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危机凸现,论中国是否需要调整政策
  
 当前,资源紧张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每年的资源消耗量大幅增加。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的GDP增长了不到150%,消费的石油增长了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由于中国人口占世界的
 1/5,这样的增长已经使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成了世界的第一资源消耗大国;
  
 另外一方面,伴随着恶性开发,中国本土的资源储备迅速下降,乐观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到80%。 
  
 在此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中国目前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对外贸易政策是否依然符合当今的形势。
  
 从经济增长和贸易条件变化的经济学原理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产品的质量提高和价格下降,实际上意味着发达国家国民福利的增加和贸易条件的改善。当然,与此同时中国也会拉近与发达国家产业的距离。我们常可以看到有这样的论述:如果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再过多少多少年,中国也将赶超哪些那些发达国家等等。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上述的论述都是建立在资源充足,足够支撑发展的前提下的!如果考虑到现实的资源形势,上述论述只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空想。
  
 我们犹然记得新年伊始,国际几大铁矿石供应商联手发难,国际铁矿石交易价暴涨71.5%。作为铁矿石进口大国,中国毫无抗争能力,全盘接受。经此一事,资源危机问题凸现。事实上,不仅是铁矿石,全球的煤,油,铜,锌等等矿产资源得价格在近几年一直呈迅猛上涨趋势。究其原因,这与近些年中国的制造能力高速发展,原材料进口迅速增加有很大的关系。而中国进口数量的增大,除了自身生产能力增长的因素以外,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中国本土的矿产资源日趋减少,甚至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程度。经过几十年的开采,我国已发现和可以被利用的矿产储量急剧减少,铁、铜主要矿产的消费量与储量增速比呈负增长,铁为-0.74%、铜为-0.5%。后备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已经危及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一大批传统的以矿山为生的城市因为资源的枯竭而陷入困境。与残酷的现实相比,国土资源部对于资源紧张是因为勘探开发能力不足的辩解是苍白无力的。
  
 与此呈对应,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却成快速上涨趋势,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同年GDP为16493亿美元),增长率为35.7%。其中出口额为5934亿美元,进口额为5614亿美元。察看中国海关公布的统计资料,中国出口的主要是机电,纺织等低附加值的产品,而中国进口的主要是原材料,半成品,加工机械以及其他一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中国本来就是世界工厂嘛,进口一些原材料加工机械,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加工再卖出去,赚到的差价再买些国内尚不能生产的高科技产品,这不是非常符合逻辑的事?但是仔细一想,不对!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一直就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资源战略储备制度,一贯的做法是本国的资源实在供应不上了才去进口所需的原材料。从这个角度看,原材料进口数量越多,越说明中国本身的矿产资源濒临枯竭。不夸张地说,资源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已经到了威胁国家安全的程度。试想一想,一个油,铁,粮食(2004年粮食净进口495.8万吨)等等资源都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如何屹立在强国行列?除非像美国一样,用战争的手段来消化它对经济的影响。但很显然,中国的军力还远未达到那种水平。到头来只能造成这样样的后果---继中东的石油富国之后,世界上又出现了一系列铁矿石富国,铜矿石富国等等等等,像铁矿石,继今年暴涨71.5%后,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大幅上涨。而中国很可能变成一个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产能力过剩,生产大量产品而本国人民却无力消费,这样一个可怜的角色。
  
 笔者上述论断有危言耸听的成分,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资源危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有必要调整一下
 现行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对外贸易政策。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逐步的,有争对性的调整:
  
