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本帖内容承接帖子:
(讨论有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流派(一)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00861&extra=
5.方法论
从历史上看,“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方法特别注重从经验观察中获取结论和命题,强调经验性的产业研究。在二次大战早期,对单一产业的研究占据统治地位。后来的研究工作比较多地利用统计技术来验证不同结构和行为要素对绩效特别是对获利能力的决定作用,研究工作涉及到了某一时点上的许多产业和跨时期的许多产业,以及跨时期的单一产业问题。例如,该研究传统假设行为和绩效与市场结构有很强的联系,其典型的回归方程是:pi= f(CRi,BEi,...),式中,i代表产业,pi代表厂商或产业的获利能力,CRi是集中度,概括了该产业非竞争的程度;BEi表示进入壁垒,是衡量进入该产业困难程度的各个变量,如最小最佳规模、广告强度等。其他变量也可以被引入这一回归模型,采用各产业的大样本跨部门资料进行计算。
需要指出的是:
第一,注重从经验观察中获取结论和命题,对典型事实进行有用的处理,变量之间的联系只是一种相关性或描述性统计,而不是因果关系。在上面的例子中,产业获利能力与集中度、广告强度等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联合内生的,它们往往由市场的基本条件(外生变量)和厂商的行为等因素共同决定。
第二,缺乏因果分析而仅显示相关关系,只能说明一个产业的收益随该产业的集中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但是不能说明集中或市场势力的原因,不能告诉我们ZF干预是否能够以及用何种方式改进市场绩效。
第三,从计量技术的角度看,常常难以收集到精确计量基本变量和产业间可比性的资料,这也是困扰哈佛学派的难点之一。因此哈佛学派的研究范式与下面所说的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往往强调把理论作为产业分析的基础。
6.政策主张
哈佛学派的反托拉斯政策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强烈要求实施反垄断政策。对垄断性的市场结构,要求在考虑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给予结构性矫正;对自然垄断,则必须关注其垄断定价所带来的低效率;对高度集中产业中大厂商勾结所形成的市场势力,也要给予特别关注。
第二,要求ZF采取严厉的法令,管制企业间的联合和购并行为,不论何种形式的兼并,都要考虑由此产生的效率变化。
第三,要求ZF严格执行对限制性交易的反托拉斯法。哈佛学派认为高度集中的市场中容易达成垄断合谋并限制产出、固定价格、市场协议分割、默契的价格领导等行为,并会影响市场绩效,所以,必须由法令来限制这类行为。
三、芝加哥学派的研究范式
“结构———行为———绩效”学派强调市场势力的个体行动导致了糟糕的市场绩效。而其他经济学家则认为,垄断或者反竞争行为的主要来源,主要来自于ZF对市场的不适当的干预。亚当·斯密对此也十分关注。实际上,亚当.斯密写作的《国富论》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他对ZF支持垄断商业体系的怀疑。
一个ZF对其合意的市场绩效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不参与,要让市场力量自动起调节作用。这一直是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经济学家所坚持的政策主张。需要说明的是,本讲座中所说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了一种学术思想传统而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近年来芝加哥学派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的学术思想,其分布地区在芝加哥之外,主要集中在洛杉矶、剑桥、麻萨诸塞等地。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经济学方法总是基础理论性的,非常强调理论的特色。当“结构———行为———绩效”学派把完全竞争看成是观察产业行为的最合适的透镜时,芝加哥学派却认为,不完全竞争模型更具有解释力。这种研究方法所隐含的假设是:垄断势力并不存在。它反映了这样一种对待个体垄断势力的观点:如果没有来自ZF的特殊支持或干预,个体垄断势力就长久不了,在竞争的过程中它一定是短暂的。
芝加哥学派通常否认已有的公司对其他已建立的公司、或者对潜在的进入者能够成功地实施策略性行为。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框架明确地表明,技术和进入自由这两个因素决定市场结构,特别是进入自由可以保证最优的市场行为和绩效。这里除了没有假定具有完全的信息和完善的知识外,其他的假定和结果都与基本的竞争模型一致。芝加哥学派承认,尽管在短期内这种关系可能更为复杂,但是除非ZF有意或者无意地妨碍进入,这种偏离竞争模型的情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由于坚持这种“偏离竞争模型只是短暂的现象”的鲜明观点,芝加哥学派为什么一直致力于对结构———行为———绩效的研究框架进行批评,就是毫不令人惊奇的事情。
芝加哥学派还通过不同的分析透镜去解释商业行为:如果发现对所观察到的行为存在着与其基本经济理论相一致的解释,那么这种解释就被认为是正确的。经验工作由其结果是否与基本经济理论相一致来判断。在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中,乔治·施蒂格勒是唯一的例外者,他一直坚持对创造和保持市场势力的各种市场结构和公司行为进行经验研究。但是他毫无例外地坚持市场势力是短暂的观点。芝加哥学派的经验研究一直主要致力于批评“结构———行为———绩效”的研究传统。
四、新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一直是在持不同的研究方法的研究者集团之间的对话和争论中进行的。“结构———行为———绩效”学派坚信,基本的价格理论不足以解释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事情,对现实的观察应该运用更为复杂的模型,使其足以解释现实世界。芝加哥学派则坚持认为,从基本的价格理论中所得到的断言和推论,如果与现实世界之间出现矛盾,只能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发生了错误。例如,在运用经验方法估计市场势力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时,所得到的数值总是显得比较小,而雷德就此预测了芝加哥学派的反应:如果估计出的数值比较大,“计量过程就会在价值判断和方法论两方面受到攻击,他们的研究总是假设计量方法和过程是错误的”。
到70年代中期,芝加哥学派的政策主张逐步在美国的政策周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政治原因,芝加哥学派在经济政策的争论上取得了胜利。但是据著名产业经济学家泰勒尔的研究,从“需求”方面看,这时产业经济学家不仅对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也对“结构———行为—绩效”学派的跨部门经验分析的局限性日益感到不满。尽管芝加哥学派强调理论的严密性,但是现代学者十分讨厌芝加哥学派把现实世界的事实作为反映长期竞争均衡价值的假设。同时,“结构———行为———绩效”学派的文字分析看起来似乎能够解释一切东西,但是却不能使人满意地、精确地解释清楚任何东西。从“供给”方面看,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与下面两个因素有关。
第一,20世纪70年代之前,大部分经济学家都不重视产业组织,产业组织学也没有发展出像一般均衡理论那样精致的分析方法,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产业经济学已经成为所有经济学领域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许多一流的经济学家对产业组织问题感兴趣了。
第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创新活动不断地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和概念,如信息经济学和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博弈论模型,成为分析策略冲突的标准工具,给这一领域带来了一种统一的方法论。不仅代替了主流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学派的分析范式,而且宣告了芝加哥学派的老化和过时,使产业经济学的经验研究领域发生了重大革命。但是应该强调的是,新产业经济学虽然对贝恩创立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如认为不应只考虑特定产业,而应以跨部门的产业组织理论为中心分析产业;再如产业组织在技术变革中会发生动态变化,因此必须以组织创新为中心分析产业等等。但是这些主张尚未能推翻贝恩理论体系而形成新的体系。当代产业经济学仍然十分关注寡头垄断市场中的市场结构、公司行为和市场绩效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所研究的仍然是“结构———行为———绩效”学派所强调的问题,主要考虑在不完全信息和需求条件下行为的发生机制和均衡机制。这实际上是对“结构———行为———绩效”方法的变形运用。这些研究的特点是都集中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由此也表现出产业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当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正在不断地扬弃芝加哥学派。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