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建立在成本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以及企业外包活动的发展。如果将企业视为一个生产函数,那么企业需要组织多种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才能够生产出产品或者提供服务,同时,企业又必须寻求成本的最小化,即通过获得成本优势来赢得市场优势。<br/><br/>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对各种生产要素做出“做”或“买”(make or buy)的决定,是在自己内部生产还是在外部市场采购,因为这一决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结构、制造方式、组织结构,以及区位选择。也就是说,对于企业而言,如果外部的组织能够做得更有效率,同时成本更低,那么此项活动就应该由外部的组织来完成;反之,如果企业自身能够做得更好,则应该选择自己做。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就曾探讨过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并引入了交易费用这个概念,来对企业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活动进行解释,并认为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之间交易数量将会扩大,只要劳动分工的边际收益大于交易费用的边际增长,那么劳动分工就会进一步细化,同时还会促进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br/><br/>如果我们进一步将内部化-外部化的概念引入,就可以发现,事实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本身就是内部化—外部化活动特征变迁的过程。<br/><br/>生产性服务业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种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br/><br/>    1、种子期,有市场需求,但还未形成外部生产性服务市场<br/><br/>在种子期内,制造业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生产性服务基本上是企业内部提供,还没有形成一个外部的生产性服务市场,但是,知识密集型和创新型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对生产性服务产生了极大的需求。<br/><br/>    2、成长期,外部的生产性服务市场逐步形成<br/><br/>在成长期内,外部的生产性服务市场逐步形成,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活动逐步开始外部化,同时,外部的生产性服务供应者之间的竞争也开始表现出来。在该阶段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仅有那些知识密集型和创新型的制造业企业,还有那些知识密集和创新程度相对较低的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在该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又表现为两类特征,一类是成本驱动的成长模式;另一类是差异化驱动的成长模式。前者主要是那些标准化和日常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后者主要是信息和知识更加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当然,这种区分是为了对生产性服务业成长更好的理解,实际上,在生产性服务业成长过程中两种模式或特征通常是同时表现出来的,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边界。<br/><br/>    3、成熟期,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细分程度更高<br/><br/>在成熟期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细分程度更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也更高,既有标准化的服务,也有定制化和创新型的服务。同时,在该阶段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将来自于各类企业。<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