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80 2
2015-09-30

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有些麻烦,经过了几年争论,新安保法案总算通过,然而迎接他的却是涌上街头的几万民众要求他下台的声音;与此同时,国际评级机构标普也将日本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这也意味着外界对所谓“安倍经济学”理论和功效的质疑。从上世纪90年代算起,日本的经济疲软已经持续了20多年,“安倍经济学”正是在此背景下出台,试图力挽狂澜,带领日本走出长期经济不景气深渊的。然而,这一系列政策,究竟是能妙手回春的解药还是饮鸩止渴的毒药,还有待商榷。

在讨论“安倍经济学”之前,有必要先说说安倍经济学是什么,一般认为,“安倍经济学”的内容主要有:1、大胆的金融政策(2%的通胀目标、无上限的量化宽松、负利率政策等等);2、机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的公共投资);3、旨在唤起民间投资的成长战略(例如女性闪耀日本)。这三大措施也被认为是“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实际上,这些政策其实一点都不新鲜,仍然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措施,我们可以逐条讨论。

1.大胆的金融政策:通缩是万恶之源?

所谓量化宽松(英语:Quantitativeeasing,简称QE)其实就是指由一国的货币管理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通常是收购银行持有的国债),提高实体经济环境中的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的操作,相当于间接增印钞票(在以前,这种操作叫制造通胀)。这项政策的目标,即通过多印钞票收购银行资产使银行拥有更多的准备金,从而推动利率下降,银行释放出更多流动性也就推高了一般的物价,从而达到通胀目标(现代的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通货膨胀率即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据安倍说,他下定决心射出第一支箭是因为通缩(也就是一般价格水平的下跌)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的根源。但通缩真的如此邪恶吗?我们有不同的意见。

技术进步会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物价的下跌,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颗粒无收到亩产万斤,大米的价格是会下挫的。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经济体里,物价在整体上应该有一个下降的趋势才对,也就是说,通缩是正常现象,由此也有一个推论:当总体物价水平维持稳定的时候,通货膨胀已经发生了。而大众(尤其是我们穷人)正是通过相对价格的回落而分享技术进步的成果,生活成本的降低又使得更多的相同享受和更丰富的追求成为可能,例如从吃不饱到吃饱,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开始注重保健养生。节省下来的收入正是旧产业业务扩张和新产业诞生的基础。

那么从“外部”向经济体注入货币会有什么效果呢?虽然现在很多经济学家发明了各种或简单或复杂的理论,设法让我们相信仅仅增加纸币供给就能增加真实财富,但相信这个无异于相信古代炼金术士的胡扯,我们只要稍微想想就会知道印钞机能印出纸币,但无法印出真实资源。增加纸币不会增加真实财富,而只是使财富发生转移——最先拿到纸币的人可以在纸币贬值前交换到他们想要的资源。

和过去的政府“印了就花(消费)”不同,现代政府通常是“印了就投(资)”。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注入的新钱的大部分通常会成为政府或其盟友主导的投资项目的资金。同一时期有很多投资项目开启,市场当然一片“繁荣”(尤其是资本品市场)。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投资并非基于人们的真实储蓄,而是中央银行凭空创造的信用,它们的失败基本上在开始时就已经注定了。

米塞斯曾经评论过,“(我们不妨)把全部企业家看作一个建筑师,他把基础打得过大,直到后来,在建造的过程中才发现,他完成这个建筑所必需的材料不够。显然,这位建筑师的错误不是过分投资,而是资源使用不当。”就像自由市场中的错误投资一样,这些错误投资最后必然会被清算——项目破产。而清算的时候,因为企业会破产、员工会失业,市场一片狼藉,所以在以前,这种现象通常会被称为萧条。

是的,商业周期并非资本主义固有缺陷,也非神秘莫测的天道命运,它始于虚假信用扩张引起的非理性繁荣(其实质是大规模资源错配),终于此后的必要调整(萧条、衰退、放缓、单边下行、新常态,随便你怎么发明新词)。插句题外话,近年国内有一种说法很火,就是“央行释放流动性正好可以给结构性改革争取时间”,基于和上文一样的原理,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因为释放流动性的本身就会引起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安倍经济学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成就之一就是创造了一波“安倍牛市”,日经指数一路高歌猛进。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几年日元汇率一直在走低,美元兑日元的兑换比率在2012年时为1:80左右,但到了现在,这个比率已经是1:120左右。所以在经济基本面没有实质性改善、日元不断贬值的条件下,股市好转并非投资者看多股市,而更多是因为投资者在看空日元。

事实上股市只是投资者的避难场所之一,和一般消费品市场营业额下滑相反,美术品、珠宝、贵金属等等的销量都有所提升,人们正急于抛售他们手中的日元以换取其他更为保值的东西(所以这一届政府要提高消费税率的举动令人怀疑是否早有预谋,毕竟通胀和消费税是一对很好的组合拳)。而且大家应该没有忘记,美国大萧条之前美国股市的形势也是一片大好的。

