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的出口价格传递效应分析 ——来自中美贸易的证据 2008-12-9
摘要:笔者选取1989-2007年的年度数据,利用单位根协整理论研究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化对美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对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十分微弱,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发生波动后,只有28%的效应被转嫁到美国的消费者身上,其他72%的效应被我国出口企业所吸收。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汇率传递,出口价格
汇率是开放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反映了国家之间的价格水平之比。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导致国家之间的价格水平发生相应变动。在现实经济中,汇率的价格效应是任何国家都应重视的问题。所谓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是指汇率变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例如,出口商以本国通货计价的批发价格完全不变,而以进口伙伴国货币表示的销售价格随汇率波动而发生变动,这种情况就叫汇率对出口价格100%的传递,即完全的汇率传递;反之,如果进口伙伴国的销售价格保持不变,则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没有影响(Ohno,1990)。通常汇率的变动往往并不是一对一地反映到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上来,这一现象在国际经济学中被称为汇率变动的“不完全传递效应”。
一、文献综述
Dornbusch和Rudiger(1987)首次对汇率的不完全传递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他们利用不同行业组织的数据建模进行实证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汇率传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商品的可替代性、市场的分割程度和企业在市场上的市场力量。Taylor(2000)通过建模分析了汇率波动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汇率的持续冲击以及受冲击影响的厂商比例将决定厂商对汇率变动的反应方式,最后他认为汇率的传递效应受该国的通胀影响。Obsfeld(2002)指出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与对本国商品、消费物价指数(CPI)的传递效应不同。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如果汇率波动对进口价格的转嫁率高且转嫁速度快,会增强汇率变化的支出转移效果;相反,如果汇率波动对国内价格的转嫁率高且转嫁速度快,会降低汇率变化的支出转移效果。Devereux et al.(2004)则认为汇率传递与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有关,货币增长波动相对较低的国家汇率传递低,而货币增长波动相对较高的国家具有较高程度的汇率传递。Frankel(2005)等人通过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短期中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比较显著,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效应开始逐渐减弱。此外,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度越高,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越大。Campa和Minguez(2006)研究了欧盟国家的汇率的价格传递问题,他们发现短期内传递是不完全的,而长期则具有完全传递效应。Karim Barhoumi(2006)研究了24个发展中国家的汇率传递情况。他利用各国1980-2003年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汇率形成机制、贸易壁垒和通涨成因三个因素对汇率传递起着决定作用。
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对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进行了研究。卜永祥(2001)利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发现:汇率的变动显著地影响了零售物价水平和生产者价格水平,其中生产者物价指数对汇率波动的弹性大于零售物价指数对汇率波动的弹性。孙立坚、江彦(2003)根据价格传递效应理论,研究了国际贸易中进出口价格的相互影响,以及汇率在价格传递过程中的作用。罗忠洲、廖发达(2005)研究了日本进入浮动汇率以来日元汇率对出口价格的传递率及其特征。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日元汇率升值幅度越大,其出口价格传递率越高,日本国内批发物价对出口价格没有明显的影响。鞠荣华、李小云(2006)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情况。他们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程度较低,出口商看市定价吸收了大部分的汇率变化,而且,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程度不同。马宇(2007)考察了我国1999-2005年家电行业的出口情况,其研究结果表明:汇率变化对我国家电行业出口价格的传递系数大于0.9,即人民币汇率波动的90%以上都传递到国外市场。
二、实证分析
1.汇率传递效应的度量
有关汇率传递和看市定价的含义,许多文献都给出了文字和数学的定义(Krugman&Paul,1987;Yang,1998)。对于中国的出口商而言,有下面的等式成立
P*=P/e (1)
其中,P*是用进口国的货币表示的进口国支付的价格(本文是美元);P是用人民币表示的出口价格;e是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
这样我们可以用下式来度量汇率的出口价格传递效应
