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主才能以创新拉动经济发展
曾飞
在中国经济模式从依附发展模式转向自主发展模式的关键时刻,为了十三亿中国人的根本利益,自然不能听信美国佬及其中国代理人的忽悠而傻乎乎地让自己的国家继续沿着依附发展的歪路前行,从而落入美国安排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而经济停滞。中国必须头脑清醒地走自己的路,那就是以创新拉动经济自主发展。要以创新拉动经济自主发展,首先必须金融独立自主。然而,目前这还只是奢望。
早在2013年3月18日,笔者在《林毅夫新结构主义与中美国新阶段》一文中已经指出:“……正当英国人为了维系其日不落帝国的霸权地位,表面上洋洋得意,实际上疲于奔命时,美国人把全副心思放在有利国计民生的研发和创新上。(按:其实美国人自己深知只有如此才能不被英国人遏制,他们明知而故意误导中国放弃自主研发和创新,继续走“比较优势”的依附之路,诱导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在居心不良)……结果,不但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中产阶级的崛起,更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富裕与繁荣。同一时期,美国ZF对学术界基础和实用性研究也做了重大投资。……美国在研发创新上的另一巨大优势是其开放的移民政策,尤其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尤其是美国人当年把全副心思放在有利国计民生的研发和创新上等历史经验更值得注意。中国在此历史的关键时刻,不独立自主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发展自己的科技,吸引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大力投资高端工农业,夯实自己的经济实力,带动整个社会的富裕与繁荣,中国就会失去最宝贵的历史机会。”
中国要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科技,吸引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大力投资高端工农业,夯实自己的经济实力,带动整个社会的富裕与繁荣,而不失去最宝贵的历史机会,那么,中国就必须高度重视中国金融的独立自主。没有金融的独立自主,要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科技,吸引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大力投资高端工农业,夯实自己的经济实力根本不可能。
日本当年陷入金融危机的教训中国绝不能忽视。依附于美国的日本金融,生死命脉完全控制在美国的手里。美国为了遏制日本的经济发展,利用热钱给了它最后一击,于是日本经济全面崩盘,经济发展成了泡影。
《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的文章指出:“曾经强大到似乎要买下整个美国的日本,在1990年的金融危机后,轰然倒塌,接下来十年的一蹶不振。到底是什么让日本如此不堪一击?……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此后,日元迅速升值。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2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50日元。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账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当时日本ZF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1989年5月日本的货币政策开始紧缩后,大多数股票开始出现疲态,上涨的大多是日经225指数成份股。在日本紧缩货币政策之后,美国的投资基金大量买进对日经225指数有影响的成份股推动指数不断上涨,同时又在指数期货抛空日经225指数期货。当在日经225指数期货有了足够的抛出仓位后,就大量的抛出对日经指数225有影响的股票。可想而知,日经225指数引起下跌。1990年美国强烈地批评日本股市的封闭交易,批评日本的企业集团互相持股的种种行为。并对具体的对日本提出要求:(1)将日本的银行持股标准由5%降低到2%;(2)取消综合商社不得持有制造业企业股份的限制;(3)强化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份的限制。这一规定的实施,直戳日本股市的要害,同时暗藏杀机。这样日本股市里将会有大量的本来是企业常期互相持有的股票要流入市场,突然要有大量的股票流入股票市场,股价必然会大跌。在日本股票市场里,企业间相互持股是惯例,一般是常持有不想上市流通的。特别是银行持有的大量股票要求减持,在牛市里是违背和错失银行持股获大利的机会,一旦银行抛出大量股票,也必然会引发恐慌性大跌,而导致股市崩盘。……在广场协议之后,热钱涌入,而日本由于国内市场不大,消耗不了庞大的产出,为了保证出口,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从而造成流动性泛滥,投机盛行,促使房市股市泡沫的形成。