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4140 6
2015-09-18

以下内容来源于刘志彪老师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流派这篇文章


原文见附件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现代西方产业经济学研究产业内部的公司行为和策略及其决定因素,以及这些行为和策略的政策含义。产业经济学既研究一般的工业或制造业企业,也研究初级产业和服务业中的公司行为,但始终以企业、行业和市场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产业经济学既研究竞争性产业内的公司运行,同时也研究那些缺乏竞争性的产业内的公司活动,如处于自然垄断的企业和公用事业企业。




2.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1)产业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的完全竞争模型中逐步加入现实参数,如有限信息、交易成本、进入壁垒、价格调整成本、ZF行为等等,以深入分析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它们在现实世界中如何进行竞争的学科。微观经济学中传统的企业理论,因为重视理论演绎的研究传统与重视经验实证的研究传统的长期分离,而走过了一条很长的弯路,现代产业经济学的产生是经济学对此做出反应的成果之一。也正因为如此,现代产业经济学具有与微观经济学完全不同的特征。


      (2)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特别是与公司理论一样,都研究产业内部的公司行为。它们之间区别不在于对这个主题的研究是多还是少,而在于除了基础理论之外,其研究内容上的差别。微观经济学课程通常集中分析竞争、垄断等市场结构。这种研究的假设是简单的,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相反,产业经济学最有趣的和最重要的应用是有关寡占市场问题。在这种市场中,公司既不是垄断者又不是完全竞争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总的来说,现实世界中的公司和市场类型大都属于此类。


      (3)在微观经济学中,公司是抽象的、一般的、无方差的、无具体生命特征的实体,更看不到企业内部的运行结构,企业被作为经济运行中的“黑箱”:输入生产要素,然后产出所需要的产品。与此相反,产业经济学中的企业,是具体的和有生命的法律实体。产业经济学不仅要研究企业在行业、市场中与ZF和其他企业的关系,而且要打开“黑箱”,研究其内部的结构,如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等。因而产业经济学对工商企业具体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4)产业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相比较,相对来说更关注ZF的政策问题,并把它作为根本的问题来研究。产业经济学需要回答:在什么类型的市场上企业才能行使控制价格的垄断势力?在什么类型的市场上卡特尔才能运行?在什么类型的市场上卡特尔会崩溃?企业用什么样的方法会使市场环境缺乏竞争?如果企业行使了策略性行为,那么ZF对它能做什么?ZF应该针对它做什么?ZF所建立的竞争规则,是不是可以有效地改善市场运行的方式?




3.产业经济学的学术流派




       在美国,有两种思想流派的争论长期主导着产业经济学。发源于哈佛大学的结构———行为———绩效学派(也叫哈佛学派)认为,妨碍市场有效运行的最严重的障碍,是某些公司所采取的策略性行为,它阻止了公司在相对公平基础上的有效竞争。通过从事这种策略性行为,公司可以获得和保持控制产品价格的市场势力。这一观点的政策含义就是:ZF应该制定竞争政策,来限制具有支配性市场地位的企业行使有害的策略性行为。另一种思想流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学派认为,除非ZF采取高强度的权力干预,否则某个公司所能够做的事情,其他任何有效率的公司也同样能够做到。依此观点,ZF有目的的或者愚蠢的干预,会阻止公司之间的有效竞争,垄断势力的主要来源是ZF对市场的干预。除了公开的合谋必须禁止外,ZF对于试图改善市场绩效的事情,所能够做的和应该做的都很少,因此他们主张采取一种自由放任的政策。


       欧洲产业经济学对结构———行为———绩效传统作了很大的发展。在欧共体中,保持竞争性市场的政策目标一直为另一个目标所调和,即进一步使欧洲经济一体化。欧共体试图限制在其边界内的公司和成员国家的策略性行为,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改善市场绩效,而且是为了实现经济一体化。


     日本改善市场绩效的方法,一直是更多地强化ZF管理而不是自由放任。ZF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刺激因素完全符合日本的社会传统,这种状况一直从封建时代延续到其成为工业化国家。日本的反托拉斯政策是二战后美国占领军留下的遗产,相对于ZF倡导的积极干预的产业政策来说,它只发挥了次要的作用。


