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睁眼就被朋友圈刷屏,学术圈的朋友们都对刚刚公布的《美中元首气候变迁联合声明》报以热烈欢迎。于是睁开朦胧的双眼便开始研读白宫网站的英文原版,发现有诸多要点值得玩味,故萌发了从个人角度进一步解读的想法。恰好最近发了一篇关于可再生能源的学术论文就是以中美联合声明为背景的,所以就结合2014年末的联合声明,对两份文件进行解读和展望。
首先应该注意到,两份声明的题目是不同的。第一份是《美中气候变迁联合声明》,英文是U.S.-China Joint Announcement on Climate Change,颁布于2014年11月12日的北京;第二份是《美中元首气候变迁联合声明》,英文是U.S.-China Joint Presidential Statement on Climate Change,公布于2015年9月25日。题目的差异在于前者是Announcement,后者是Statement,更为正式。且后者还加了Presidential,强调是两国元首做出的声明。而媒体比较不谨慎,往往都翻译成“声明”,且没有加上“元首”二字,我发现的只有新华社加了这两个字。政治语言规矩多意义深,往往一字之差意思就变了,媒体应该谨慎翻译的。
通读两份声明,发现了一些共同点:
第一,都阐明认识到气候变迁对全球的危害。这并非一句空话,而是后面所有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至今为止仍有一些学者,包括民间,认为气候变化是子虚乌有。印象很深的是在以前学校图书馆发现一本气候变化阴谋论的书,从质疑碳排放的起源到联合国UNFCCC高级官员奢侈的生活方式揭露的一无是处。郎咸平也在《财经郎眼》里展示一张过去几万年地球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证明现今的气候上升是正常的发展趋势。我一位北欧的博士朋友,和在台湾的一位忘年交,也认为“气候变化”是政治家炮制出来获取资源实现利益的幌子。网络上有一种论调说,是发达国家压制后起国家如中印等的政治大棒,利用这种道义上的制高点提出高要求,进而阻碍其发展速度。这种论调不地道,因为这也会伤及自身,加拿大就因为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阻挠而退出《京都议定书》,美国也一直迟迟不给出承诺。曾在一个世界顶尖高校环境学者的群里讨论过这一问题,观点分歧很大。有人说人类碳排放只占到整个自然界排放的百分之三点几,说它对地球产生威胁是遑论;而马上有人反驳说,自然界产生和吸收的二氧化碳原本是保持平衡的,人类多生产出来的那些碳就会余下来,进而对环境和生态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政治家来说,之所以大肆宣传气候变迁而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直接威胁健康安全的艾滋病、核辐射、食品安全、战争或者资源枯竭,那必然有它政治上的效用。事实上,在笔者看来,这些讨论会一直持续下去,没有定论。是不是真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围绕着“气候变化”已经产生了一条广泛的利益链,学者靠它发论文、官员靠它出政绩、连商家也要打着碳减排的标签搞营销。所以反对气候变化就是在反对他们的利益——这就像崔先生要求部分学者承认转基因食品不能吃一样,他们的利益在那里,怎么会承认呢?我敬佩崔先生斗士的勇气,但他不可能得到想要的回应。不过在我看来他已经赢了,朋友圈广泛流传着转基因食品的危害就是明证。
第二,中美双方都承认对方均在这一进程中均扮演重要角色,并致力于推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具有法律强制性的协议(with legal force)。事实上这一声明主要是针对2015年11月30日到12月11日之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了证明在即将来临的巴黎峰会中达成协议有多么重要,一方面声明多次强调气候变化的危害,如损害经济发展、农业减产和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的威胁;另一方面则阐明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好处,包括刺激创新、推动增长、保证能源安全、以及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等。正反两个维度的阐述,传达了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而中国和美国作为碳排放主要责任国,通过在联合声明中自我减排承诺,激励其他国家踊跃参与气候谈判并在巴黎峰会上达成具有强制力的协议。
此外,两份声明都强调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和“各自能力原则”(principle of respective capabilities)。这些原则的意思是说,气候减排的确大家都有责任,但是发达工业化国家责任更大,因为你们在一两百年前就开始了工业化,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现在地球大气层里大部分的碳都是你们排的,我才刚刚开始而已。所以责任是共同的,但多少是有区别的。
2015年的声明花了接近一半的篇幅对巴黎峰会做出一些展望,或者说是期待甚至要求,比如说建立适应性机制,使得各参与国都可以基于自身情况在气候变化协议中找到立足点。再比如希望到2020年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政府、企业、公共或者私人等,每年筹集一千亿美元(USD 100 billion)的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坦白说,这是笔者从事气候变化研究以来在不同文件中见过的最高数额的资金,以至于我认为自己老眼昏花,擦了擦眼睛看了好几眼还百度翻译了一下才敢写出来。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不觉得在这样一个民族主义盛行、国际无政府主义而且欧洲国家依然债务危机的环境下,发达国家愿意而且可以筹集那么多的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但不管怎么样,声调要先提起来,姿势要先摆出来,这是策略。
2015年的声明有17款,而2014年的只有8款,内容多了一倍多,增加了不少具体的和实质性的内容。2015年声明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巴黎峰会展望、中美国内应对气候变化举措及国际双边及多边合作。新协议有如下的增进:
