肯定。一个员工能拿到什么价位的薪酬取决于他为公司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为公司创造了多大的价值。
我们从人性出发,去探索人们行动背后真正的动力源泉。我们发现,危机、荣誉、使命、竞争、沟通、生存、兴趣和空间能带给人们最强大的行动力。基于这八种动力源泉,开发出多种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非经济手段和保证激励效果必须坚持的两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和因人而异.
公平性是员工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绪,影响激励效果。管理者在处理员工问题时,一定要有一种公平的心态,不应有任何的偏见和喜好,不能有任何不公的言语和行为。取得同等成绩的员工,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员工,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管理者宁可不奖励或者不处罚。员工只要存有不平的心态,许多以前能激励员工的方法,都会变得不管用。
因人而异指的是按能力和心态划分,所有类型企业的员工都可以分为四个级别,在采取激励措施时应因级别而异。
1、对于高热情、高能力的企业理想的杰出人才:重用——给这些人才充分授权,赋予更多的责任。
2、对于低热情、高能力的人才:一般对自己职位和前程没有明确目标。应当不断鼓励、不断鞭策,一方面肯定其能力和信任,一方面给予具体目标和要求;特别要防止这些“怀才不遇”人才的牢骚和不满感染到企业,要与他们及时沟通;对难以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干脆趁早辞退。
3、对于高热情、低能力比较常见,尤其是年轻人和新进员工:要充分利用员工热情,及时对他们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提出提高工作能力的具体要求和具体方法;调整员工到其最适合的岗位或职务。
4、对于低热情、低能力的员工:鉴于他们对企业作用不大,可以开展小规模培训,首先激发其工作热情,改变其工作态度,再安排到合适岗位;没有任何效果的直接解雇辞退。
建立淘汰机制可以最有效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对员工进行动态评估,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让员工明白,如果他们不努力工作或者工作没有业绩的话,就有可能被公司淘汰出局。在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可能失去饭碗的压力将会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可以看出,只有一个企业作到团结一致,在每一个人都能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在经营班子的领导下,在优质服务的前提下,才能够使被服务的对象满意。只有服务被认可了,这个企业才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扩充到一定的范围,就形成了品牌。
一个企业如果想打出自己的品牌,就应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及工作计划,企业应以全面建设“学习型、互动型”团队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组织员工之间的协作精神,开阔视野,调整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营造和谐、朝气蓬勃的团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企业的品牌意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谈谈我对品牌意识的认识
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商户,真正具备品牌意识的老板或员工其实并不多。我接触交流过的上规模的企业老板至少不下200人,但是极少有具备品牌意识的。同样,真正具备品牌意识的小商贩也是少之又少。
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导致结果。因此具备品牌意识仅仅是真正走向品牌之路迈出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品牌意识,断难成就品牌价值。
前几天比较背运,我使用中的惠普笔记本电脑因为偶然的小碰撞出现了闪屏,于是我紧急拔掉电源,并卸下电板后再装上。由于以前也出现了三次这样的故障,都没出什么问题,但是这次无论如何都进不到系统里了。使得我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惨遭中断,并使得放在C盘中来不及备份的文件全部丢失。虽然我每周日坚持备份一次,但是不能备份的重要文件因此而丢失,实在让人痛心。在重新装了系统之后的第二天又因为一点小意外而使机子闪屏后不能进入系统。于是我决定去电脑市场买台新的笔记本电脑。
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当人们喜欢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时候,一般会告诉身边的6个人,而当人们因为商家或厂家缺乏诚信而受到欺骗,或因产品质量、服务等问题对其不满的时候,一般会告诉22个认识的人不要购买其产品或服务。
三年前在上网本刚推出市场的时候,考虑携带上的方便,我就在惠普、戴尔与联想三个品牌之中选择了价格最高的惠普,因为当时感觉上惠普的质量比其它两家好。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选择错了,惠普不但质量不稳定,而且售后服务也没有体现出它的品牌价值。从此我在买新电脑的时候坚决不买惠普,虽然我到电脑市场后,不少店铺都向我推销惠普,但我始终不为所动,因为在我心中,曾经高高立起的惠普“品牌”在实际使用中已经体现出了并不具备品牌电脑的特性。
这次我首先考虑的是联想品牌,一是因为我非常欣赏原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柳传志,他是中国企业界中少有几个能真正称得上是“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者。二是因为我很欣赏柳传志的传奇创业故事与他的个人品牌。但是我喜欢的那款机子已经脱销,由于急着要买电脑,因此只能再找别的牌子。
我在宏基柜台前找到了一款心仪的产品,其实我对这个品牌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所以也没多少好感,但是做推销的小伙子看起来非常热心与真诚,当我表现出不喜欢他们产品的时候,他还能带我去别的柜台做推荐,我觉得这小伙子还不错,于是决定不去别的柜台了,就买他那边的宏基电脑。
