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人民财富的不断积累,投资者对于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和投资渠道多样化的要求逐渐提高。投资者对于证券投资品种选择需求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股票和债券,对其他证券投资品种以及衍生产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成为推动证券业不断创新的动力之一,也为证券公司的创新业务发展开辟了新的成长空间。
持续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是我国证券市场高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0至2013年,我国名义GDP从89,404亿元增长到568,84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5.29%。同期,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280元增长到26,955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1.86%。健康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于证券市场而言,一方面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同时,也刺激了企业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居民储蓄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财产中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的比例将不断提高,从而形成居民对证券产品持续强劲的需求,而证券公司作为沟通资金供求双方的中介机构,随着资本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增长,业务规模也将大幅增加,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012年,《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将着力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显著增强证券业竞争力,加强监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维护资本市场安全和稳定运行,充分发挥证券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筹备的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相继推出。2012年,《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进一步明确了监管机构支持证券公司持续创新的态度,未来将在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新产品等多方面鼓励创新和放宽业务规模。在我国证券市场向前迈出新的步伐背后,我国经济发展带动了企业融资需求的增长、证券市场投资者队伍的壮大、投资理念的成熟以及对证券公司服务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将注重合理利用基础证券和衍生工具的组合降低资产风险,设计不同类型投资者需要的投资组合。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优质证券公司将可以依靠强大的研究力量、定价能力和创新能力区别于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在金融市场中获得较快的发展。以直接股权投资、另类投资、资产证券化、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场外市场业务等为代表的制度与产品的创新,将推动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趋于多元化,为证券公司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降低证券公司收入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尽管目前我国证券行业监管仍以行政审批的方式来实现市场准入、分支机构设立、业务划分方面的监管,但在国际化趋势影响下,我国证券行业的监管体制也在逐步走向市场化。市场化监管措施的运用正日益广泛,公司治理、净资本管理和风险预警与防范等方面的监管不断加强。
根据中为咨询网观察,当前,我国正在强化投资者风险教育,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包括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等制度在内的多层次投资者保护体系,最大程度上维护投资者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监管机构还对证券公司采取区别监管的措施,鼓励优质证券公司开展业务创新,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对风险类证券公司则实施经营活动上的限制,从而加速市场的优胜劣汰,以期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此基础之上,监管机构对于资本市场新产品和证券公司新业务采取的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将有效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实现投资者与融资者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