      中国经济学家从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西方的产业经济学。由于受日本产业经济学体系和结构的影响,同时受制于自身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政策不仅包括产业组织政策,而且包括产业结构政策。由于在经济过渡时期市场发育不良,产业结构的非均衡问题不能完全指望通过市场调节自动解决,所以必须发挥ZF的能动作用。




二、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


         竞争是效率和创新的推动力。经济学家一直坚持对有效竞争进行保护,以达到较低的价格、更高的效率、更快的产出增长和更强的创新能力的理想目标。这种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这种传统中,贝恩(Joe.Bain)、梅森(Edward Mason)等经济学家发展出著名的哈佛学派的产业经济学分析范式,即“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该框架的基本观点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中企业的行为,企业的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的各个方面。




1.结构




      完全竞争模型假设在一个产业中,有许多的买者和卖者,交易的是标准化的产品,具有无成本且容易进入的特点,拥有充分信息和完全的知识。偏离这种完全竞争条件的市场,可以用下述构成市场结构的基本要素来描述。


      (1)卖者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在长期中,一个竞争性产业将会以价格等于机会成本的方式供给产品。从社会的观点来看,一个竞争性产业在这种条件下是有效率的。相反,垄断性市场中单一的卖者就能限制产出,并把价格保持在生产的机会成本之上。一些只愿意支付产品生产成本的消费者就不能得到它。经济学家坚信,像这种限制产出的垄断,是一种无效率的组织生产的方式。在现实市场中,经常存在数量很少的几个卖者像垄断者那样行事,这种市场是我们要特别给予关心的。关于卖者规模的分布问题,我们关心的是那种有一个非常大的卖者和若干小的卖者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中非常大的卖者也有可能像一个垄断者而不是像具有若干大致平均规模的企业那样行事。


       (2)买者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经济学对市场中买方数量和规模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抵消市场势力的理论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个理论的要点大概是说,一个市场中一部分势力的集中,将会引起这个市场中另一部分均衡势力的集中。当少数大的买者与少数大的卖者进行讨价还价时,比如,当汽车制造者购买钢铁和橡胶轮胎时,对卖者来说,要把其价格持续地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买者的数量和规模分布,就是影响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结构要素。         (3)产品差别化。在完全竞争的简单模型中,相互竞争的对抗性企业出售的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这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任何产品在品种、等级、规格、花色、交货期、信用条件等等方面,总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别,最起码处于供给方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会有差别。随着产品差别化程度增加,不同生产者的产品之间就越来越难以替代,一个生产者就越来越有可能像一个垄断者那样行事。因此产品差别化可能会使竞争产业的绩效下降。


      (4)进入条件。经济学家关于进入条件的分析,集中在影响一个公司进入市场决策的不同因素上。一个公司究竟多大才能有效率地生产?一个公司究竟投资多少才能开始运营?如果一个公司进入一个市场失败了,它的投资有多少可以通过出售资产得以收回,有多少将会沉淀在市场中?如果要成功地运营,需要什么样的销售努力?已经进入的公司对新进入的竞争者将会如何反应?进入条件有利于解释市场运行中公司的数量和规模分布。由于进入条件决定已经进入的公司与能够进入的公司之间的潜在竞争,所以它不但会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市场绩效,也会通过其效应影响市场结构。



2.行为




     当竞争不完全时,公司行为就成为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一个公司可以以市场价格卖出它所有想出售的产品,但是仅仅是以市场竞争价格。在这种环境中,公司没有动力去刊登广告,没有动力对竞争者所做的事情做出应有的反应,或者没有动力对新的进入行为进行有效的阻止。在一个无成本进入和容易进入的竞争性市场中,企业具有合谋的动力,但是任何这种合谋的企图都注定要失败。在一个竞争性产业中,即使所有的小公司都能够协调成为一个卡特尔,新公司也照样能够进入市场。这与不完全竞争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1)合谋。