通胀的危害并不仅限于经济层面,长期的通胀还重塑了大众的道德观念和政治哲学。及时行乐、纸醉金迷、今朝有酒今朝醉等等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勤俭、储蓄则被打上落后的标签,毕竟手上的货币不断贬值。鼓励人们更多地借债和投机,毕竟因为通胀,债务人可以变相赖账,而且靠死工资安度一生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更严重的是,如果政府没有及时承认自己就是通胀的罪魁祸首并改正错误,甚至将通胀及其带来的商业周期归咎于“人性的贪婪”或者“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那么饱受生活成本上升(甚至物价飞涨)、盛衰循环之苦的人民大众可能就会开始质疑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并向其他主义寻求帮忙以革新这个黑暗腐朽的旧世界,这不是玩笑,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综上所述,我们和安倍的观点完全相反——通胀才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陷入萎靡怪圈的根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9-30 20:38:58
2.机动的财政政策:投资就能刺激经济?

和古今中外的凯恩斯主义者一样,安倍也希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回复景气。但一个冰冷的事实是,ZF不创造财富,而只能(以行政手段)转移财富。ZF增加的支出(消费和投资)和据说由此而创造的盘活整个经济的乘数效应,都是以挤占民间的支出和消灭由此带来的乘数效应为代价的。

而且这两种刺激经济的方式还有一个不同之处,纳税人是花自己的钱,相对谨慎,而ZF是花别人的钱,除了经济收益,ZF官员往往另有所图。其实这样的政策,安倍的极品前任早就搞过了。当年房地产泡沫破裂,日本ZF就搞过公共工程大跃进,90年代实施了12次经济对策,投资总额超过100万亿日元,成为了公共投资与GDP之比最高的发达国家,但是这类政策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景气和经济复苏,倒是给日本带来了大量的浪费和债务(国债是延迟的税收)。

日本的公共投资的浪费现象也是触目惊心。滨田市的投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滨田本来是一个日本西南部名不见经传的偏僻渔村,人口不足7万而且严重老龄化,在所谓失去的十年里,滨田市获得了中央ZF的巨额救济款项,财大气粗的市ZF开始了他们那雄心勃勃的复兴计划,给滨田建造了一座跨海大桥、一条高速路、一所大学、一座监狱、一个儿童艺术博物馆、一个滨田太阳村运动中心、一座滑雪场和一个白头鲸鱼海洋馆,遗憾的是滨田如今仍然萎靡不振。

这些工程里面最著名的要数滨田海洋大桥,这座连接滨田和濑户岛、长达305米的宏伟大桥至今仍然异常冷清,使用者寥寥无几,而且90年代大桥未建的时候,滨田的渔业就已经呈现衰落的势头,更为尴尬的是,即使不使用大桥,人们也可以过去对面濑户岛,或许滨田大桥的主要作用真的只是用来练习蹦极。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当年还有无数这样的大大小小的基础设施项目。

而且中央ZF的救济款项历来都是获取政治支持的一大法宝,这并不新鲜。当年手持天量联邦救助金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正是通过向选民暗示“选我我就给你送来联邦项目”而成功连任,这不但使民主党在摇摆州取得辉煌成绩,甚至赢得了一些传统上力挺共和党的州,毕竟“没有人会向圣诞老人开枪”。

这种为了政治选举需要而进行的经济许诺往往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甚至影响到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这里我们不妨介绍公共选择学派的政治经济周期模型。在该模型中,公选派的经济学家们把ZF作为内生变量引入宏观经济学模型中,从经济人行为假定出发,分析了政治家和选民的最大化行为对宏观经济学运行产生的影响:

一般而言,选民把票投给哪一个党派,取决于该党上台后执行的经济政策能否给他们带来好处,这些好处具体体现为五花八门的宏观经济目标:高就业、低通胀、低税率、高福利。显然,这些目标是互相矛盾的,在长期中根本不可能实现。然而,在短期内,ZF却可以利用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刺激就业和增长,并且通过制造财政赤字、“财政幻觉”和“货币幻觉”,巧妙地将其在长期中必然会产生的负效果掩盖起来,从而人为制造出经济高涨的假象。

在选举前,反对党会许下诱人的诺言,如老布什在1988年大选前那句著名的誓言:“请读我的嘴唇,不会有新的税收了。”为此,在职政治家会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刺激产量和就业量,从而人为制造出选前经济高涨的假象。同时为了争取更多选票,他必然会迎合选民心理,许诺减税和扩大社会福利支出,由此产生了竞选后期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

待大选结束,当初埋下的隐患将会爆发:新当选或连任的政治家将面临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他们不得不采取紧缩性的政策来应对这些问题,经济衰退也在所难免(更多的关于公共选择派理论对经济萧条的解释,可参阅吴宇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P266-270)。

这样的从政治选举角度对日本经济长期陷于萧条怪圈的现象具有相当的解释力,在90年代的日本,执政党在东京、近畿等人口、经济规模大的地方得票率较低,所以为了稳固北海道、东北等票仓,把更多的资金投进了这些地区。当然,这样严重错误的投资只能刺激一时,不可避免的会给长期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3.成长战略:挑战传统促发展?

