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2685 1
2015-09-11

汪涛《生态社会人口论》读书笔记



序言

     在序言当中,作者提出其“生态社会人口论”的产生背景、研究方法、核心观点以及研究的重要性等问题。具体而言,生态社会人口论的产生背景是围绕中国人口问题的计划生育政策应不应该取消的十分激烈的学术争论。作者认为,此种学术争论非比寻常,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直接决定中国国运,甚至人类的前途命运。作者认为,学术史上关于人口问题的大多数研究都是无意义的,因为人口问题的关键是要精确计算出中国或者地球人口承载的极限量,研究者如果不去指明这个确切的极限量,而去凭空猜测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好不好,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作者的核心研究成果,就是指出这个人口极限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重要论点:

1.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确定载客量极限的计算方法,以及根据当前和未来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计算出载客量的极限。如果这个核心问题不解决,仅凭载客量增减的趋势讨论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本书所建立的人口论重点是确定如何计算人口极限的方法,并以生态社会人口论的理论为基础,确定了人口极限方程组。

3.因为人口极限量计算的问题是如此之重要,它事实上应当是人口政策的核心理论基础。

4.有人认为计划生育会影响国防,但本书通过研究中国人口史之后得到的发现却是,中国历史上国防能力普遍最为脆弱的时期,往往是人口达到最大值的时候。

5.如果有什么因素可以真正威胁到中国最终成功崛起,人口问题是唯一实质性的潜在风险。


第一章 猛犸象大灭绝的数学揭秘

      关于人口增长的极限问题,作者在正文第一章并没有对什么是极限以及如何认识极限的问题进行探讨,而是以一次古生物学的谜案入手来形象的阐明人口极限问题研究的极端重要性。这个古生物学的谜案是这样的,为什么在距今1万年前广泛存在于美洲大陆上的特有物种猛犸象会突然间在极短的时间内灭绝?考古学研究表明,在距今1万年前,欧亚大陆的克洛维斯人正好通过冰封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在没有证据表明距今1万年前后发生过重大的自然气象变动和地质灾害的情况下,一个合理的解答就是克洛维斯人人口的暴增直接导致了猛犸象的完全灭绝。作者认为,克洛维斯人达到北美的事件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类进化对自然影响的实验环境,即在最初实物大量丰富的且无其他干扰的环境里,克洛维斯人口会在很短时间内从有限的数量发展到极限,并最终导致克洛维斯人与生活环境一起崩溃。作者认为,刚刚来到美洲的克洛维斯人必然会以猛犸象作为单一食物来源,因为捕捉猛犸性最容易且捕获价值最高。作者通过“离散循环因果分析法”建立了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模型显示,在有充分猛犸象可供人类食用的时候,人口会以25年翻一番的速度(年增2.8%)增加,当克洛维斯人口暴增的时候,猛犸象的数量会很快不再自然增长,而达到种群数量下降的转折点,一旦猛犸象种群达到丧失自我增加的节点,就会在克洛维斯人的捕捉下,在十几年时间内呈加速度完全灭绝。作为猛犸象灭绝的代价,克洛维斯人也作为一个人类种群从历史上消失了。


重要论点:

1.克洛维斯人与猛犸象之间形成了这种循环因果关系,猛犸象最终在短期内突然灭绝都是必然的事情。我们的这个结论对各个参数假设的偏差非常不敏感,这些参数假设的偏差大小几乎已经完全无关紧要。

2.以上数学模型不仅完美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数以百万计的大型哺乳动物会在短短几年之内突然灭绝,而且很好地解释了克洛维斯文明的崩溃,并分散转向的原因。