       产业经济学家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为合谋进行辩护。因为如果名义上独立的公司可以协调其行为,它们就可以限制团体的产出,并把其产品的价格提高到边际生产成本以上,增加每一个公司的利润。但是通过把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一个卡特尔就创造了这样一种环境:每一个成员都有增加产量的刺激,新公司也有进入市场的动力。如果卡特尔成员相互欺骗,每个成员都偷偷增加其产量,价格将会下跌,限产的企图就会失败。如果新公司进入市场,卡特尔将不得不削减自己的产量,或者总产量将增加,控制价格的企图就会失败。在这两种情况下,合谋是否能够得以保持,主要取决于市场结构中的一些关键变量,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分布,产品差别化以及进入条件等。




(2)策略性行为。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已有的生产者可能会阻止新公司的进入。它们可以通过压低价格来这样做,使进入变得没有吸引力。这种情况仅仅对低效率的公司有损害,社会却会得到低价格的收益,因此这种竞争的对抗是社会意义上的收益。另一方面,对已经建立的公司而言,在竞争方法上有多样化的选择。如可以采取提高实际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成本,包括垂直一体化,垂直约束,广告,研究开发,掠夺性定价等等。这些策略性行为不是社会意义上的收益,特别是当它们涉及到浪费性的投资时更是如此。




(3)广告和研究开发。




      广告和研究开发是具有多面性的现象。它们将形成产品差别化,可能会使现有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操纵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决策。但是广告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市场绩效。实际上一个新公司可以刊登广告,让潜在的顾客知道它在竞争舞台上已出现的信息。所以广告是新公司竞争的工具。类似的,社会经常从研究开发中获益。研究开发导致新产品出现(产品创新),或者以更有效率的方式生产现有产品(工艺创新)。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技术,本质上都是技术进步,都是构成合意的市场绩效的因素。




3.绩效




       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中(长期均衡),价格等于生产的边际成本时,需求的数量等于供给的数量,这时生产是有效率的:所有的公司都使用相同的技术,不能够有效率地使用有效技术的公司在短期内会发生利益损失,在长期内公司会消失。由于假设对有效的技术具有完全和完善的知识,因此技术进步问题不适合完全竞争模型。当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时,判断市场绩效就远非如此简单。




(1)获利能力。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公司对其投资仅仅能够获取正常回报。高于正常回报的经济利润是公司追求和保持市场势力的理由。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公司必然会获得一些经济利润。但是利润越是接近于正常回报,就越不可能把产出限制在竞争水平以下,价格就越接近于边际成本,市场绩效也就越好。




(2)效率。


         “所有垄断利润的获取者最愿意过的是平静的生活”,这是希克斯著名的、被广泛引用的名言。一个脱离竞争威胁的公司必然会对市场变化做出迟缓的反应。无容置疑的是,市场势力有时将会显示出资源配置的浪费:高成本伴随高价格,这是我们把效率作为判断市场绩效的重要因素。




(3)动态效率。



从严格意义上说,上面所讨论的效率是一种静态效率。静态效率是指以最小成本所进行的生产,而不论产出是否因提高价格而受到限制。动态效率涉及到技术进步的速度问题。经济学家对此有一个难以达成一致的看法,即市场势力与技术进步之间是一个两难选择问题。我们应该允许公司去垄断以鼓励其创新吗?如果必须这样做,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4.相互关系




      线性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依据松散的经济理论,只能够推测非常简单的因果关系。从我们对这一模型简要的讨论中可以发现,产业关系远非如此简单。经济理论界对这一模型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焦点集中在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中的相互关系,能不能用来反映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的市场关系。结构、行为、绩效中的关系是复杂的和交互作用的。在一定的需求和技术条件下,结构和行为相互决定。结构影响行为,但是行为如策略性行为也影响结构。结构和行为共同决定绩效。销售努力也是行为要素。绩效对技术和结构也会产生反馈的影响。动态效率创造了有效的技术。获利能力决定了进入市场的吸引力大小,对市场结构具有动态的效应。



余下内容见:
(讨论有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流派(二)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00868&extra=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9-18 10:30:29
支持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8 18:42:32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2 23:04:33
非常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6 17:28:47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5-8 18:02:45
李攀 发表于 2015-9-18 10:30
支持一下
支持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