其中,ε*是用美元表示的中国商品出口价格对汇率的弹性,代表了出口价格对汇率变化的传递程度。而s是中国商品出口价格对汇率的弹性,度量中国出口商看市定价(Pricing to Market,PTM)的能力。此处的汇率传递程度和看市定价能力实质上是指中国出口商同一种定价行为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对进口国货币(美元)表示的出口价格而言,后者是对用人民币表示的出口价格而言,二者相互消长。如果汇率传递程度低,则表明出口商看市定价能力强;反之汇率传递程度高则表明出口商看市定价能力弱。
当ε*=0时,即汇率传递程度为O,用美元表示的价格完全不随汇率的变化而变化,表明中国出口商完全看市定价,即看市定价能力为1,汇率变化完全被中国出口商吸收。
当ε*=-1时,即汇率完全传递,用美元表示的价格随汇率的变化而同比例变化,则表明出口商不随汇率变化而改变出口商品的人民币价格,而将汇率变化完全传递到用美元表示的进口价格中,其看市定价能力为O。
当ε*介于。和-1之间时,汇率传递效应和看市定价同时存在。随着ε*绝对值的增加,汇率传递效应增强,而看市定价能力降低,此时中国出口商和美国的消费者共同分担汇率波动的成本。
2.模型设定和样本选择
本文实证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1)中国出口商是否看市定价,或者说中国出口产品价格是否存在汇率传递?(2)如果存在汇率传递,其传递的程度如何?
本文建立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价格传递效应的计量模型:
lnexp表示我国对美出口商品总价值(以美元计)的对数值;
lnner表示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的对数值;
lnmc表示我国物价水平的对数值;
1ngdp表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
这样计算出来的β1即公式(2)中的ε*,度量了汇率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
本文所选用的数据为1989—2007年度的年度数据,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美国Census Bureau,其他数据均来源于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tongjiziliao/)。此外,文中所使用的软件为Eviews5.0。
3.模型估计
公式(3)是个时间序列模型,对于涉及经济时间序列的回归,由于变量的数据生成过程是一个非平稳过程,从而可能引起谬误回归,即在经济意义上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却可能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所以在对模型进行估计之前必须先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避免谬误回归。表1为对公式(3)中各变量进行ADF检验的结果。
由表1可知,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上,各变量的水平形式均为单位根过程,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由此可知公式(3)中各变量均为I(1)过程。对于时间序列,只有在它们是同阶单整即I(d)时,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性。本文采用Johansen的多变量系统极大似然估计法检验模型(3)的协整关系并估计协整向量。检验结果在表2列出。
Johansen协整检验从检验不存在协整关系这一虚拟假设开始逐步检验(见表2)。从虚拟假设H0:r=0开始,似然比统计量为100.2614,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47.85613,表明应拒绝虚拟假设H0:r=0,接受备择假设H1:r=1。在接下来的检验中,原假设HO:r≤1在5%水平上不显著。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变量lnexp、lnner、lnmc和lngdp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并且,各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方程如下。
协整方程(4)表明:我国对美出口总额与人民币名义汇率、国内物价水平和美国GDP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在这种长期均衡关系中,国内物价水平和美国GDP变动对我国的出口均有积极影响:国内物价上涨1%,以美元表示的我国对美出口将增加0.36%;美国GDP每增长1%,以美元计的我国对美出口将增加0.75%;而度量汇率对出口价格传递效应的系数β1为-0.28,负号与预期相符,这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对我国对美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是比较弱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升值1%,只有0.28%被传递到出口商品的价格上。
三、结论
本文利用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中国物价水平指数、美国GDP和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等数据指标,研究了1989-2007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化对我国对美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对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十分微弱,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发生波动后,只有28%的效应被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其他72%的效应被我国出口商所吸收,这表明了我国出口企业在汇率传递效应中的能动作用——看市定价(PTM)。在面临汇率冲击这类外部冲击时,我国出口企业并不是被动的把汇率变化全部传递到用进口国货币表示的价格上(即完全的汇率传递),而是根据市场份额、产品差异或边际成本的可变性等能动地调整出口产品的加成份额,以抑制?正率波动对出口产品价格产生过度影响,具有一定的看市定价能力。
作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博士后工作站 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