由于我以前在买手机的时候遭到过欺骗,所以在购买较高重要性商品的时候格外留神,防止被销售员有意调包。当时销售员在拿出新手机的时候就像变魔术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原装电板放进自己口袋,然后拿出一块普通电板,我当场揭穿了他的伎俩。其实有不少销售员仅是为了一点点个人的私利而在产品的销售终端无形之中破坏了产品的原有品牌价值。
我跟宏基的电脑销售员说,我一定要新的未开封过的新机,不要把样机给我,因为我不喜欢自己新买的产品其实是被无数双手摸过的样品机。销售员表示理解,然后让我稍等,他说他去拿新机,顺便把我看过的那台样机也拿走了。我有些疑惑,去拿新机怎么非得把样机拿走?他告诉我,另一个宏基柜台的工作人员要用一下这台电脑,于是我借口说再让我看一下样机,我在看的时候就偷偷记下了产品序列号的最后四位号码,然后让他拿走。为了防止他将样机擦拭包装后以新机卖给我,于是我跟他说,回来的时候要把这台样机一起带回来。销售员信誓旦旦地保证绝对没问题。
十五分钟后,销售员带了一台新的有封条的电脑以及那台样机过来了,我就让他当场打开,验机后就可以装系统了。但是,当我仔细看那台样机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原来的样机,应该是隔壁柜台同型号的机子,而当他打开封条拿出“新”机子的时候我发现这台机子就是原来放在这个柜台的样机。当我指出他们故意欺骗顾客的时候,销售员刚开始坚决不承认,当我告诉他为了防止他们的欺诈我早就记下序列号的时候,他无言以对。当我要求他去拿新机的时候,他说时间太晚了,等从仓库拿回来就快下班了,装系统就来不及了。我希望能帮助他树立品牌意识,于是就跟他说,我可以开车跟他一起去仓库拿机子,如果回来后市场打烊来不及装系统,我可以出钱请他到附近的咖啡吧里去装,可惜最终他还是找各种借口予以拒绝。后来我了解到,电脑市场里也有潜规则,他们经常有将样机擦拭后当新机卖出的,甚至还有不良商家将组装机当正品机卖出的,只是一般消费者并不知情罢了。
当我告诉他们应该服务好每一个顾客,这样才会形成口碑效应,才会给他们带来恒久的商业信誉与商业价值,但是他们对此显然不屑一顾。可不是吗,一般人谁愿意花漫长的时间去等待,去坚守不可知的未来呢?无论是商户还是企业,绝大多数的老板几乎都只看重眼前利益,今天能赚到多少才是首要关注,至于明天赚不赚到钱他们才不愿意去多想。
面对几乎是整个社会性的品牌意识的淡薄,不禁让我想起了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的已故著名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
王永庆的成功并非偶然,可以说,他的人生传奇就是从品牌意识开始起步的。
人穷志短,一个人在艰难创业的时候是最难坚守内心的核心价值的,因为生存太难,而如果不能生存下来,那就根本谈不上发展机会。
王永庆出生贫寒,父亲王长庚靠着帮人照看茶园的微薄收入勉强支撑着整个家庭的正常开销。在王永庆9岁那年,父亲不幸患病只得卧床休养,幼小的王永庆开始以柔弱的肩膀帮助母亲扛起了艰难家庭生活的重担。
十五岁那年,小学毕业的王永庆为了生计先到茶园做杂工,后来又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王永庆16岁那年开始决定自己创业,他以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作启动资金开了家米店,开始了事业的艰难起航。
当时的米店竞争异常激烈,无论是隔壁的日本米店还是一些当地的老米店,他们的竞争优势都远在王永庆之上,但是王永庆没有气馁,他以诚信与优质服务为基础,树立了品牌意识。他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己的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由于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因此出售的大米中经常会掺杂着米糠、沙粒,甚至小石子,买卖双方也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但是王永庆并不这么想,他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最为关键的是,王永庆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他让自己坚持每天都能这么做,于是,王永庆的口碑开始在众口铄金中树立了起来。
试想,如果王永庆在一开始创业的时候也跟我们绝大多数商家一样,觉得这个行业本身就是这样,顾客爱买不买,对于多提要求的顾客更是不屑一顾,那么也就不可能有后来大有为的王永庆了。
现在不少企业或商户的老板都想着创立自己的品牌,但是几乎没有老板会有张瑞敏那样的魄力。很多老板都在学习海尔,但是没有一家企业或商户能学到海尔的精髓。
1985年,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的前身)在一次质量检查中发现,库存的电冰箱中有76台不合格,按照当时的销售行情,这些电冰箱稍加维修便可出售。但是,厂长张瑞敏当即决定,在全厂职工面前,将76台电冰箱全部砸毁。当时一台冰箱的市场售价为800多元钱,而职工每月平均工资只有40元,一台冰箱几乎等于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可以说,海尔品牌的标志性起航就是从砸毁76台不合格的电冰箱开始的。
我之所以说在学习海尔模式的企业或商户中,没有一家企业能学到海尔的精髓。是因为企业或商户老板们几乎都没有张瑞敏那样的魄力。当企业生产出不合格产品的时候,当商户手中有不合格商品时,他们想到的不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而是考虑如何想方设法能把手中的不合格产品卖出去,只要自己能赚到钱,谁还去在乎消费者的感受。
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卖产品或服务的,其实都是在做人品,而品牌价值的树立过程其实就人品的塑造过程。在很多时候,人们是因为认可了一个人的人品之后才认可了他的产品或服务,反过来说,正是因为这个人所代表的企业或商户能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也就会让客户认可了这个人的人品。
品牌的塑造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之所以说它漫长,是因为品牌的树立决非偶尔几次的认真就能铸就,之所以说它痛苦,是因为在这个漫长的坚守过程中会经历各种风云突变的磨砺与洗礼,甚至有可能会使品牌在征程中夭折。在诚信每况愈下,功利性日益增强的当下社会中,懂得坚守品牌价值的企业与个人已经越来越少。但是,我相信正是因为少才体现出了价值,正是因为别人都在无所谓中选择了放弃而只有自己懂得坚守,这才能彰显出了灵魂的价值与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