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说明:2014年下半年,本文已经通过新华社内参和中宣部渠道报给了中央,此次转发的是简要版。
谨防下一次金融危机从中国爆发
黄少安(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
在此表达的不是中国必定要爆发金融危机,而是要防止下一次金融危机从中国爆发。因为中国目前经济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的一些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警惕。
一、实体经济不太景气,从数据上看,金融业却迅速发展,实际上是虚假繁荣,隐含危机的可能性。
2008年以来,在总体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部门不太景气的情况下,金融业从数据上看发展很快,好像很繁荣。
1,金融虚假繁荣主要表现为:
(1)在“金融深化”的指导思想下,各类金融机构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规模扩大。本来金融深化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内容,但是,近几年在中国却主要表现为各类金融中介性中小企业的数量扩张,小额贷款公司和投资公司等遍地开花,不像是“金融深化”,更像是“外延式和粗放式发展”。(数据略)
(2)金融业的产值快速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2007-2013年间,中国金融业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13%,而2000-2006年,中国金融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08%;2007-2013年金融业GDP占GDP总量的比重分别是4.64%、4.73%、5.21%、5.23%、5.28%、5.53%、5.90%。而2001-2006年都是4%以下。
(3)金融业利润一直高企,而且快速增长。金融业的利润情况并不是从2007年之后开始暴增,而是从2000年开始,就一直持续增长,直到2007年左右,增长速度一度达到翻番的地步,是2007年的危机把这种增长势头打压下去了,不然可能金融泡沫被吹得更大更快。而危机过后,这种态势又开始抬头。像2007年,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是2001年的20倍;200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是2003年的10多倍。(数表略)
2,金融虚假繁荣背后的原因及不良后果
(1)为什么是虚假繁荣?之所以认为这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繁荣,这样的发展显得很不合理,没有基础。因为,一个大的经济体的金融业不可能在实体经济不太景气时有实际的快速发展。相对比的实体经济部门,虽然至今破产的不多(主要是政府在支撑着),但是多数企业艰难维持,利润率很低,而且趋势性递减。即使是中国500强的制造业也是如此。201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平均资产利润率为2.43%。扣除饮料加工业、烟草加工业和酿酒制造业三大特殊高利润行业后,利润率会低很多,多数制造业企业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中小型制造业的利润率就更低。而且,这种资产利润率与银行业不可比,银行业的资产结构决定了,即使资产利润率低于制造业,也比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高很多。而同期的美国、欧洲、日本和其它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金融业的企业数量、产值、利润大体上是随着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
(2)金融虚假繁荣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认识上或指导思想上的偏差。部分政府官员、企业和学者对金融本质认识的有误,以为金融部门可以创造财富,金融业可以脱离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升级”的思想指导下,拔苗助长式地推动金融发展。于是,金融业在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信念驱动下,在金融危机后实体经济不太景气的情况下,获得上述“快速发展”。
(3)虚假繁荣的不良后果。
一是产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大见成效、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比例上升快、产业升级快”的假象。
二是威胁中国实体经济。因为恶化行业或产业之间的收益分配状况,导致资源错配,实体经济部门不能获得应有的资金和人才等,在艰难生存。中国很可能面临外资制造业撤离,很多中资制造业企业难以为继从而制造业萎缩、金融业短期内畸形发展局面。对于中国如此大的经济体而言,很危险!中国经济不能“未实先虚”。
三是制造金融泡沫。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繁荣,就是金融泡沫。金融泡沫就隐含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四是资金在金融领域众多中介环节空转,银行发放的贷款很多比例都通过金融中介公司成为高利贷,各金融企业和一些国有企业的财务公司都在金融领域赚钱,有产值有利润,而实际上没有增加财富,使得金融业有虚假利润、虚假金融业gdp,整个经济产生虚假的产业结构升级。
二、经济中其它几种不良状态增加了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1,政府债务增加与企业债务增加叠加。尽管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政府债务总规模和各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数据(略)显示,都在国际共识的警戒线以下,但是,关键是我们现在不仅没有很好的、缓解和偿还既有债务的条件,尤其是地方政府没有可靠的偿还既有债务的资金来源(原来地方政府举债时,主要的还债资金来源是房地产业土地出让金和税费,可是现在不景气,未来也难以景气,若地方政府再吹房地产泡沫会更危险),而且,因为财政收入增幅减速、公共支出规模扩大、社会管理成本大增,政府面临更大的债务增加的压力。
2,银行业不良资产和潜在的不良资产增加。现在各商业银行是尽力掩盖不良资产的真实情况。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
3, 房地产泡沫与金融泡沫叠加。