第一,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了减排承诺。2014年的声明中,美国承诺到2025年相对2005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6-28%;中国承诺到2030年前后达到排放峰值,并将非化石燃料占初级能源的比例提升至20%。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承诺并不具有强制性。也就是说,即便没有达到许诺的水平,也不会受到惩罚,最多只是得到舆论的批评。2015年的承诺则具体和深化了许多。最显眼和受媒体关注的就是2017年中国将建立全国范围的排放交易体系,涵盖了所有主要工业部门如钢铁、化工、造纸、电力以及建筑等。事实上中国早就有了排放权交易市场,但只是区域性的,如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http://www.chinatcx.com.cn/tcxweb/)。这些都是试点,通过试点总结经验,试探其可能性,等有了把握再全国范围内铺展。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运作模式,其他改革也是如此推进的,包括小岗村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及现在在部分本科院校中推进的应用型大学建设。目前这一体系运作最成功的当属欧盟的排放贸易机制(Emission Trading Scheme),他的内在逻辑是,政府进行碳排放的总量管控,规定今年全国的总体排放量,然后根据企业历史排放数据的多少分配配额(如A企业今年1000吨碳排放指标,B企业600吨等等)。到了年底测算,超过排放配额的要去排放交易市场花钱购买,没超过的则可以将剩下的配额拿到交易所去卖,因此所有企业都有激励想办法减排,不仅可以完成目标,剩下的还能赚钱。这样的机制就是凭空创造了一个市场,赋予碳排放金钱价值,激励企业发展减排技术提高效率,进而减少碳排放。这一体系在美国、加拿大和澳洲也有,但都不如欧盟成功。美国比较成功的是创建了一个二氧化硫的交易市场很成功,成了中国相关领域学术论文的经典案例。此外,双方还致力于共同支持发展中国家向绿色低碳转型,美方重申其向绿色气候基金捐资30亿美元,中国宣布将拿出200亿元人民币(约31亿美元)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增强其使用绿色气候基金资金的能力。
第二,具体化了低碳技术合作的形式。技术创新是减排的关键。为推动低碳科技的发展与传播,中美合作建立两个组织:美中气候变化工作组(the U.S.-China Climate Change Working Group, 简称CCWG)和美中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the U.S.-China Clean Energy Research Center)。前者是中美两国合作的实际推动部门,分别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华和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斯特恩担任组长,以便牵头各部门开展技术开发、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的合作。后者偏向科技理论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建筑能效、煤炭技术以及清洁车辆。两者都是围绕着低碳技术(有时也称环境友好技术等)展开的。为落实这一框架协议,一些活动已经展开,如首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在9月15日于洛杉矶举行,这种会议是方便具体的市/省政府和企业签署实质性的协议。
低碳技术是气候变化举措的核心,也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一次演讲上咨询某市环保局长,问该市环保设备如垃圾焚烧炉有多大比例是进口的,答案是百分之百进口,我顿时被惊到了。由此可见,技术比资金更为重要,技术可以容易地生成资金,资金很多时候却买不到技术,很是期待中美会在如何关键和敏感的清洁技术上怎样进行合作。学过管理学的都知道,管理领域有一个永不退色的议题,叫做技术引进,尤其对于亟待技术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研究来研究去,办法就那么几个,例如中外合资方便技术引进,例如“市场换技术”,但都被现实无情地击碎了。经典的例子就是汽车行业,中国市场全被丰田大众福特占领了,外资赚的盆满钵满,而中国在国际上一个叫得响的车企都没有。笔者在台湾游学时倒是发现了一个好的方法:台湾作为美国战略棋盘上的重要一环,得到了不少的好处,其中就包括大量技术的无偿或低成本引进——美国需要台湾的发展。因此我经常调侃说,要引进技术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政治结盟,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就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宫及其政府机构公布的文件中,都会出现“U.S.-China”,将美国放在前面;类似的,在中国官方文件中,顺序便会倒过来,中国放在前面。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潜规则,以突显自我的中心地位。类似于每个国家制造的地图都会将自己国家摆在世界的中心位置一样。
联合声明已然公布,国际反响很好,我们也应当为其鼓掌庆贺。但对于旁观者也应当明白,国际关系的基石四国家利益。联合声明的实施必然是对国家整体有好处的。对于中国而言,它可以在两个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一是通过减排时限的约束,给国内改革形成倒逼机制,反过来推动低碳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技术转型。这与国内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相得益彰;二是培养环保产业,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一极。这是在谢振华接受访问时,针对公众质疑做出的答复。所以玩什么游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游戏能得到什么。我乐见中国与美国的联合声明,它说明中国逐渐开始主导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逐渐成为游戏规则制定者。而当年极力推动《京都议定书》的欧盟则被乌克兰问题和难民问题折腾的筋疲力尽,无暇东顾。人生很长但重要转折点就那几个。国家命运亦如此。在经历痛苦转型期的中国,能否抓住这个机会翻身施加国际影响力,实现大国到强国的转变,未来二十年便可见分晓,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