 一,调整现行的出口返税政策 
  
 出口返税一直是我国扶持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行的出口返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尤其不适应一些已经极具价格优势的行业,如纺织业等。下面以纺织业为列来说明:
 一件衣服,成本为100元,企业的目标是5%的利润,因此企业决定以105元卖掉。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企业是以93元卖给国际买家,再从国家拿到12元的反税款(按13%返税率)。两者相加刚好105元。由于企业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企业早已将返税款记入利润当中了。这样一来,国家原本用来支持企业发展的返税政策,实际上全部被国际买家赚走了。国家损失了税款,而企业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那么,如果取消返税后情况会怎么样呢?取消了返税,企业只能将衣服以105元的价格卖给国际买家,尽管价格稍违贵了点,但卖价还是会毫不犹豫的购买下来。为什么?因为105元的价格相比之下还是足够有竞争力的,在其他国家还是无法购买到比这更便宜的衣服了。更何况相对于衣服在美国市场1000元的零售价,这12元的涨价幅度很容易就被消化了。如此,企业还是赚了5元钱的利润,但国家则多收了12元的税款。
 众所周知,中国的普通纺织品生产能力在全球是无可匹敌的。但是中国的纺织产品出口到美国,其市场售价往往是中国出厂价的3--10倍以上,中国的生产厂家只获取了极少的利润(一般为出厂价的3-15%,与其在美国的市场价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更多的利润被美国本土的物流,零售,广告等环节所赚取。由于价格太低,所以引来了一系列反倾销,特保事件。在此情形下,国家再给与这些企业高的返税政策,不仅不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只会把返税的钱白白让给进口国。
  
 之所以不厌其烦的举这个列子就是想说明,由于劳动力廉价和社会分工极具细化,中国部分行业的价格优势已经到了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地步。这种情况下,价格已经不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最好途径。对此类行业继续实行返税政策,只会白白将钱浪费在企业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上,结果让进口商得利,更引来一大堆贸易官司。因此,对这部分行业,应该取消返税政策,甚至可以根据国际行情加收一部分关税。所得的钱,可以用来支持和奖励企业的发明创造,补助企业应付国际反倾销官司等等。如此使用,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远远大于直接的关税返还。同时也可保证生产此类产品所消耗的资源不会被贱卖。另外,对于一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应该刻以重税,如焦炭行业。
  
  
 二,实行矿产资源开发“配额”制
  
 对已探明的储量的矿产资源,应根据总储量和需求量实行配额制度,进行有计划开采。同时加大原材料的进口量。将进口的原材料作为生产原料的主要来源,而国内储存的矿产资源可以作为宏观调控原材料价格的必要资源---自己手里有足够的余额可供调配就可以有效遏制矿产资源拥有国的讹诈。
  
  
 三,成立专门机构探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以此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外商投资贡献的。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亿美元,增长40.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1%。
  
 根据JoanH.Dunning提出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折衷范例理论 EclecticParadigmofFDI ,中国目前处在吸引外商投资的第三和第四阶段,即
 第三阶段:人力资本和当地创新能力变得十分重要(国内市场呈上升趋势,人均产值位于3500 8000美元之间)。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已经逐渐向出口产品的高附加值环节转移。由于东道国资源和技术能力的升级,经济活动的区域专业化分工日益显著,国内企业也开始通过输出FDI,并开始开拓国外市场,寻求新的外部资源,以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出口产品的结构也逐渐转向中高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与服务。
 第四阶段: 工业化接近成熟(相对丰富和成熟的市场,人均产值大于8000美元 。这一阶段研究与开发活动迅速增加,跨国公司在研发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东道国将提供优惠政策和其他激励性措施促进技术创新和开拓新的市场。 
  
 根据JoanH.Dunning的理论,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性质的外商投资。纵观世界,与中国处在同一阶段的国家并不多。所以我们不应该为了吸取外商投资而一味的给外商以极其优惠的政策,毕竟吸引外资的目的不是为了仅仅增加外资的数量,而是要发展中国的生产力。笔者以为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于中国处于差不多阶段的国家(如印度)的产业政策进行比较研究,结合我国的优势,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对于我们优势明显的领域,应该相应减少优惠政策,以增加国家收入,而对于我国处于劣势的领域,则加大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总而言之,应该使外商觉得我国是一块投资的好地方,但不能让我国成为外资的淘宝地,否则会白白浪费我国人均占有量并不丰裕的宝贵资源。别忘了,投资是可以流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