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操控人心的手段。
看到有一些人极度推崇这个《铁齿铜牙纪晓岚》纪晓岚与和珅的经典对白,有感而发。
先从基础谈起吧。嗯,一个真实的故事。
大家知道,澳大利亚曾经是英国的流放地。
所谓流放呢,是这样一种制度:对某些罪犯,杀了吧,罪不至死;不杀吧,还得费尽心机盖个监狱关着,还得雇一大群狱卒看着,太麻烦了。刚好,18世纪,人类的科技尚不发达,很多地方生活条件太艰苦,是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那么,把这些人丢到这些地方,任其自生自灭,岂不两全其美?
但是呢,罪犯不可能拿到判决书,“嗖”一下就从英国到了澳大利亚。
怎么过去呢?坐船。
一开始大概是这样的:罪犯被判流放;英国政府把罪犯交给跑远洋的船长,同时给船长一沓钱,用来支付罪犯路上的花销;船长给罪犯安排舱室、准备伙食,扬帆直奔澳大利亚(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这是趟持续几个月的漫长旅途)。
看起来没毛病,对吧?
但是呢,很快,船长们就发现……如果罪犯半道病死的话……不用说,罪犯剩下的口粮就归自己了。
至于尸体……尸体留着,不怕引起传染病弄死一船人吗?早扔大海了。
茫茫大海,水手都是自己人……死无对证啊。
而且,无需直接动手。一天何必吃三顿?两顿不给咱省一顿?一顿何必一大碗?半小碗就饿不死了;又何必精米白面?有糠吃也不错了……这省下来,可都是咱的钱钱啊。
万一饿死?……怪他命不好,不然别人都没饿死,就他饿死?
就这样,近乎0风险、0投入,只要昧下良心,金币就到手了。
情况就这样飞快失控了。罪犯运输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甚至接近5%(或者15%,记不太清了),比正常远洋旅行的死亡率高几十倍!
英国民众不干了。这不赤裸裸的谋杀吗?可想而知,各种关于政府的阴谋论满天飞,人心惶惶,抗议不断。
不行,这事一定要管。
怎么管?
一般人很容易想到,派人去查啊,航道上定期抽检,查居住条件,查营养状况……多简单点事。
没那么简单。
一旦派人去查,这个督查官为什么就一定会靠谱?为什么督查官就一定是个正直的好人?
尤其是,真正了解过官场的都知道,这种肥缺职位,能占到的,都是有关系有后台的。他们上任就是为了钱来的。
大权在手,有没有克扣,他说了算——克扣了的,肯定巴不得督查官受贿呢;没克扣的,督查官只要随便找个由头,由不得他不出钱。
对督查官来说,罪犯们的旅费,是他们唯一可能的外快来源,他们怎么可能放过?
所以,对罪犯来说,督查官绝不会是救命恩人,反而是勾魂索命的黑白无常!
越派督查,罪犯死在运输途中的,也就越多。
那么,这个问题是不是就不能解决了呢?是不是说,船长吃流放犯,就是“必要之恶”呢?
完全不是。
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简直蠢的令人发指——但一旦想通之后,保证你拍案叫绝。
这个方案是:政府不先给钱,到澳大利亚了,再按人头结算——换句话说,改成“货”到付款。
为什么这个方案有用呢?
我们先回过头,梳理下利益链条:
之前,政府先付款------》运输------》途中罪犯死亡------》船长得到罪犯尚未花完的伙食费,于是罪犯死亡,船长得利。
然后,派督查官,利益链条就成了:
政府先付款------》运输------》途中罪犯死亡------》船长得到罪犯尚未花完的伙食费-----》贪婪的督察官勒索船长,迫使他们从罪犯身上榨取更多钱财孝敬自己
这个利益链条显然并未改变;反而多了督查官这一张嘴,迫使“有良心”的船长也不得不下水,不然喂不饱督查官——这不仅没有打破利益链,反而是在食物链顶端更加了一张大嘴啊!