作为第三支箭的成长战略是一系列的结构性改革,主要有:1、调降企业税;2、允许养老金增持更多股票;3、让更多女性加入劳动大军;4、减少大米的补贴,允许农地合并;……

给企业减负、减少农业补贴、减少在土地方面的管制、进一步开放农业市场这些改革确实可以释放日本的经济活力,是“安倍经济学”中为数不多的亮点,然而,这些细节上的亮点毕竟是难以影响大局,何况第三支箭中关于女性经济学的部分还存在严重的谬误。

日本女性一般婚后都很少参加工作,而是在家做全职太太。高盛预计,如果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能提高到与男性同等的水平,就相当于增加了700万就业人口,拉升GDP13%。除了计划增加儿童保育中心之外,今年8月参议院通过了一项法案,规定员工人数在301人或以上的公司须制定女性雇员和经理的占比等指标。

在这个以GDP作为主要经济绩效指标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弄清楚GDP的局限性。GDP是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衡量的,它忽略了所有非市场形式的生产。例如,一个女性婚后成为了全职妈妈,自己在家做家务带孩子,虽然她的劳动同样是生产性的,但这部分劳动并没有贡献GDP,但如果雇佣全职保姆代替她,这个保姆的收入则会计入GDP,如果这位女性投入工作,那就又贡献了一部分GDP。或许这就是安倍注重女性劳动力的原因。但这样的GDP增长真的值得追求么?

尽管我们承认并追求男女平等,但男主外女主内的普遍分工自有其内在逻辑,根源于男女的生理差异。首先男性的体力优于女性,在机械不发达的古代不用说,在科技已经相当先进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发现,那些工作时间长、工作时间不定时、劳动强度大等等的工作还是主要由男性承担。

其次,或许是更重要的,生育的重任只能由女性承担,这一点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对女性还是雇主。一个预期自己将会结婚生子的女性往往会选择那些工作时间相对稳定(例如朝九晚五)、不太重视资历的工作,以便她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生养孩子照顾家庭,也使她们没那么容易失业。

这不是危言耸听,对于那些在知识更新快的高新行业(例如互联网)和经验要求比较高的岗位(例如企业管理层)工作的人来说,离职一两年对于他们职业生涯的打击通常是致命的,不管这个人是男性还是女性。这也正是企业管理层里女性比例比较低的重要原因,符合这些条件的女性求职者确实少,这跟性别歧视没有什么关系(虽然不能保证绝对没有),因为自由市场上认钱不认人的雇主最后一定会发现,对女性抱有偏见的唯一作用就是把优秀员工往竞争对手那边赶。

我们必须明白,女性不工作并不代表对经济毫无贡献。首先,生养孩子本身就是一项伟大工作,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妻子往往包揽了繁琐复杂的日常家务(这些贡献并没有计入GDP),这使得丈夫可以摆脱家务的束缚全身心投入工作,这也正是已婚男士的收入普遍比单身汉更高的原因。如果女性都像男性那样以事业为重,那么男性为家务烦心、孩子缺乏母爱、女性不生育不结婚可能就会成为普遍现象,我想这并不是老龄化和生育率低的日本社会需要的。

强行提高管理层女性比例的法案无法改变人类的生理基础,而且政策制定者可能也低估了企业家的能力。人不是橡皮泥,不是想怎么捏就能捏成什么样的。如果企业并非自然达标,提升女性雇员比例又会恶化企业经营,那么企业家可能就会调整策略规避法律,例如裁掉“多余的员工”,当然,有些经营不善的企业破产倒闭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这类法案不但难以达到目标,而且也无法起到促进经济成长的作用。

也就是说,目前日本男女工作结构的现状是传统观念驱动下的均衡状态,从短期看,传统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而在这样背景下采取政治措施,强行打破均衡明显是不智之举。况且,面对根植于民族观念的传统,政治手段再强力,其破坏力也值得怀疑,所谓女性经济学在实践中很可能遭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而不了了之,但这之中的执行成本和带来的寻租行为却要由全民承担,从长期看又是拖慢经济发展的累赘。

4.总结和启示

最后,我们认为,整个“安倍经济学”,除了少数亮点外,仍然是凯恩斯主义扩张政策的延续,本质上和安倍的前任们所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即便能在短期内做出好看的数据,从长期看也不可能成为日本经济摆脱萎靡状况的希望。鉴于安倍晋三将成为近年来日本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日本经济将陷入“失去的三十年”几乎成为板上钉钉的事。

作为亚洲首屈一指、拥有高度资本主义文明的发达国家,日本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安倍经济学”显然不值得国人称羡。有钱人吃喝嫖赌虽然耗钱,但毕竟家底厚,一时无碍,但要是穷人误以为这是人家变富的原因也跟着学,估计会家破人亡。试想,像日本这样家底极厚的发达国家尚且在凯恩斯主义政策下陷入长期萧条,还在发展阶段的中国,如果也把凯恩斯主义理论奉若神明,其后果就很难预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8 15:26:58
怎么感觉你说的几条都是你国之前和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