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经济学院里面,读营销专业。为了提高我们这届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学校联系了外面的企业,得到了一个让我们做一个营销战略的机会。该企业状况非常糟糕,只是近年来形式比较良好,管理系统等等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
我们一开始做的时候,老师说,做营销策划这件事情,是没有定式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你们自己的模式。结果搞来搞去,加上老师的强制“引导”,变成了我们为公司通过SWOT模型确定战略的练习了。当然这里面不包括我们组,因为我们一开始就觉得SWOT这种不符合生活哲学的模板性模型是有局限性的。结果我们做出来的东西遭到了老师的炮轰。
我想请教各位营销高级人才大哥大姐们,SWOT究竟有什么好的?我们究竟错在哪了?
我们不采用SWOT的思路是因为我们认为:一、SWOT分析必须建立在静态参照系下,必须出现静态可比对的对象,对比出来的优势和劣势或者分析出来机会和威胁,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可操作的战略模板;二、按照传统的分析,其市场需求是单一的整体,通过SWOT的分析,并没有可以操作的方法,例如,某类药品2007年是10亿的需求量,根据今年来对于XXXX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预测出2008讲增幅30%,在SWOT分析中,这个只是机会,却并没有提示出机会产生的原因,如何把握机会等;三、上面的一个问题你可能会想到用优势去争取到市场增幅,那么这个优势是客观的优势,还是主观对自己认为上的优势?如何让消费者也认为这是优势?这个优势在营销的过程中是否是优势?例如,一瓶药我们卖10元,同类的产品,别人卖2元,我们比别人贵8元,那么这是优势还是劣势呢?在营销过程中,尤其是在做渠道的时候,这个就变成优势了,毕竟卖一瓶我们的药,赚别人一瓶药钱,但是到消费者眼中就并非是优势了,对吧?最重要的问题是,长期的优势性的产品属性,正是我们所不可能放弃的,一旦对方出现相应的策略,我们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例如,可口可乐的经典玻璃瓶曾经遭到百事的攻击,联通的低价策略遭到移动的攻击。。SWOT问题多多,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SWOT本来是一个工具性的模板,可是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具备辨证逻辑的机械化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漏洞百出,不晓得为什么大家还用SWOT??
我们的方法就比较简单,通过对于当下花钱者进行分析,把这些人分为主力花钱者,和主力赚钱者,还有主力存钱者。研究主力花钱者,这些人的喜好,制作出符合他们口味的东西。我不相信一个东西对别人有需求对于他们没需求?为什么非要用漏洞百出的SWOT分析?去赚那个主力赚钱者的钱呢?我真的不懂了,请大家告诉我。
小弟,我谢谢各位的帮助,为什么老师非要用SWOT进行分析?我真的好疑惑,大家快点来帮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