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汽车巨头破产不一定会产生太大危机,反而可能为美国汽车业的重生创造机会。
我发个香港狮子山学会的文章的节选:“美国汽车业根本是一个经济黑洞。就拿美国通用(GM)和日本丰田汽车相比(2005年数据,只对比北美洲生产线),GM的工人享受着高于丰田工人一点五倍的工资,但每制造一辆车就令公司亏蚀2300多美元,反观丰田工人就可为公司赚到近1500美元。为何可相差这幺远?因为GM背负着庞大退休员工,是现役员工总数的三倍,使GM轻易成为“威而钢”(Viagra,港俗称“伟哥”)的全球最大买家!就算GM不用背负着这些退休员工的医疗费,它还是每制造一辆车便要亏蚀800美元。
从这例子,可见纵使买入更多“伟哥”,也救不了美国的汽车业;只有申请破产保护令,将之置之死地,才有翻身的希望。
破产一词可能令人联想到数十万GM工人立刻失业,所以很多人以此为由坚持政府要出手相救。但在美国的破产保护令第十一章下,GM却未必要实时清盘,债权人也不会立刻要GM遣散所有工人并停止运作,而是重组GM债务,普通股持有人会损失了所有权益,债权人会分得公司的股份,但大前提当然是,债权人认为拥有GM的股份比清盘变卖资产套现更有前途。这样新重组的公司必然要裁减表现欠佳的员工,而退休员工的福利亦必须削减,管理层亦要换人。很明显,不走到破产这一步,美汽车业是不可能翻身的。
近年最佳的火凤凰重生例子便是于2002年申请破产保护令的Kmart。主要债权人Edward Lampert只利用十五个月便成功重组Kmart,更在2005年一举收购大型百货集团Sears。当然,不是每一家申请破产保护令的公司都可扭转失败的命运,但难道仅仅由政府慷纳税人之慨出手打救,而不经过痛定思痛的过程,会使美国汽车业这经济黑洞恢复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