第二章 进化与人口

      第二章是本书最大的一章,作者以循环因果的研究方法在更为宽广的历史文化的背景上论述了地理条件、人口增长和人类进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再一次深入地论述了人口增长及其突破极限会对人类的进化和地理变化乃至人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认为,根据考古学、古生物学以及基因分析的研究成果,人类的祖先是由大约20万年前非洲的“同一位祖母”遗传而来的,她的后代在13万年前走出非洲,遍及地球的角角落落。人类进化的每一步,都有人口增殖和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具体而言,人类进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进化又因为人口增殖的不同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人类在基因进化阶段呈现“喷泉模型”,即人类进化是单一的由非洲起源的,处于基因进化阶段的非洲早期人类,如同一个不断向外喷涌的喷泉,在人口不断增殖的推动下,不断向超越承载能力的非洲大陆之外迁徙,向欧亚大陆输送着一批批不同基因进化程度的古人类。简单的说,在200万年前,前期直立人走出非洲,向欧亚大陆扩展;50万年前,中期直立人开始由非洲走出,向全球扩展;20万年前,早期智人开始离开非洲大陆,向全球扩展;10万年前,现在人类的直接祖先——晚期智人开始离开非洲大陆,向全球扩展。在这种后浪推前浪式的迁徙过程中,较晚走出非洲的古人类不断淘汰较早走出非洲的古人类,而晚期智人相对发达的进化程度决定了现代人类的祖先必然是1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作者认为非洲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的起源地,能够发起一波又一波的人类迁徙之旅,根本上还是因为非洲相对稳定的大陆环境使之成为人类起源的基因库,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非洲相对高的气温促使非洲地区的古人类的遗传变异比其他地区的古人类稍微快一点,这种遗传变异的先机在一两代古人类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经历上万年的人类遗传变异之后,这种先机就直接导致非洲地区的古人类整体而言不管是在智商上还是在体能上都优越于其他地区的古人类。在通过迁徙的方式扩散古人类的过程中,古人类一批又一批向欧亚大陆迁徙,并遍布全球。

     人类进化的第二个阶段是农业文明的产生,事实上,农业文明是在距今1万年前在全球各地同时发生的,农业文明的同时发生曾经让学者们非常困惑,但是要用人口的极限增长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这个疑问就会迎刃而解。由于人类都是由10万年前的晚期智人演化而来的,所以全球各地的古人类都是具有相同的智商和能力,古人类随着人口不断在某一特定区域达到极限人口,他们解决极限人口的策略就是进一步向周边地区迁徙,但是地球上可供人类繁衍生息的土地面积是恒定的,当晚期智人遍布可供人类生存的每一寸土地,即人口极限遭遇土地使用极限的时候,不是某一部落的人口,而是整个人类就遭到了危机关头,这个极限迫使人类必须采取全新的方法来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更多的食物,否则人类将重蹈克洛维斯人的悲惨命运。农业的产生正是因为地球上的人类已经不能通过迁徙的方式来解决人口极限问题,因而在全球同时遭遇极限人类带来的生存困境,因此农业就在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同时发生。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的农业文明也具有不同的特征,这种不同的农业文明也孕育了不同的地域人口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作者关于中国农业文明的特殊性的分析很有意思,他关于大米塑造中国人性格、生活方式以及这种文化性格又反过来促进了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的观点充分证明了他的因果循环研究方法的优越性。

       作者通过研究中国历史,进一步证明了人口增长方式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决定性作用,证明了突破极限的人口增长对历史秩序的突然崩溃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作者看来,中国古代历史的人口增长呈现一种“持续增长+断崖式崩溃”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古代,人口的增长一直是以粮食作为依据的,在风调雨顺的年代,人口呈指数级增长,但是一旦人口增长达到或者突破这个时代土地出产粮食的极限承载能力,就意味着这个社会濒临破产的边缘,在人口极限的边缘之中,社会对于任何一种突发事件的抵抗能力都是非常脆弱的,一旦遭遇天灾人害,土地的承载能力将继续下降,这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人口在短时间死亡70%至90%,人口增长呈现恶性循环。在作者看来,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增长与崩盘的循环过程充分证明,以土地出产粮食的最大值来判断人类人口的极限值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样的人口极限值非常脆弱,一旦人口超越这个极限,带来的将是社会的崩溃和人类的毁灭。


重要论点:

1.使用火是人类真正区别于所有动物的最显著的特点。

2.现代DNA研究证明的确是非洲人的基因变异更多,但在每次走出非洲之后,基因是同步的,很显然的推理是非洲人类基因进化速度更快并不是基因差异造成,而应归结于环境作用。

