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提前复习,策略得当,就是早起的鸟儿;策略不当,可能变成被吃的虫。
又到一年国庆时,17届考研的学弟学妹们也开始准备考研的事情了。提前一年复习的孩子,目标多半是985中的一流专业,多数还是双跨,三跨生。但事实上,很多提前准备的考生,竟然输给了年后才开始复习,基础差不多,所用时间少得多的考生。复习的早,如果没有合适的复习策略,很容易陷入长线复习,效率越来越低,动力越来越弱的困境。那么怎样利用起跑早,获得先发优势呢?
我自己就是三跨考研生---本科学理科,考研转经济,总分426分。其中英语76,政治68,专业课132,数学150.本想考完给16届写个经验贴,结果一犯懒,都9月底了…..干脆,写两篇攻略给和我一样提前一年准备的下一届考生吧。本篇是上篇,用于当前到来年四月左右的打基础阶段。
首先,咱们需要把这一年多的复习时间切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5年10月(也许当你看到本文时是11,12月,不晚,也一样)---16年4月底(开始的更早可以提前到3月底)。
第二阶段:16年5月初-----16年12月底考前。
如果一上来就各种应试化复习,各种辅导书,各种考研课,对不起,最终坚持下来,获得满意分数的概率----非常低。
为什么?以专业课为例,别人学了2-3年,就算课上没听的多认真,只要稍微用点心,在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集群下,在氛围渲染之下,总会有点学科底蕴优势。仅用几本指定参考书做应试化复习,考试时背几个书本上的概念上去,得分很难越过本专业考生。再如数学这样的学科,在数学思维、脉络不清的情况下,一上来就应试复习乱做一通,长时间下来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与疲倦感,无法游刃有余。
所以,第一阶段的复习策略应该以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培养学科思维,理清脉络为目标,而不宜过于应试;而第二阶段当以应试训练为主,但也不忘把握学科脉络,重视思维运用。
1.第一阶段各科复习策略
第一阶段一般不复习政治,因为政治每年大纲变化很大,复习过早,多半会成为无用功,这里且不提。这一阶段主要复习三科:数学,英语,专业课。
虽说是第一阶段不宜过于应试,但也不能毫无方向。复习之前,最好把最近几年的这几科真题和大纲拿来看一看---不必做,只是看有哪些题型,每部分分值如何。如果学校未定,可把几个意向院校专业课的真题在网上搜来看一看。同时,也可以在网上适度了解下这几年的命题风格、趋势,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此时也当搜集信息,想清考研的动机(若只是跟风,很难坚持到底),大致圈定几个目标院校。
先说专业课,跨考提前复习,专业课一定要提前准备。第一,对照意向院校的参考书目和命题风格,把指定的几本书买齐。第一遍看指定书目不必玩什么划重点,背题目,一定要以理解为主,认真琢磨概念,体会学科的思维方式。有心得了,就写点笔记。切记,这遍看的不能太功利,什么哪儿不考就不看之类的想法很天真。带着”体会学科之美”的想法看书,才有足够的收获;第二,若能在网上的公开课资源中找到与所考学科高度相关的课程,多听一听。注意不是找应试辅导课来听,是那种面向大众的各学科开放课程,如网易公开课上的,或是mooc。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在这一阶段听了十余门国内外名校的经济管理相关开放课,极大的弥补了跨专业底蕴不足的劣势。在复试的专业考试中表现甚至胜过了大多数本专业学生;第三,看一些所考专业的“闲书”。这些书不必有应试色彩,但应当是该专业有口碑的佳作。如何选?听公开课时,课里的教授会推荐一些书,可以去图书馆找来看看。相关的专业论坛上,知乎上,也会推荐一些好书书单,挑几本细读。如果所考的院校在该领域有佳作或重要论文,也可找来看看。看这些书时只当读小说,不必心情紧张当作应试,万一复试时问你读过什么专业相关书,也好侃几句不是么。
