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需要互联网
1、看病难、看病贵,只因需求与供应难以对接,得个感冒都往三甲跑,海南病人定要看北京协和,使得医疗资源越来越集中,却也越来越稀缺,医院里病人等医生,非执业、值班医生没活干,医学毕业生找不到临床工作。穷人付不起医药费,吃不起回扣药,富人不满意医疗体验,找不到好医生,买不到好药……
而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原本温饱后日益扩大的医疗需求加速增长,而且产生了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的新需求,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曾经的有病才去医院看病的阶段,更趋向于对利用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监控自身健康状态。医疗的需求扩大了,医疗资源显得更为稀缺。互联网在需求端产生影响的同时,对供应端的改造也刻不容缓。
2、大健康需要大数据,大数据依赖互联网。后面展开。
3、医疗改革,社保、医保并轨,各种合作保险,商业保险份额扩大,使得付费体系对医疗效率改进,成本控制需求增大,互联网医疗对提高医疗效率,控制医疗成本有巨大推动作用。
多说两句医改,医改是世界难题,难在哪里?世间事,无非是利益问题。病人看病,医生收钱,本来是很简单的供需问题,但人类在进步,医疗发展,医院加入进来,医疗费用也在发展,保险也加入进来,还有药企,科研机构,疾控都加入进来,利益主体一多,问题就复杂了。
奥巴马两届都在讲医改,但没什么名堂,因为美国是经济私有、政治投票。医院私有,保险私有,药企亦是,各有各的算盘,各有各的选票。奥巴马的想劫富济贫,但议员、选票掌握在利益集团手里,所以步步维艰。中国的情况更加特殊在于,除了以上多方利益问题,还有体制问题,公有私有问题,医保应该和患者是共同体,但却站到同为公有的医院的一边,而药企本来是独立的,但也和医院医生结成联盟。
中医自古是郎中望闻问切,开方收诊金,病人自主抓药,典型的医药分家,流传千年而有效,也被收编搞得像摆地摊卖狗皮膏药,所以医改不易。然而也正因为体制问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如果找对了方向,奥黑办不到的事中国也许真就给办成了,而怎么去办,互联网必然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
1、目标:医疗服务化。
2、方向:医生家庭化,医院平台化。解决需求对接问题。
3、方式:处方电子化,病例数据化。解决数据发掘利用问题。
当然中国医疗的溃败,与时代变迁,社会价值观变化有关,但是这与医疗社区家庭模式被工厂流水线模式的代替,医者父母心的丧失有着极其重大的关系,因为生命无价,看病不是修电脑,像前一段我谈文化产业一样,医疗需求也是感性和个性的,需要明确表达的关怀,是活生生的生态系统,而不应是冷冰冰流水线式挂号,开单、CT,缴费、取药。医疗之殇,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未来在何方?我觉得重启社区家庭式服务模式,唤回医者父母心、责任感进而重拾医患互信是最终方向。
?
