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随笔
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关注对于管理问题或现象的深度和广度分析,以期洞察管理问题、提出管理启示。试举黑箱辨物,如果给你一个黑箱,让你伸入手臂试探辨别黑箱内部的物品。解决这一问题,既要看你手臂伸入箱内的长度,也要看你手臂摸索的范围。转到科学研究:黑箱内部物品是我们要探讨的未知,手臂是研究工具或方法,而深度和范围就是我们对未知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什么,或许已知或许未知,这要看你对问题观察和了解的程度,这一点需要天赋,也需要在长期科研中培养的悟性。
这一问题虽看似简单,但在我们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家往往会犯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容易在第一次触摸的这一点上“使劲伸手臂”(探究初次设计问题的深度),试图一击致命。而失去了用手臂去“划拉”或“摸索”一下他处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提及的“跳出来”看问题的能力。这一“划拉”可能会触碰到黑箱内的所有物品,并通过手臂这一研究工具感知物品的各类特性,并判断物品为何物。这是一种探究未知的格物致知的常识性过程,是目前科学研究中大多数学者的普遍做法,也成为目前研究科学问题揭示科学规律的主流方法。这里暂时称之为“后科研”活动吧。
谈及这一主流研究方法,我认为其背后存在一个对“科学研究”的误导,如目前研究生,甚至是青年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多等待导师指定研究课题,这并不为过,失去对导师如何提出研究课题过程的思考才是问题关键。拿到研究课题后,倒推导师的选题过程或者与导师重塑这一过程才是解决研究课题的关键之处。回到黑箱问题,也就是在向黑箱伸入手之前,有没有观察:看似光滑无痕的箱体表面有没有蹊跷之处;有没有思考:看似完整归一的箱体是如何折拗拼接。正是这一系列“前科研”活动培养出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悟性”,一种可助你企及科学研究高峰体验的悟性。也许正是这样,在常人看来似乎你随心所欲地一“划拉”,你就出人意料地,看似幸运地触碰到打开黑箱的关卡(可视为关键点),攻克这一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你才会豁然明了,才能正真揭示科学问题的规律。总结一句:非独摸箱则然,天下之事皆然。
许垒
201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