3.相比原来智人从走出非洲花4万年才完成最终向极北地区的迁徙过程,美洲人在真正进入美洲之后花了5000年左右时间就完成了整个美洲从最北到最南迁徙过程,并快速面临农业文明创造阶段的挑战。

4.中国人在最初农业创造时与其他农业文明并无特别差异,最根本的核心差异就是因地域的不同,培育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不同,这个特别的品种就是水稻。

5.从文明进化意义上说,可以有两个看问题的角度,一是从工业文明角度,二是从农业文明角度,如果从工业文明角度来说,公认的四大发明是合理的,但如果从中国农业文明自身角度来看,我把四大发明总结为水稻栽培、垄耕技术、瓷器和丝绸。

6.每个社会稳定时期,都会经历一段高速的增长期,最后达到峰值时会遇到一场大的灾变,人口数量短期内会迅速下降,达到谷底时又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7.即使发生自然灾变,导致人口及限量明显下降,下降后的人口极限量依然大于实际人口总量,此时所发生的社会危机就比较小。即使出现社会危机,部分地方叛乱,也较容易平息,因此,在各王朝初期,人口起始总量较小,远小于人口极限量,在这个极端发生的社会动荡一般不会导致全社会的崩溃。

8.如果人类持续对环境施加压力,导致环境崩溃,也会使人口极限量显著下降。

9.在中国人口史上每一个人口崩溃期,都会使全社会减少人口比例达到70%左右,甚至接近90%。


第四章 不同的人口论

     作者把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称为“农业时代的人口论”,把罗马俱乐部的人口论称为“工业时代的人口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马尔萨斯仅仅以粮食作为人口增长极限的标准,而罗马俱乐部仅仅以不可再生的工业原料作为人口增长极限的标准。尽管罗马俱乐部确切地算出了人口增长的极限数值,克服了马尔萨斯对人口极限的模糊处理,但是罗马俱乐部的算法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无视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历史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趋向枯竭的资源肯定会被其他资源代替,罗马俱乐部的研究缺乏历史视野。作者认为人口增长肯定是有极限的,拿怕是以整个宇宙供人消费,也是有极限的,人类以指数增长的生产和消费肯定有一个极限,关键是要找到这个确切地极限所在。


重要论点:

1.极限存在普遍性定理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人类文明发展对任何一种自然资源消耗都必须考虑极限点问题。即使自然资源的可开采量也是在以指数增长,只要其增长率低于消耗该资源量的增长率,就必然存在极限问题。

2.地球上自然状态下的绝大多数物种,它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栖息地才能维持和繁衍下去。只要是处于自然状态,这种生存需要的基本栖息地面积相对于人类智慧进化周期来说,可以认为不会随时间而变化。如果没有足够面积的栖息地,该物种必然以指数递减而灭绝。

3.在农业时代人口论中,只是以食物公理为基础进行极限讨论,很容易让人造成一种误解:只要食物让人活下来就可以了。但这只是从最低限度来考虑人口问题的,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并非仅仅是活下来就可以,而且需要活得很好,能够生活得幸福和美满。这样仅仅提供食物使其活下来就远远不够了,要想生活得幸福,除了各类物质和精神条件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其基本生活居住空间,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生活质量。


第四章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生态自我修复的最小空间,一旦人口的增长大大压缩了野生动植物的最小生存空间,野生动植物种群将面临迅速崩溃的危险。事实上,人口的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大量生物的最小生存空间,导致了地球生物史上“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这次灭绝非同以往,它不是地球剧变的结果,而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不能由地球自我修复,只能由人类自身来解决。作者认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实际上正在发生,人类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下一个灭绝的就是人类自己。


重要论点:

1.生态学中有一个最小生存种群(MVP)的概念,它是指任何生态环境中任一物种的种群,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以一定的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种群最小数量。如果低于这个数量,在野生状态下这个物种就必然无法自然地繁衍下去。

2.一旦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被压缩到一定范围,他们自短短几年之间就会灭绝。

3.自然的生物大灭绝是自然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因人类原因导致的生物大灭绝是自然本身无法解决的,只能靠人类去解决。如果人类解决不了,或不愿去解决,就只能面对最终地球所有生物彻底灭绝的结果。如果人类不能阻止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地球上将有可能灭绝的是人类自己!