而日元不是国际货币,因此流动性过剩只能在国内消耗。在房市和股市价格被扭曲的情况下,银行的住房和股票抵押贷款,无疑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增加了系统风险。……日本ZF在意识到泡沫的时候,货币政策过于猛烈,加速了泡沫的破灭。国际巨鳄在利益的驱动下,对日本泡沫的狙击,也加速了泡沫的破灭。美国对日本的压力,对日本的要求,可谓致命一击。”还有评论说:1989年12月,日本东京交易所最后一次开市的日经平均股指达到了38915点,人们还没来得及欢呼40000点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新年过后,股市便急剧下挫,日本经济经历了“失落的十年”。有日本学者曾指出,就财富损失的比例而言,日本1990年金融危机的后果几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后果相当。
中国的财政与金融同样依附于美国。
笔者在《也谈“中等收入陷阱”》一文中已指出:“2015年04月26日财政部长楼继伟:《中国有50%以上可能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报道披露:财政部部长楼继伟24日表示,中国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按:按美国主子的要求 “滑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必须的),并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太快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引起的。(按:人口资源消耗殆尽,为美国打工来发展难以为继)对于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楼继伟开出了五味药方:一是农业改革,减少对粮食的全方位补贴,鼓励农产品进口。(按:粮食不许自给,必须依赖于美国转基因粮食的进口)二是户籍改革,要从法律的角度,打破迁户口的障碍,让各地允许租房落户。(按:确保农业劳动力快速流入城市,维持人口“比较优势”,好继续为美国打工)三是在劳动关系上,不能像欧美国家,员工以区域或者行业为单位进行联合,与雇主强势地谈判。(按:务必阻止工资提高,维持劳动力廉价)四是土地改革,农村建设用地(分为宅基地、工业用地、集体的经济用地)交一笔钱以后,就能像城镇土地那样流转。(按:务必维持土地房产暴利)五是在社会保险的问题上,要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以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真正建立‘多交多得’的机制。(按:釜底抽薪,削减公有资本的实力,消除与美国竞争的强敌)如此当政者所开的药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确保中国能够继续走依附发展之路。而继续走依附之路,在人口资源、天然资源、环境资源消耗殆尽,社会文明基础遭到美国丛林文化入侵而严重破坏,在美国金融掠夺和高科技封锁下又难以向价值链高端转型的恶劣环境下,当然会陷入困境。”
2015年06月30日《卢麒元:跨越股市的规模极限将酿成经济危机》一文指出:“在楼市暴利之后,人为地制造股市暴利,将导致资本持续退出生产部门,特别是导致资本退出制造业,将开启我国去工业化进程。笔者无法理解流动性涌入股市对创业和创新的意义。事实上,新兴产业的过度资本炒作,对于新兴产业发展并不必然有利。我们观察到的结果是,真正具有潜力的创业和创新,往往发生于急需要风险投资的非上市个人和企业。目前,资本大规模流入市场炒作,反而削弱了风险投资的力度,对创业和创新的资本支持在削弱而非加强。需要说明得是,作为资本市场的股市,根本难于实现国家产业政策的战略意图,甚至会在急剧的市场波动中摧毁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但官方媒体却不顾一些地助推股市高涨。2015年05月08日人民日报《管理层治理旨在慢牛 长牛势头未变》却说:“A股市场在本周经历了此轮牛市以来最大幅度调整,沪指连续3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超过8%。股市暴跌引发市场恐慌,各种言论、猜测漫天飞。对此,专家认为,此次调整是对‘疯牛’过快上涨的估值修复,仍属于正常调整范畴。管理层近期对两融业务和伞形信托的规范治理,旨在维护健康的‘慢牛’格局,市场不必做过度解读。随着我经济改革的各项政策逐渐发挥成效,我国股市未来保持长期牛市的势头不会改变。”2015年04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评论《“股市有风险”应成为常敲的警钟》早就定调说:“这轮股市很牛,大盘由不到2000点一路攀上了4000点,一直持续了8个月还将继续保持。在新一轮财富的分配过程(按:如此分配!把财富分配给美国佬和中国官僚家族?)中,股市俨然成了获得改革红利(按:所谓“改革红利”的真面目如此?)最有效的手段。
而在金融方面,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的当权者更是明显地坚持依附道路,帮助美国破坏中国的创新和制造业升级的金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