再聊数学,数学是最容易提前陷入应试化的学科。大家会想,学数学肯定要做题,做题不就是应试,既然要应试当然要买教辅。大错特错,在第一阶段,不宜围绕教辅来展开复习。
首先应该做的是围绕数学教材,认真搞清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每个定理的引出、应用与推广,在哪些情况下成立,改了条件为何不成立。同时,数学只看不练永远不会掌握。书上的重要例题应当在空白稿纸上独立的演算,课后的习题也应当多多练习。无论数一还是数二三,高数教材最好用同济,线代同济或居余马均可,概率浙大或其他均可,对照大纲把自己不考的部分划去。课后习题觉得全做吃不消,可以在网上搜索前辈们总结好的考研课后题必做题号,可以让复习量减轻一些,同时保证不错过重要的课后题。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辅以市面那些教材配套的习题指南,注意,先别用考研教辅。
倘若大学数学翘课+挂科,或者压根是没开数学的专业,也不要紧。现今网络资源那么多,零基础也不缺解决方案。萨尔曼.可汗的可汗学院,提供了从小学数学到大学数学入门的全部小课程,零基础的考生,可以在网易公开课---可汗学院中选用。基础好一些的考生,也可参考网易公开课中的麻省理工数学系列课程中的部分课---别以为麻省的课很难,选出来做公开课的教授,都是举重若轻的高手。
如果对数学信心不足,需要经常问往届学长如何复习及一些题目,推荐考研论坛的考研帮及狮子数学团队的新浪官微”狮子数学脱口秀”。前者基本是各科都有,后者是狮子数学的免费答疑所在,即便不是他们的学员,只要虚心求问,他们也会作答。
有的考生习惯于按高数---线代---概率的传统顺序复习,也有人选择高数---概率---线代的顺序,因为概率与高数关联较大,我觉得都可以。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复习中注意不要把战线拉得太长。什么意思呢?例如复习高数用了2-3个月,这对初学者来说很正常,这时许多考生会接着去复习线代概率,高数一丢就是好几个月,等一轮复习完了发现几个月前看的东西一点记不起来。破解之法很简单,只需要每周拿出一定的回顾时间,在复习新内容的同时回顾旧内容即可。例如看线代时可以整理高数的概念、笔记、错题,看概率时又可回顾线代相关,这样整个教材流程走下来,基础会非常扎实。再强调一遍,不是看一遍教材下来,那样一点用都没有。数学必须做一定量的题,积极总结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对于提前复习者,数学过教材这一轮用上4-5月是很正常的,时间充裕,太快也没有必要。切记复习中做足量的概念、计算题,不断穿插回顾,不要把任何概念不熟、计算偏弱问题带到下一个阶段。
再来看英语。英语也是一门动手要趁早的学科,否则词汇量不行,语法水平低,无论怎么做应试训练,提升空间也很有限。我本人英语比较一般,四级贴空飞行通过,六级直到考研的年份考第二次才考过。可以说,促使我提前这么久复习的原因,一是专业课是跨考,另一就是英语。
英语上,想改变长期的积贫积弱,首先要选一套经典教材。我个人选择的是新概念英语的3-4册,并且买了新东方的新概念教辅,结合文章一点点的学习词汇、句法,语法,做教辅上的练习题,过程很辛苦,收获很巨大。我的英语底子较弱,所以这一过程事实上到第二年6月才完成。在复习前,我做过一套英语真题做挑战,结果只有52分,经过这种提升实力的全面训练,在考研中我考到了76分,同时同年轻松搞定六级。
同时,在这一阶段,单词还是要熟悉的。用什么时间呢?早晚时段。就我个人,我每天早上6点起来跑步,跑完读两篇新概念课文,每篇一般读3遍,然后吃早饭;晚上睡前出去慢跑两小圈,回来背半小时单词,11点半左右睡觉,直到考前,一直是这个作息。这里插播一句,适度运动并保持作息规律,是跑赢长线复习的独家秘诀。
关于第一阶段的攻略就写到这里。再强调一下,在这一阶段复习中不要搞的太应试,但可以翻一翻大纲,真题,熟悉考法,明确方向。总的来讲,在这一阶段我们是在练内功,为下一阶段练具体战术技巧做储备。
国庆节后,我会努力整理出第二阶段的复习攻略,希望能对后来者有一些帮助。祝大家假期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