原文链接:汪涛《生态社会人口论》读书笔记_刘晓勇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54e2c0102vwc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9-11 13:39:06

汪涛《生态社会人口论》读书笔记(续)


第五章 人口极限的计算

      本章是本书的中心章节,作者提出本书的核心观点,即人口极限的数学计算方法。简单地说,地球承载的极限人口数量是依据地球可使用面积扣除大型动物种群生存最低生态面积之后的面积来计算的,只有在大型动物种群生存最低生态面积得到确保之后,剩余的可耕地面积的粮食总产量才决定了地区或者某一国家人口的 最大承载量。作者认为,“如果以MVSI值最大的那些野生动物不会出现大灭绝为标准确定“理论生态红线面积”,文明就可以计算出“人类可使用面积”的最大值:人类可使用面积=地球陆地总面积-无生命区面积-低命区面积-理论生态红线面积。”进一步,“如果耕地生产技术一定,在给定耕地面积下可生产的最大粮食产量就一定。只要给出每人所需要的粮食数量,以最大粮食产量就可以换算出最大可供养的人口数量。”作者之所以将大型动物种群生存最低生态面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数值,是因为大型动物种群生存最低生态面积是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数值,决定了生态良性循环的最低标准。而且我觉得作者没有明说的一个理由,就是大型动物种群生存最低生态面积相对于其他生态良性循环数值更容易计算,更容易操作。作者的人口论,明显不同于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罗马俱乐部的人口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作者的人口论的依据既不是粮食的最大产量,也不是工业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量,而是生态环境的崩溃极限。因此,作者的人口论是生态时代的人口论,这是作者的最大创新之处。本章最大的遗憾,就在于提出了人口极限的计算方法,但并未能真正计算出这个数值,因此,若无确切数值,作者提出的反对计划生育的理由还是不够充分。确实,如果作者在本书中明确提出中国人口的最大数值,那将是人口学研究中的一颗重磅炸弹,无疑会引起持久的学术争论并使作者彪炳史册。


重要论点:

1.要想阻止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必须给地球野生动植物留下足够的空间。那么这个空间应该如何定义呢?不同动物的MVSI(个体最小生存空间)值是不一样的,但一般来说,越是大型动物,其MVSI(个体最小生存空间)值就越大,大型野生动物的MVSI(个体最小生存空间)值大于中小型野生动物的MVSI值。如果留下的空间可以使大型野生动物生存下去的话,就可以使所有野生动物生存下去,因此,我们就有理由简单假设,只要能够满足MVSI值最大的动物所需要的空间,就可以避免所有野生动物的大灭绝问题。

2.也许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生态红线面积是不同的,但有一个以测量为基础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生态红线面积是否合理,那就是,MVSI值最大的那些野生动物是否出现大灭绝。

3.如果以MVSI值最大的那些野生动物不会出现大灭绝为标准确定“理论生态红线面积”,文明就可以计算出“人类可使用面积”的最大值:人类可使用面积=地球陆地总面积-无生命区面积-低生命区面积-理论生态红线面积。

4.如果耕地生产技术一定,在给定耕地面积下可生产的最大粮食产量就一定。只要给出每人所需要的粮食数量,以最大粮食产量就可以换算出最大可供养的人口数量。

5.生态社会人口论并不直接给出人口极限数量,而是首先给出土地面积极限量。在这个极限量确定之后,以粮食生产、人类生活幸福舒适的空间以及保持环境平衡三个根本需求,即可有效确定人口的极限量。


