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我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学一点,学到什么程度看个人,毕竟需要占用一定的资源
1. 经济学中的重点研究问题(如果没有列全,请参考教科书):
微观: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重点思考价格理论和边际效益理论。如果你要研究行为经济和市场定价,那这些理论就大有帮助。
宏观:以国民收入理论为基础,展开讨论利率、汇率对国内、国际经济的影响,总供给、总需求理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等。
个人认为哪个都不算屠龙刀或倚天剑,每个知识点都足够展开系统讨论,就看你关注点在何处。要说系统学习路径,建议参考网上有个导游图: http://www.docin.com/p-15953042.html
2. 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
就经济学初期形成而言,它是靠及其复杂的数学理论模型所堆积(有空翻翻《国富论》),但我认为经济一定是服务于大社会环境的,对历史、政治和人性的基础认识会为理解经济中的各种活动行为奠定基础。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华尔街投行,曾经有一些学习数学、物理的博士靠自己创新的金融模型可以赚取高额回报,最著名的量化投资之父“詹姆斯.西蒙斯”就是著名的数学学者,很多人知道巴菲特和索罗斯,其实这位能人在美国金融界与前两位是其名的,有个笑话说这老爷子在有一次生日聚会上,自认为收到最满意的一份生日礼物是一道超难超难的几何数学题的答案,这就是量化投资之父的人生品位。 这里有个基本前提,西方的资本市场是足够有效,政府金融监管的方式和中国也大不相同,经济、金融模型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极致作用,在一定范围和时点内为投资者带来高额回报,但是,在中国的经济、金融环境下,我还没听说有靠数学模型获得巨额投资回报的,谁要是知道有这样的组织或个人也让我长长见识。简单的解释就是,中国还不算完全的市场经济,资本市场更不是有效的,政府的宏观干预大于市场机制本身的运作,所以有很多东西是“算”不准的。当然,如果您想以后靠经济学吃饭,那一定要非常深入的去钻研那些高难的数学模型,例如在宏观中最基本的Ramsey模型的四种基本形式,面对任何复杂的问题研究,都是人的兴趣使然,当你看着那些常人看了都会晕的符号还有足够动力钻进去弄清个所以然时,你就与众不同了。由于常年工作需要,我也是个数学爱好者,如果你也有这方面兴趣,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3. 找一两个点深入进去:
不是所有人(甚至是专家)都对经济学的每个话题都能理解透彻,更何况我们业余爱好者,所以偏重一两个分支深入下去,对知识的深层拓延是非常有益的。比如我看到今天知乎的李淼大侠受知乎掌门邀请,谈了谈对温总“保持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的深入看法。我觉着谈清这个问题一定要对以下问题有清晰认识,汇率的本质,人民币升值的规律和目前国内外政治形势影响(今年中国换届、美国对华政策、欧债危机现状)以及必要的经济学数据。另一个思考角度,如果你作为国家政策制定或决策者,一个决定的做出不仅有经济学理论基础,还得结合政治历史、文化等综合因素。深入探讨下去,获得的快乐一定会超越一个经济学爱好者的兴趣,有时推翻别人和自己的最初理解加以升华,往往是最好的提高认识的途径。
================================初始建议:===============================
1. 明白我们懂经济的目的,这本身隐含一个经济问题:机会成本,如果你学完它没什么用,你完全可以拿这个时间学习更多更重要的事情,比如简单赚钱模式或你从事专业技能。如果你要在券商做宏观分析师,那这就是看家本领,而如果只是想增长知识,那理解经济学背后的原理和动机更有趣。
2. 经济问题到底在研究什么问题,我曾在知乎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举了一个故事,你可参考:故事是某哈佛经济学教授所讲,我是从北大教授嘴里听来的。进入哈佛商学院的一班同学在上第一堂经济学课时,老教授抱了一个大钱罐,装满了COIN,就是硬币,看上去似醒非醒的对同学们说了一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游戏,说着拿手指了那一罐钱,大家都来自世界各地,可能很多同学的英语还不是很流畅,我手里有一罐钱,放在讲桌上,我讲完话以后会离开教室10分钟,大家的任务就是用你们各自的办法尽可能多得拿到这个罐子里的硬币,说完拂袖而去。10分钟后回到教室,发现有些同学已衣冠不整、甚至面带伤色,再看看大家手里拿着的硬币,有多有少,显然是膀大腰圆的那些同学硬币数目也多,弱小的同学甚至连一个都抢到。教授淡淡的笑了一下,又说道:好,我讲完下面的话后再离开10分钟,要求很简单,大家再次用各自的方式至少保证每人手里有一个硬币。又过了十分钟,教授进到教室,发现有些同学面带悦色,原本没有硬币的同学都至少拥有了一个硬币。教授就问那些原本没有硬币如何获取,大致的解释如下:那些弱小的同学没有那么大的力气去抢,只有靠一些其他的利益来从强大的同学那里换取一个硬币。教授第二次进入教室的时候刻意得换了一套非常正装的衣服,精神状态也显得比初次打起好几分,很正式的对同学们说:大家好,我们现在正式开始讲课,先来解释一下刚才这个游戏和经济学的关系,这个罐子里的钱就代表这个社会的初始禀赋,大家第一次争抢象征社会财富初次分配,人们通过战争和掠夺获取了各自初始的积累。第二次争抢在第一次所拥有的财富基础之上,人们通过妥协和初始财富以外的利益对初始财富进行了再分配。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方面面的资源的重新分配。。。
稍微剖析一下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关键转折来自两次争抢,这是人类社会最本能的争夺。如果生活化的理解,这两次抢夺就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财富不公而引起的争斗,他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战争,也可能是大范围的经济崩溃以使人们丧失信心。而这些争斗的周期性可类比为经济周期的周期性,而课堂中的教授正是扮演了那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经济周期的滚动。
3. 在明白了动机之后,需要系统的看点书,上面的同志已经推荐了很多,我就说一本通俗易懂的,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特别是细读开篇所讲的经济学10大原理,相信随着你经济学知识的积累,这些将会是脑海中永久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