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29 2
2008-12-01

2008-11-30 | 12月荐书及荐书原文---《财经》

分享

财经荐书2008年12月

汪丁丁

新经典阅读:

1.       罗伯特.萨格登《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方钦译,韦森审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这部作品的主题,它的英文本和它的中译本,都称得上是“经典”。1982年,根据作者的自述,在访问“公共选择”研究中心的时候,萨格登接受了布坎南的建议,开始阅读休谟的《人性论》。然后,“行为规范”是怎样形成的,这一挥之不去的主题伴随了他二十年。我们注意到他最近的一篇工作论文,主题仍是“规范的形成”。沿着休谟、斯密、和晚近的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思路,萨格登从博弈论角度探讨社会规范的形成与演化问题。他的叙述的核心部分是“产权”问题——在“鹰-鸽”博弈视角下分析产权的形成与维持。但是,他的理论关注似乎始终是演化博弈的“均衡”概念——它存在吗?它应怎样被界定、被理解和被运用于现实社会?无疑,这些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学家理论兴趣的焦点。

2.       丹尼尔.卡尼曼、保罗.斯洛维奇、阿莫斯.特沃斯基《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差》,方文、吴新利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如上述,国内经济院系和管理院系正流行“行为经济学”,这部经典恰逢其时——虽然,由于国内经济学家对这门学科的长期忽视,我们注意到,这部作品的中译者们来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2年宣布这项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这部作品的第三作者已经去世,奖项由第一作者卡尼曼与实验经济学家史密斯分享。行为经济学家研究得最多的主题是“有限理性”现象。最常见的有限理性现象是风险或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或许还需要数十万年或数百万年,我推测,我们人类的头脑才可能演化至更理性的状态。那时,我们或许对概率事件具有直觉,如同我们的几何直觉那样。这部作品的第34章“论统计直觉的研究”,我认为最重要。因为,它其实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这部作品其余各章的主题。我们对概率事件缺乏直觉,所以我们在不确定情形内的决策很容易受到,例如,“框架效应”的影响。假如你恰好在经济系或管理学院任教或学习,那么,当你读这部作品时,你或许还应读这家出版社的另一经典作品的中译本《行为博弈论》。

3.       穆瑞.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吕炳斌、周欣、韩永强、朱健飞译,梁捷审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作者是米塞斯在1950年代指导的学生,也是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著名的掌门人之一,1995年辞世,生前曾以“市场无政府主义”名世。1960年代至1980年代,他创立了“古典自由主义杂志”和“古典自由主义党”,从而使“libertarianism”这一语词有了社会哲学之外的现实政治意义。这本书英文第1版是1998年发表的。他的“自序”是这样开篇的:“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围绕着人类自由的主题而展开的。我确信,尽管每一个学科有它自成体系的内容和完整性,然而从最终的分析来看,所有的科学和关于人类行为的学科都是互相关联的,从而可以融入一个关于个人自由的‘科学’或学科。”今天,当教育的普遍失败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官僚化让我们由衷地体会到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阅读的迫切性时,这段文字显得格外亲切。

 

知识与情趣:

4.       朱瑟琳.乔塞尔森《人际关系的解析》,鲁小华、孙大强译,柏晓利审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当人均收入水平及增长速度达到某一阈值之后,幸福感不再随收入上升而增加,甚至有下降趋势。这一事实事使西方学术界再次确认“人际关系”对幸福感有重要意义,如海勒在二十年前已经反复告诫的那样,幸福不仅依赖于发展机会和社会正义,而且依赖于情感生活。临床心理学家乔塞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最近来华讲学,为我们带来了她1996年出版的这部通俗读物。这位优秀的女性心理学家2007年发表的两部著作分别以“他者的意义”和“人们是怎样相互创造的”为标题,探讨在人际关系网络里的叙事与自我意识。她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呈现她关于人际关系的病理学分析,围绕八个维度展开——“依恋”、“激情”、“认同与理想化”、“共鸣与相互性”、“嵌入”、“关照”、“抱持”,以及这些维度在病态的两极的临床特征,例如人与人之间距离太远导致的“冷漠”和距离太近导致的“窒息”。

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第三册,凤凰出版集团2008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作者郑幅中先生,因“国医绝学系列”《求医不如求己》的前两册为读者讲解的简单却灵验的祛病及养生方法而在海内外华人社会享有盛誉。我们由衷欣赏并向《财经》读者推荐郑幅中先生这本书的第三册,因为在这里,郑先生为我们讲解的不再是各种方法,而是将这些方法贯通起来的养生原理——不仅贯通中医而且融会西医(免疫学原理)。过去五年,由于药品、医院、及大众医疗服务体制的普遍失败,传统医学和东方养生之道迅速复兴。中国人似乎首先在身体方面意识到必须走中国人自己的路,因为,或许,身体是最难以西方化的。稍后,我们相信,中国人将会更强烈地意识到,他们在情感和精神方面也必须走他们自己的路。关于医学的未来,西医之祖盖伦早已指出,未来的医学将逐渐成为私人知识——因为正是每一个人自己而不是他的医生,才最了解他自己的身心状况。也是在这一意义上,“中里巴人”的这部通俗而深刻的作品,将生命的养护原理带给我们每一个人,让医学知识贴近我们并成为我们的私人知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1 21:20:00
丁丁 大牛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1 21:46:00
学习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