第六章 突破极限的后果

       第六章的重要性仅次于前一章,作者在探讨了人口极限这个问题后分析了人口一旦超过极限,后会发生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突变,可以说,本章仍然在讨论人口极限的计算方法问题。作者认为,尽管不同事物达到数量极限后发生突变的形式是不一样的,但是突变是绝对要发生的,就地球或者某一国家的人口增长而言,当人口增长突破这个极限,自然的崩溃和人类社会动乱将突然发生且不可挽回。作者进一步认为,自然和社会的突变有不同程度之分,这取决于人口增长突破极限的不同区间。具体而言,人口增长可突破的极限有三个层次,一是由“人类生活舒适程度”决定的最小极限量,二是由“生态环境的承载量”决定的中间极限量,三是由“土地食物最大供给量”决定的最高极限量。一旦人口突破最低人口极限量,人类生活的舒适度将大大降低,一旦人口增长超越中间人口极限量,环境将迅速走向崩溃,一旦人口增长超越最高极限量,将使人类社会面临重大危险,人类社会对危机的应变能力将大为降低,一场瘟疫或者一次自然灾害,或者一场战争,都将使整个社会面临崩溃。因此,作者认为,计算人口极限,以中间极限量或者最大极限量为依据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应该以最小极限量为标准。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对《大国空巢》的作者易富贤,以及北京大学教授李建新等人反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立场大加鞭笞,作者认为中国人口已经超越了中间极限量,正在向最大最大极限量进逼,它已经造成了生态环境濒临崩溃,如果动摇计划生育政策,中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将面临万劫不复的深重灾难。


     重要论点:

1.并非所有突变过程都是与超越极限相关,如蝴蝶型突变,也不是所有撞上极限的过程都适合用突变理论来解释,但是超越极限的过程的确有相当广泛的情况适合于用突变理论来描述。

2.为简单的描述极限区间,可用最小极限量与最大极限量来表示,当超越最小极限量时,会开始形成局部突变,导致系统局部不可逆的损伤。超越极限越多,损伤程度和损伤范围就越大。当超越最大极限量时,会造成系统整体性的突变,导致整个系统全面崩溃。

3.当我们以潜在粮食产量来确定出人口的极限量之后,绝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尝试达到这个极限,而必须以相当大的余量打一个折扣,作为“控制极限量”。

4.我们说中国早已远远超越人口极限,是建立在最小极限量和中间极限量的意义上,中国人口当然还没有超过最大极限量,但试图去挑战这个极限量显然是绝对不能被接受的。而中国粮食进口量的爆炸性增长,事实上也表明中国距离最大人口极限量也已经不是很遥远。

5.人类历史上大量社会动乱和社会灾变都是这样的过程,因为人口增长达到或者趋近当时技术生产水平的粮食极限,一旦因为某种天灾或者社会因素等原因造成粮食生产供给短期内显著下降,就会造成大量饥民并产生暴乱,而战争一旦开始,战争本身的循环因果过程就会推动战争持续地扩大进行。

6.在实际操作中,最小极限量具有最大的实际人口工程控制的价值。

7.建议那些反对控制人口的学者们来这里感受一下拿怕只是一个星期,真正体会一下达到或者超过“最小人口极限”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他们的学术观点将会有所不同。一个学者从来没有在这种超过人口极限状态下生活过,更别说天天在这种超过极限状态下生活,他又有什么资格来谈中国的人口问题呢?

    在最后几章,作者主要在自己的生态社会人理论的理论基础上批判那些主张废除计划生育政策的专家学者。在这些专家学者看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要是中国人口大幅降低,将把中国经济拖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中国应该废除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人口继续增长。作者认为,这些观点,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理论上的无知,另一种就是居心叵测。作者重点分析了第三次产业革命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就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在作者看来,目前正在进行的高智能产业革命已经供给人口就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使得不仅农业,而且使得工业就业人口趋零化,旧的产业分工将不复存在,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附能力将大幅度减少,机器人和信息产业将大幅度替代一般劳动力,蚕食传统就业岗位,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反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学者还在大谈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这表明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前工业时期和工业时期,中国经济的劳动力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制止高素质人才流失和不断提高普通劳动力的知识水平。相对于前面论述极限理论的几章,后面驳斥论敌的几章显得创新不足,似乎用不着详细论述。作者关于车库对于硅谷的意义,对于创新的至关重要意义的观点,读来让人匪夷所思,确实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原文链接:汪涛《生态社会人口论》读书笔记_刘晓勇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54e2c0102vwc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