我国房地产前几年吹起泡沫是客观存在。而 金融与房地产是密切联系又高度敏感的,两种泡沫叠加,风险大幅度增加,一旦破裂,涉及面更大,对经济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4,在货币供应量巨大、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实体经济部门,尤其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根据温州市金融办发布的温州指数显示,近两年来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在18%-21%左右。主要原因是各种金融中介机构资金大量在金融体系中的各中间环节空转,众多中介机构从中谋利。金融没有或很大程度上没有为实体经济服务,而是为金融自己服务,为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和从业机构服务。如此高的利率,什么样的企业敢借钱?什么产业有超过21%的利润率?必然是中小房地产开发商在饮鸩止渴,必然是实体经济部门的中小企业在赌博式求生存,必然是企业和银行的巨大的潜在的不良债务和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容易获得国有控股银行低价贷款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企业,必然会直接获得的贷款在金融市场炒卖而获利。
三、综合考察,下一次金融危机从中国爆发的可能性较大
1,中国没能充分利用经济危机的淘汰机制淘汰落后,经济结构优化的进展实际上不大。金融产值的增加没有实体经济基础,掩盖了结构的不合理或经济结构调整速度的缓慢。
2,金融的虚假繁荣或泡沫本身就隐含危机可能性。
3,其它的金融和与金融相关因素隐含危机可能性
4, 美国等已经进行了有效的经济结构调整,正强劲复苏,不会爆发新的危机。
5, 欧洲也在进行结构调整,尽管复苏缓慢,但是再爆发危机的条件不充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都从金融领域开始,然后波及实体经济部门,而且8——10年一次,已经显示出规律性。综观上述情况,中国金融业当前系统性风险巨大,虚假繁荣背后险情严重。一旦某个导火索点着,就可能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连锁反应,给本来就处于困境中的实体经济部门雪上加霜。如果中国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降低金融领域的风险,下次的金融危机首先在中国爆发是完全可能的。当然,这里只是揭示从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其实,有三种可能性:
一是爆发全面和深刻的危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对中国自身经济将是重大打击,也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度感冒”。
二是现在就采取措施,使金融系统的巨大系统性风险尽量控制在金融体系内部,金融领域的损失巨大将不可避免,到时考虑损失谁来承担?
三是全面反思和采取措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理性发展金融业和其它服务业,同时,实体经济较快在新的、高的起点上复苏,房地产业稳步发展,至少不短期内大幅度下滑。就可以基本上避免危机。
总而言之,第一种可能性存在,而且概率不低;第二种可能性最大,资产损失难以避免,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不可避免;第三种可能性也有,我们要努力争取。我们对金融的非理性认识,如此盲目和不切实际的发展所谓金融,可能不得不付出代价。
四、建议
1,各级政府决策者要理性认识金融本质和金融业发展,不要以为金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而人为发展,不要以为眼前的金融产值增加就是真正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国经济不能“未实先虚”。要在改善生产要素结构的基础上,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踏踏实实提升工业和农业水平。
2,坚决挤压金融泡沫,打击金融中介的圈钱行为,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同时,不得片面追求金融业发展,不能不分实际情况地追求所谓金融业中的“高科技”产业---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和建立什么国际的和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禁止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炒卖银行贷款。
3,稳定房地产价格,防止房地产泡沫破裂,让泡沫在发展中逐步消释。尤其是地方政府不要再设法推高房地产价格。
4,利用危机淘汰落后的机制,大胆淘汰落后产业、产能、企业、产品,首先真正实现实体经济部门的结构优化升级,然后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自然健康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必须“先实”。我们不必过度夸大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失业压力。中国失业压力没有想象那么大,现实中,无论城乡,没有几个闲着没事干的人。现在两种相互矛盾的判断同时流行:人口老龄化、老人口短缺和失业压力巨大。其实,最多只有一种判断对,也许两者都不对或都被夸大。保增长可以以“保底线”的思维操作,只要不低于6.5%,就大胆地淘汰落后。中国居民的高储蓄和高住房拥有率对失业率是有支撑作用的(也就是说,二者可以减少失业压力),应该利用它。
5,商业银行应该紧急应对,及时处理不良资产,客观分析和测算潜在不良资产。不能让国有控股银行再有让“国家出资消化不良资产”的幻想。
6,在关注民生的同时,从中国国情(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出发把公共福利支出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同时加强民众对公共福利的预期的管理,不能让民众有超出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水平的公共福利期望,领导讲话和中央文件也不要客观上起到这种作用。通过宣传,引导民众在经济危机、需要经济结构调整时,与政府、企业共度难关。否则,政府公共福利支出过多地、长期地、持续的增长,不仅会加剧政府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而且可能使得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