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公共经济学
1875 2
2015-09-20

谈信息社会下ZF采购模式的转变


2015.9.20


初步百度了一下,居然这个题目没人做。读者有兴趣的,请将我的“砖头”升华为“成玉”。


我在学院班子里负责分管实验室的工作接触中,10余年前就曾经担心招标采购回来的软件不合用。后来,又发现即使采购到了我们认为业界内较好的软件却可能仍然不是最好用的:因为信息不对称。下面我较系统的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目前ZF采购模式的不足:


第一,协议招标与定向采购很难执行。这是因为这2种方式的主动权在采购标的基层使用单位与或基层部门或基层人员,于是,上面常常会以防止“腐败”的名义否决这种做法。于是,基层使用者只能提出性能要求与模块参数等,而那些后验产品(其质量很难事先量化检验)的质量大多是只有事后才能体会与评价的。


第二,使用者参与招标形式大于内容。真正有说话权的是负责采购招标的专职部门与主管上级领导。这导致招标中“内行”的影响力很难现场化。


第三,3家以上的公开竞标活动成本高,且不能杜绝“围标”等操作。这种高成本包括实现招标内容的保密的高成本、招投标活动的高固定成本等,这导致大项目仍然会“跑关系”,小项目不被真正有质量的“大品牌”重视。且对策大于政策的“创新”加大了反腐防腐的成本。实际上,现在的网购很具有竞标的特征了---何必你多次一举呢?


第四,对成本的关注大于对质量的关注。最好的性价比本来是现有模式的初衷,但是,因为集中采购以及集中竞标采购,使得不能衡量的质量受轻视。当复杂性后验产品、用户参与日益重要的网络产品增多,这种偏重价格竞争的采购机制就不适应了。


总之,上述问题本来就是ZF采购的“禀赋性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物质世界里还不会引起太大的问题:顶多就是加大了或并没有像预计的那样减少“操作成本”;那么,在信息社会下这些问题就会严重起来。


二、现有ZF采购模式不适应信息社会的表现:


第一,信息产品不适合一次性招标采购。信息产品如同文章,读了才会知道好坏;但是,你读完了,可能就不买了;所以,露一手留一手是其常规的营销手法。但是,如今的按参数竞标采购根本就是“画样子、看目录”,连“摘要”都不能进入“标书”的。难怪很多东西买回来就束之高阁。


第二,软件产品越来越具有开源、参与与互联网化的特质。目前的这种一次性买现成产品的采购模式,即使允许“升级”几年,或留下“质押金”,但仍然没有给软件产品的使用者“事先体验、事中改进、事后分享”留下激励动力和发展空间。


第三,过于强调分散投标从而公开竞标的做法实际上不利于行业的适度规模化,从而不利于促进民族产业通过规模化获得国际竞争力。为什么那些差、滥、小、假的各种所谓“高新产品”(具有信息技术含量的东西)不能在竞争中优化掉呢?因为它们可以盯着吸取1-2个财政奶头而生存。


总之,信息社会的物质都越来越信息化了,且不论信息服务业了。这种人人参与、物物相联的世界,那种以物质产品为背景下设计的ZF采购制度已经违背了“时时处处、人人物物相联、合作、协同、共享、共做、多赢、互利”的信息社会了。


三、改善现有ZF采购模式的建议:


第一,对企业的建议:提供平台服务,改变盈利模式。


由按产品价格营收改为按信息量、服务量以及平台出租等模式营收,大力鼓励用户的参与、协同创新,鼓励干中学、干中用、干中创,从而实现企业与用户的收益分享、成本共担的新盈利模式。


第二,对ZF的建议:


1由采购“产品”改为采购“服务”,由一次性“成品采购”改为购买信息量、服务量以及租赁平台等“功能采购”;


2重视电子商务等网购模式,电商不仅省去那些传统中介带来的成本,而且有用户反馈等信息监督;


3公共产品的采购资金转变为采购产品的受益者的收入,由采购的公共产品的受益者自己通过按量付费,例如,实验软件的采购预算变成实验老师和学生的使用经费,老师和学生按其使用量付费,财政监督部门监督师生使用平台化的实验软件的数量和效果,那些专职的招投标工作人员可以去转行干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9-20 12:40:36
不错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20 22:14:39
不错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