可想而知,派了督查官,罪犯只能死的更多、更快。
最后,改成“货”到付款方式,利益链条就变成了:罪犯先上船------》运输----》途中罪犯死亡------》船长白养了死亡的罪犯若干天。
很明显,如此一来,利益链条就被彻底改变了:船长虐待罪犯,等于虐待自己的钱包。
仅此一点小小改变,不仅彻底改变了罪犯处境,一下子遏止了过去居高不下的流放犯死亡率;而且还促进了各种改良船舱通风、改善伙食条件等等方面的技术发明。
经济学手段,不怕你逐利,只要逐利你就跳不出这个圈;就怕你不逐利,那就麻烦大了。
所以,现代制度不怕和珅,越贪婪他就越能造福人间;也不怕雷锋,只是不寄希望于雷锋罢了;但害怕那些无思考能力者,因为就连逐利他都学不会,非要一门心思和自己的利益作对……
现在,我们来尝试分析一下和珅案的利益链条,看看哪里出了问题,有没有办法完成同样的“帕累托改进”;看看我对 有哪些外行人看来很蠢的设计实际上却是精妙无比? - 夏东的回答 的点评——这个答案显然本该是放在“有哪些外行人看起来精妙无比实则很蠢的东西”下面的——是不是有道理。
先看和珅的论点:钱不多、救民先救官、粮食换麸子
根本没有逻辑关系啊摔!
稍微有点社会经验的都看得出,这根本就是个贪赃的水货抛出的推卸责任之辞!
1、钱不多,所以救民先救官,不然没人来执行政策
大错特错。
钱不多,那么更应该花在刀刃上——民已经饿得要死、已经人相食、随时都要民变了;官呢?
没错,灾荒年,为维持统治,别说官,就连兵,都得先吃饱,不然没法镇压民变。
但这些,本就该有经费预算。没人要求你们饿着肚子干活;关键是,有没有超出预算?如果超出,钱都花哪去了?
贪腐不贪腐,不看你是不是吃得饱饭,甚至不看你是不是穷奢极侈;而看你帐目对不对得上。
2、粮食换麸子,可行;但这里同样是数量的问题,数量对上是能臣,数量对不上就是贪官。
很显然,这里本该是查账、问细节的;却被编剧处理成双方都没有干货的纯嘴炮,并且还把纪晓岚描绘成了个不食人间烟火、面对和珅“观音土”的质问哑口无言的书呆子,可谓明目张胆为贪官背书。
当然,这里缺乏上下文。或许其时纪晓岚手里的确缺乏证据,那么以后拿到详细数据,一笔笔对账,那时才可能分出是非曲直。
仅看见点毫无数据支持的嘴炮,就一边倒的挺和珅……这未免也太蠢了。
想想看,你掏了200万,让某下属给公司做个广告;完了你就在本地小报夹缝见到了一条信息,没了。
于是你出来质问,这200万都花哪去了。于是下属振振有词:
1、员工也得吃饭啊。想让广告做的好,先得员工吃得饱
——我克扣你们谁的工资了?这钱是做广告的,擅自挪用贪污,你还有理了?
2、200万在电视台黄金时间也就每天折腾两分钟,持续一个月;放小报夹缝能买好几年
——你买了几年?都在几家小报做了?收据开出来给我看看?以及,最为关键的,这200万做的广告,你究竟覆盖了多少用户?
老板才懒得理你各种花言巧语,他只认一样:这200万,花的究竟值不值?拿数据出来!
当然,数据出来之前,这200万是被贪了、还是真的花广告上了;是花的很精妙,还是被蠢货花大价钱打了水漂,尚不能准确判断。
但对有社会经验的人来说,只要下属这样对嘴了,那么其中八成有猫腻——没中饱私囊,他不会说“先让员工吃饱”;没克扣截留,他不会着急为自己在小报上做广告辩护:恰恰相反,如果一个子都没花到自己身上,他会向你哭诉自己团队的差旅发票还没报销;没截留克扣,他会迫不及待的拿出数据、发票/收据,向你表功,让你看他用200万做成了400万都做不到的事。
这里真正的利益链条是:
皇帝拨款---》款项如何使用,和珅全权,无需审查,无需报备---》于是和珅大贪,同时给下属官员吃点油水,手指缝漏点给百姓(恶化到极点,这种克扣会变成官场惯例,谁不给就什么都别想做)
来源邀稿:invalid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