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理论发展主要阶段评述(下) 2008-12-5
四、国内外农村金融理论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准入与产品创新方面的研究一般集中于创新性、专业化的小型金融机构,这些小型金融机构通常都接受补贴,向贫困阶层发放小额贷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研究的方向又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非常低的贷款逾期率,比许多发展中国家过去所建立的补贴性信贷计划的逾期率要低得多;(2)涵盖特定阶层,如农户。孟加拉国、玻利维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都自上而下发展了联保贷款、贷款证和信用机构的减员增效。联保贷款合同的采用动员了潜在的社会力量,并对意愿性拖欠构成了现实压力。贷款证制度根据还款记录决定后续贷款或追加贷款,形成了动态激励机制。减员增效降低了管理成本,使贷款人能够把放款利率降到合理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外学者如日本的速水佑次郎、美国的弗农·拉坦研究指出,农村信贷补贴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信用需求的夸大和信贷有价证券购买力的损失,信贷补贴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政治化,以及信贷在少数人手上的集中,且经常导致信贷机构活力的衰退。印度的苏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活动的正规性、乡村银行数量的不足以及营运成本数额等使得它们一般不会把农民视为有信誉的顾客,致使它们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由此得出在发展中国家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制的重要性。戈德史密斯(1994)认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因此,研究金融发展必须以有关金融结构在短期或长期内变化的信息为基础。他提出的衡量一国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的几项量化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他的研究表明,经济越发达,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就越大。
(二)国内研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的学者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研究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农村金融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探讨了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基于相关理论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研究内容大致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李玮(2000)认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导致国家支农信贷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农业贷款供需双方交易成本过高,要求过严,限制了贷款需求的增长。农村合作金融运营效率低下,公众信誉度趋于下降,金融风险突出等是当时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彭川西等(2000;2001)认为,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全面审视我国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有诸如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农村金融现代企业制度和农村金融经营理念等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表现为:(1)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与信贷结构调整的滞后;(2)农业产业化与金融专业化的矛盾;(3)农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对称问题;(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金融服务体系的差距;(5)对农业的政策支持与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脱节等。因此,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全面成长,特别是制约了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和区域农业的形成。
此外,还有学者就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根源进行了思考,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办金融,以及过度管制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活力,在组织体系、产权模式、服务方式以及监管政策等方面不适合农村的特点(李勇等,2005)。农户融资难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现有金融机构距离农户较远,获取借贷农户信息的成本较高,以及农户履约机制的缺乏等(周脉伏、徐进前,2004)。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金融体系并不是按照基于农村融资问题的一般逻辑发展,而是一个围绕城市工业化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因此,农村金融制度不能满足农村融资需要也就在所难免了(周立,2005)。现行农村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没有放活,被管制和控制了,以及农村的任何改革都与农村政府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是现行农村金融改革总是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张曙光,2003)。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何广文(1999)认为,我国农业投入资金短缺、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难等问题的根源在于严厉的金融管制和半封闭金融环境的存在。作为金融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政府对金融市场所做出制度性安排在多方面表现出制度供给上的不足。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说,这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这样仅仅从满足制度供给者和制度市场者本身的需求出发,是不能适应金融需求者的金融需求,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严重滞后于农村金融需求,这就是农村金融改革始终没能完成的主要原因所在。能否跨越农村金融制度障碍,关系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成败和能否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需要以农村金融需求为导向,从整体角度调整农村金融组织的区域布局,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矫正农村金融商品供求失衡。
郭晓鸣(2004)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但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受到严重挑战,农村和农业发展对资金要素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由于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功能不全、农村合作金融明显缺位,农村金融抑制变得更加严重,农村非农产业和农民获得金融服务极为困难。在农村金融抑制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农村资金却仍然通过正规农村金融组织不断向外部流动,导致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矛盾更为尖锐。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全面深化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极为紧迫的任务。
3.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与方向
何广文(2005)等认为,要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业坏账率较高、长期盈利能力不足、具有较大脆弱性的问题,避免农村金融机构危机和农村金融组织系统重组的高成本,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农村金融需求为向导,从整体角度调整农村金融组织的区域布局,构建需求型导向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体系。为此,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村金融组织结构,处理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发展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和社会公共投资机构,实现金融组织的多元化,以及组织结构调整要有前瞻性,能适应经济进一步开放和发展的要求等。此外,从不同角度推进金融组织多元化,仍是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途径。
彭克强、陈池波(2007)认为,我国应加快合作金融立法,放宽农村合作金融的标准,发展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多种合作金融形式,在判断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问题时,以资金支农的好坏作为判断成败的依据。坚持“存量改造”和“增量发展”并进,积极扶持作为增量的农村民间合作金融形式,培育多种农村合作组织竞争的环境。
此外,罗来武等(2004)从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机构观”与“功能观”矛盾的角度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制度问题;李喜梅和彭建刚(2005)通过引入系统隐功能的概念,对经济变迁中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演进逻辑重新解释,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资源配置等显功能的不足,但其支持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成功转轨的隐功能明显;钟笑寒、汤荔(2005)以金融机构功能理论为基础,从实证角度对农村金融机构收缩的经济影响进行研究;黄季焜、马恒运(1998)、林毅夫(2001)、陈锡文(2004)等从农村金融效率角度研究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熊学萍、易法海(2007)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提出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制度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制度效率进行测评。其研究表明,农户小额信贷制度的效率存在帕累托改进空间,必须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建立和改善农业风险控制制度。
农业大国的中国也是农业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如何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保障体制越来越引起关注。黄英君(2007)从公共物品理论的角度论证农业保险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品,最终受益者是保险标的的消费者。他认为,农业保险的属性界定为准公共物品,农业保险险种应界定为政策性险种,并给予足够的财政税务支持,且采取多种供给形式。只有辅以必要的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下的供给,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供求才能实现良性互动发展。温涛、谢家智认为,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我国应重视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并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风险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必须建立新的逻辑起点,创新制度变迁的路径,强调政府诱导型的制度创新方式。通过政府经济政策的诱导、法律法规的规范、保险的监管等手段,塑造农业保险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通过再保险和巨灾基金等手段建立的风险分散机制,逐步完善农业保险的市场机制,提高农业保险制度的效率,保障农业保险的稳健发展。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探讨了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基于相关理论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应当说,这些问题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都存在,有的问题甚至更加严重,因此,这些研究为我们从事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方面的借鉴,也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迫切需要我们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以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五、结论与启示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农村金融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研究,为我们从事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方面的借鉴,也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问题较为复杂,可以说,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我们对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只能借鉴和参考。我们需要全面剖析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金融约束、金融结构、金融功能和金融效率等内容,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根据中国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和制度安排的理论探讨以及实践探索,建立能够适合于指导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制模式、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政府介入农村金融的模式等理论体系,研究完善以市场导向、资本结构、治理结构、风险管理、金融监管等为主要的微观制度安排和以政府职能、财政补贴、央行支持、税收优惠、信用建设等为主的宏观制度安排,建立健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提高体系的运行效率,以此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简介:曹协和(1963-),男,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沈阳,110004),博士生。研究方向:转轨经济学。
作者:曹协和 来源:《财经科学》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