三、特殊的流量与平台
理想的互联网医疗的最终形态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流量与平台模式。
1、平台就是包括医生医院,以及其他医疗机构在内的以服务为宗旨的多层次立体医疗保健系统。它不仅是面向病人,而是面向全体居民的健康管理平台,成为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消费,过去温饱没解决,紧衣缩食,现在小康了,有钱了,天天上淘宝、天猫这些平台,被动需求转化为主动消费。
2、流量不仅是病人看病、诊疗、处方开立,还包括医疗咨询,健康管理,甚至是科研、疾控相关互动查询。
3、数据是平台支撑及核心。包括:数据化的居民健康档案,医生档案评级信息,电子化的病例、处方、诊疗方案。医院平台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开发面向居民,科研、药企甚至是政府的咨询业务,简单说就是流量变现。从而摆脱臭名昭著的药品掮客,回扣谋生道路。
四、在通往互联网医疗的路上,互联网企业又是先锋
1、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医院体制问题,至今沿用的前苏联那套僵化的分级编制和定评级薪酬制度,以及医、药利益纠缠的痼疾已深,决定了互联网医疗不可能像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那样迅速完成互联网化。看病离不开医生,医生自由职业、多点执业不能成行,社区基层难有好医生,三甲继续做大,病人继续拥挤,医生继续疲惫,多层次诊疗系统难以建立及对接,医疗资源将继续浪费而维持稀缺。
处方电子化并对外开放本质上是隔离医院和药企,医生和回扣,分医院蛋糕,夺医生利益,医院和医生只有阻力,没有动力。没有行政力量干涉,将困难重重。而行政力量的主体,大多享受着现有体制下的特供医疗服务,让他们革自己的命也不现实。
2、现实与理想之间,互联网医疗却找到了生存空间。路曼曼其修远兮,中国的医疗体制决定了大家都觉得应该的事不一定去办,去办不一定办成,能办成不一定很快。一切都还在路上,在世界还不完美之前,向往完美世界的互联网先驱大有可为。自诊、轻问诊、网络挂号,病友社区,医生之家,医药电商这些围绕需求对接,数据发掘利用的网站、APP是有生存空间,甚至是巨大空间的。
比如春雨医生的轻问诊模式,有人认为这是陌陌式的问诊方式,陌生病人对陌生医生,与医院相比有什么体验改善?有很多,首先变相实现家庭医生功能,你去三甲也是陌生医生,其次医生没有了药品回扣束缚,时间空间的限制,甚至更加专业坦诚,病人没有病众围观,更能畅所欲言。
3、网医三国志,BAT烧钱实录。
腾讯:投资丁香园、挂号网,QQ新版推出健康中心,微信推出智慧医疗,推出糖大夫电子血糖仪。实际上是围绕病患做服务。
阿里:收购中信21世纪(已更名为阿里健康),未来医院和药品安全计划,“未来医院”第一期服务将实现线上挂号、缴费、获取检查报告等功能,但只针对自费的患者,通过支付宝入口,未来还考虑介入医保。实际上是围绕医院推工具。
百度:百度的重点就在收集整理医疗健康数据,进而提供全新定制化服务,百度健康、百度医生app等都是其重点推进的新业务模式。实际上是围绕数据搭平台。
五、标的,一切都要动态的看
1、短期机会在医药电商,九州通(20.99,0.94,4.69%),看点是医药电商B2B+B2C双牌照,好药师线上线下药店,以及对接轻问诊APP春雨医生,医药物流。典型的高流量+大平台+高变现模式。与春雨医生的对接是最大看点,春雨医生下载量目前超过五千万,行业第一,尽管春雨医生属于轻问诊,但却是真正抢食医院蛋糕的开端。
九州通导入轻问诊流量意味着除了一般医药电商OTC经营外,变相经营处方药的开始,提前卡位,占了先机。上面分析过医生多点执业,处方开放都困难重重,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所以现在炒作的大多数医药电商属于噱头居多,而九州通却有着本质不同。其他康美药业(17.37,0.03,0.17%)、太安堂(13.79,1.25,9.97%)、瑞康医药(35.16,1.35,3.99%)长期看也比较有看点。
2、中期机会在医疗电子,健康管理。智能手机的普及实际上为医疗电子做了良好示范和习惯培养,医疗电子看点在于将软硬件数据打通,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从而提供基于其上的健康管理。
3、长期机会在医院信息化,社区化,平台化、服务化,以及医疗O2O。卫宁软件(48.200,2.22,4.83%)、万达信息(0.000,0.00,0.00%)自不必说。运盛实业收购如果成功,将成为唯一的专注于区域医疗,远程医疗和医疗信息化等综合性业务的标的,很可能后来居上。另外智慧医疗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偏重于这一块的智慧城市建设商也有机会,银江股份(0.000,0.00,0.00%)、延华智能(0.00,0.00,0.00%)、汉鼎股份(26.070,0.67,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