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4、不可能定理
不可能定理和效用理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包括阿罗不可能定理、森不可能定理等。
(1)阿罗不可能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三定理)
①社会选择理论的出现“阿罗在1950年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之所以要写这篇博士论文,是因为我们放弃了经济学的功利主义传统、效用可比的传统。这条路走得很困难人,它最终导致了社会选择理论”(P321)
②阿罗不可能定理论提出:阿罗1950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的文章《A Difficulty in the Concept of Social Welfare》提出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如果你要求社会理性的话,这就无法避免出现一个独裁者;如果你不要任何独裁,那么你作出来的社会抉择往往是非理性的,也就是很混乱的。”(P321-322)更为精确的表述是:如果我们放弃个体间效用的可比性,放弃基数效用的传统(边沁传统),在满足有偏好必有社会福利函数、正向反应、无关方案独立性、非强加性四个条件的情况下,社会偏好的排序不是强加的,就一定是独裁的(P324)。
这篇论文还澄清了从斯密到边沁具体做了什么。阿罗认为如果放弃基数效用论,采取序数效用论,也就是主观价值立场,那么我们就必须允许偏好是可变的。
阿罗悖论产生的逻辑:由于方法论个人主义,经济学家不同意任何两个人之间的效用是可比的。他们是价值的主观论者。我们只能在效用不可比的前提下去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冲突和社会选择问题。(P421)
③布坎南对“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评论(P420):这件事情本来就是逻辑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一点不惊讶阿罗发现了不可能性,也即个体理性不能解决公共选择的问题(P420)。
④效率与公平的冲突导致的“不可能性定理”:起源于斯密开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只有取消方法论个人主义,才能取消这些悖论。为了理解“公平”和“效率”之间冲突的本质,汪丁丁认为需要研究“偏好”问题(P421)。
⑤所有不可能性定理的焦点是“偏好”的差异性:阿罗和森的“不可能性定理”,以及所有在产权界定、资源初始配置和再分配的理性化过程出现的“不可能性定理”或者悖论,都指向一个数学假设,就是所谓的“偏好”的差异性(P421)。
⑥齐齐尔尼斯基和黑尔解决阿罗悖论的尝试(《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a resolution of the social choice paradox》):基本要点可以概括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可能性定理”?因为这个社会允许了太多不同的“偏好”。其目标是将“市场选择”和“社会选择”统一,与“社会选择”出现不可能性定理类似,“市场选择”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市场选择”只所以感觉悖论少,是因为主流经济学假定了“可传递性”的“偏好”,将“偏好”统一了,没有了奇怪的“偏好”。(P422)社会选择理论只所以出现不可能性定理,是阿罗首开先河允许社会选择的定义域(Universal domain)是全部逻辑可能的偏好。后来者也不知道如何限制偏好,从而偏好的多样性导致了多样的“不可能性定理”。
总之,偏好是核心问题,不管是个人理性选择,还是社会理性选择,都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偏好”(P423)
5、分配正义
(1)罗默《Eclectic distributional ethics》:
①四种判断社会公平的价值原则:第一种,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第二种,罗尔斯的最大最小原则;第三种和第四种,“适度主义”的边际递减原则(P336)
②罗默综合四种原则,认为在不同的场合,社会应该采取不同的原则(P336)这里的不同情况指的是社会情景,也即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任何一点上一切逻辑可能的分配方案所决定的效用可能性边界。(P338)
(2)詹姆斯·科瑙(James Konow)分配正义的四个方面《Fair and square the four sid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在程序正义和分配正义的视角下,提出三项更广义的正义原则:第一,可计算性(accountability),即多劳多得原则,但是需要建立可观测的量;第二,效率原则(efficiency),即帕累托原则;第三,自由主义(liberalism),即如果一个社会对人们最基本的需求都不能满足,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是正义的。这个过程需要全体一致的同意程序,来满足成员的基本需求(P340)。
(3)peter G.Fishburn和Rakesh K.Sarin的《Fairness and Social Risk I Unaggregated Analyses》
①切蛋糕问题(n人无嫉妒切糕问题,P342):两个人容易解决,n人时是“无嫉妒的收入分配”原则(第一个人切,后面n-1个人讨论谁先拿,把第一个人排除在外。然后,从n-1个人中找出第二个切的人,再由剩下的n-2个人讨论谁先拿。(参考书:如何切蛋糕http://book.**.com/subject/4025012/)
②平等(equity)和公正(fairness)的区别:equity侧重从外部衡量,要根据一定社会特定文化、传统与伦理,历史情境依赖,没有普适原则。fairness侧重从内部衡量,是免于嫉妒的状态,比如人们都想和富人换位。(P341-343)
(4)Luis C.Corchon《A proposal to unify some concepts in the theory of fairness》
在比较公平和不公平的时候,作者创新的地方在于:你跟什么比较?你是和你以前当农民的日子比较,还是跟你现在的预期比较?一般所谓的不公正,指的是你现在的状况和你向往的状况之间的差距。(P345)
(5)John C.Harsanyi《Cardinal Welfare, Individualistic Ethics, and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s of Utility》
这篇文章发表在报考阿罗的博士生之前,因这篇文章引起了阿罗关注。主要思路:假定每一个人天生都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人人生而平等,就是我们说的“性相近”。那么,是什么造成了我们后天的偏好和行为的差别呢?(P347)
6、似曾相识感(familiarity)
记得上大学时,会突然有一种感觉,感觉以前来过这个地方,经历过当时的场景。但是,想一想没有来过呀。汪丁丁提到这种能力和创造力关系很大(P398)。记得以前和人聊过,这种感觉好象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失。很恐怖的事情,人的创造力在逐渐消失。老外有一本书《Life Before Life: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s memories of previous lives》(http://book.**.com/subject/6740600/)专门研究这种似曾相识的前生感。
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