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963 1
2015-10-17
归纳与分析的极限  

    对于任何复杂的两个元间实体,只要相比较,就会得到差值和共值这两组新的元间实体,把新产生出来的第二层元间实体相互再次比较,就能得到差值的差值、共值的共值、共值的差值、差值的共值等等一系列新的内源性元间实体。

    由于外源性元间的每一幅图像都是有限像素的,记忆器官的记忆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运算器官所面对的运算对象和产生的结果也是有限的。

    这个过程反复进行,实际上是一个对元间实体解构的过程,终究会达到一个极限,达到绝对等同和绝对差别的极限。也就是说,达到比较者之间只有两种可能状态的极限,要么是相等的,要么是差异的,要么除了等同之外在没有任何内容,要么除了差别之外在没有任何内容的程度。我们可以把G系列的极限,把绝对无差别的状态表述为“0”,把C系列的极限、把绝对差别状态表述为“1”,0和1就是归纳和分析的极限。

    直观地看,归纳和分类是一个向下发展的倒金字塔模式,是一个收敛过程,与之互补的分析也是一个收敛过程,差别者的种类趋向于减小。从分析和归纳的逆过程看,是一个树状的分叉图,初始点的元间实体可能最终重合在一个没有内容的点状元间实体上。如果倒过来看,从这个起点出发,开始生长、分蘖出一个个分支,每一个分支又成为新的起点,再次分蘖,生成了一个个新的层次、一个个新的类别的元间实体。

    对于这个初始点来说,这里,只有同一和差异这两个纯粹的元间实体,归纳和分析所能得到的结果重叠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在极限位置,归纳和分析是同一种方法,双方除了名称不同之外没有了内容的差别。

    如果内源性元间实体是有限层次的,对内源性元间实体的归纳最终将达到“同一”,也就是说,一切内源性元间实体都可以归结为唯一的一类,都是从同一种元间实体分化出来的;对内源性元间实体的分析最终可以追溯到没有任何具体差别形式的纯粹差别状态。纯粹的差别就不是差别,唯一的“类”就不是类;同样,纯粹的同一也不是真正的同一。这样,纯粹的同一和纯粹的差别这两种状态都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对象,因此,纯粹同一和纯粹差别这两者之间没有了差别,是同一种状态或实体。这就是说无限的归纳和无限的分析最终导致了相同的结果,两种方法最后会得到同样的结局。这就到达了归纳和分析的极限。

    如果用“0”表示同一,表示无差别;用“1”表示有差别,在达到极限位置时,0 = 1 。

    事实上,无论是外源性元间实体还时内源性元间实体,都无法到达或超越这个极限,因为 0 = 1 的逻辑不属于我们的世界,我们只可能生活在从无限接近这个极限到无限远离这个极限的区间之内。

    对于内源性元间的反复比较最终可以追溯到0和1这样的纯粹差别状态,由此就有理由相信,通过这个过程的逆过程,用0 和1 这两个纯粹差别者的“堆积”、“组合”就可能生成所有的内源性的元间实体,生成无穷种类的“凝聚态”的内源性元间实体。

    回顾一下我们对于外源性元间的讨论,可以发现,外源性元间也是以纯粹差别和纯粹差别者的对立统一作为起点,由此而展开的一个漫长的积累、凝聚的过程。内源性元间和外源性元间遵循着同样的原理。这就意味着两种不同的途径尽管实现方式不同,介质不同,但是,可能产生相同的元间实体。

    既然所有元间实体通过归纳和分析的方式最终都可以被拆解为0和1,反过来,用归纳和分析方式的逆运算,有可能将0和1组织成任何的元间实体,不仅可以用差别和同一关系还原所有被拆解的元间实体,甚至可能组装出过去没有的、任意的元间实体。比如,理论上,数字计算机仅凭基本数字单元0和1的无限积累,不仅应该能模拟几乎所有由有限素材构成的物理现象,还可能产生出物理世界所没有实际实现的所有元间组合或所有凝聚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0-19 20:17: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