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过去几年中国的M2增长都保持在16%左右,按照新古典的说法,在货币中性假设下,这个政策是保持经济稳定的政策,注意,这里货币数量扩张了,但未必意味着是凯恩斯主义,因为产出相应的增长是由其长期增长趋势,或者说生产技术决定的,为了正确的理解这个问题,大家不妨考虑每效率工人实际货币余额与每效率工人实际产出之间是否是成比例变动的。
如果说央行是新古典主义者,那么就可以认定,之前的货币政策是一个维持稳定的政策,因为在新古典中,在中性假设下,还存在货币超中性的可能。反过来,如果说央行推行这个政策的目的是维持稳定,那么或许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新古典的政策——即便名义货币供给增长率发生波动,亦不会产生实际效应。这个有兴趣的可以参考瓦什的书。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新古典学派内部,对于名义货币增长——货币政策的实际作用也是有不同结论的。附加闲暇的CIA模型认为名义货币扩张意味着均衡产出增长率下降,而对应的MIU模型则认为名义货币扩张会带来正向的产出冲击,这两结论明显是相反的。
扯远了,一句话,我认为央行的政策是偏向新古典的。因为不能认为每年M2增长16%就是货币扩张,凯恩斯主义由于是短期分析,所以不考虑长期的增长因素,考虑到中国名义GDP的每年增长也是维持在15%左右,因此至少从央行看来,货币政策是稳健的,并非是依靠货币投放的增长带动产出增长。而名义货币增长保持一定,也可以被视为防止货币超中性情况,尤其是CIA模型反映的情况出现从而带来产出增长的不稳定。
事实上,不论凯恩斯还是新古典,关于货币的作用都是来源于剑桥方程那个形式的(当然凯恩斯管它叫流动性偏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 22:47:0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