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168 0
2015-10-28

爱情的形而上学分析

爱情作为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它的发展符合美之理念的一般发展规律。美的理念的第一个阶段是感觉阶段,或者称为感官阶段。两个人初次见面,相互并不十分了解,只是在感觉上彼此接触。也许对方在视觉上对自己有某些吸引点,也或许是在听觉上、嗅觉上、触觉上。当然一般说来是这些外在感觉的综合让自己印在了对方的印象中。 更有可能是对方的一种行为,然而人的行为之所以是人的行为,其原因就在于行为背后站立的理念,美的理念。而我们对美的理念的认识从来都是从感觉入手的。所以说,我们对另一个体的第一印象不会是深层的,只可能从感觉印象中来,从感官感觉中来。

   在感官感觉基础上的产生的是情绪而非情感,情绪和感官感觉一样缺乏形而上的基础,它是生灭的一物,不是自在自为的。这种情绪一般都是某种冲动,会对生理器官产生一定作用,比如会刺激激素的分泌,如此我们就对那刺激源产生了,这一般会导致我们会不顾一切的追逐对方。 所谓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等,它的起始点正在这里。作为美之理念的一个起始,激情是绝对重要的。没有激情不可能让我们真正进入美,而没有美则相互矛盾的双方就不可能相互融合。 只有美的理念才能使双方真正的融合,而激情的阶段是美的初始阶段,这时双方是水乳交融的,处于无我无外的情景中。否则的话,相互矛盾的个体将永远彼此排斥与对立,从而难以形成一个形而上的联合体,不论它是国家,是家庭。

   但激情是一种情绪,这意味着它是生灭的,是变幻的,易逝的。激情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短则数月,长也不过数年。在激情的阶段之后会进入美之理念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这就是理论理性的阶段。 这里,我们摆脱了美的感觉阶段,进入了美的理性阶段,但这是理论理性的阶段(或者说实践理性,应该说,理性只有理论理性没有实践理性,或者说,理性只有工具意义没有道德意义,理性只能作为最高的工具去征服对象,理性不可能产出道德去协调个体之间的关系。纯粹理性的个体只能是纯粹抽象的、孤立的原子个体,这种原子个体不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个体,黑格尔虽然进行了一大套的论证试图去阐发理性的实践意义,但他的结论恰恰反映了这个观点,容后详述)。

理论理性只有工具意义,所以理论理性只能去观察对方,去分析分解对方。在经历了激情阶段之后的人们会不可避免的进入这个阶段,这里他们头脑冷静,或是冷酷地观察对方,在道德层面,他们完全符合韩非的分析:所有的行为只有一个目的——个体私利。由于是在理论理性中,所以他们摆脱了与对方的那种原始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开始与对方分离。 也许可以说这个阶段的个体意识得到了强化。这个阶段的美学的特征是形式化,抽象化,空洞化。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更表现出庸俗化,或者是逆形而上学化的特点——这正是当下某些社会现实的切实的哲学描述。

处于这个阶段的爱情双方会精密的计算自己与对方的卖点,准确计算自己在爱情市场上的价格与对方的价格。然后做出一个最符合理性的选择——购买还是放弃对方这件商品。

这样的描述也许有点残酷。但要强调的是,真正成熟的爱情一定要有这第二个阶段。这是美的理念的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阶段。因为这是一个个体人格成熟的阶段,是理性的阶段。虽然要以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永远终结为代价。纯粹的理性阶段是排斥任何情绪和感情的。

但美的理念毕竟还继续发展,它要越过这个理性的阶段继续向上,从而达到它的第三个也是最高的阶段,这就是感性阶段。促使美的理念向上发展的动力依然来自第一个阶段的感官感觉。 人类永远会去追求一个“更美的”感觉,当这个感觉被理性所占据时,人只能感受到空洞和抽象,或是庸俗与无聊,随之而来的是彻底的空虚。在这种彻底空虚中的人只有两条路,一是在沉默中死去,或是在沉默中爆发。但这爆发的力量来自感觉,从而导致一种危险,即来自感觉的力量促使人去突破理性,但由于感觉力量与理性的彻底隔绝,所以爆发的方向只能是背向理性而形成与理性同样空洞抽象狭隘的不理性领域,而并非突破理性进入更加真实的,客观的、唯物的非理性领域。

而进入的唯一方法是打破理性的绝对隔绝的状态。这就是说,我们需要形成一个形而上的实体,这个实体不能是理性的,理性的实体只能是绝对孤立的个人而非家庭、社会、国家、企业。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形而上的实体,这个突破了个体,突破了小我的局限。这个实体只有一种可能,它是个感性的大我,是个感性的实体。

这个感性大我之实体的构建,靠的是所有的个体小我主动地拆除自我周围由理性构建起的封闭的围墙。这里我不谈利只谈义,或说要谈的是大我的利而非小我的利,从小我的角度看上去相互矛盾的利和义,在大我的层面上则是相互统一的,一致的。大我的利要来调解小我的利,这调解之所以能够成立,因为大我的利也是利,与小我的利的本质相同,都是理论理性的产物,是与对象分离时的产物。而他之所以能调解小我之利在于它是实践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是道德的产物,是与对象相融合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它与感官感觉的本质是一致的。 这种东西既不是感觉的,也不是理性的,我们称其感性的。

感性的东西的外在表现不是生灭的情绪,而是永恒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但可以在一个个体身上保持终身,更可以通过种种载体永传后世,它永不磨灭。在这种情感中生存的个体才感到最真实,最丰富,最饱满。这样的个体足可以爆发出改天换地的力量来。这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彻底的顺应自然。因为这种情感本身就是自然的根本规律。任何规律都是自然对自己的认识,也是自然对自身的改造,这改造只有在人类这里才能实现。

处于感性情感中的相爱双方会相互负担起无尽的责任,这对双方来说都不是负担而是幸福。

这就是爱情的三个阶段——激情、算计、责任,他们的背后,是人类精神从感觉到理性再到感性的渐次上升。

       爱情(事业)三要素——激情、算计、责任

    如果只有激情,这样的爱情只是短暂的;如果只有算计,这只是场交易;如果只有责任,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个一辈子的负担。有的爱情由激情而到算计却无责任,这是年轻时代的年少轻狂和中年的孑然孤立。有的爱情由激情到责任却无算计,这是由于一时的冲动而背负上的沉重包袱。如果是由算计转化成责任,这只是怜悯,相互之间难以平等,家庭生活也难以长久地维系;或是仅由责任转化成算计,而这不过是场必然发生的悲剧,缺乏激情的责任从来都难以持久。

在两种情况下不要轻易地承担责任。其一是没有激情。多数人的工作是没有激情的,他们的责任只是出于一纸契约、一张合同,于是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算计,而他们也生活在别人的算计中。在这场算计和被算计的游戏中没有赢家,彼此最后发现,短暂的生命就轻易地如此被算计了过去。 其二是没有算计,把激情与责任直接相连,最后带来的是无尽的悔恨。

永远不要放弃寻找激情,因为它是把算计转化成责任的唯一动力。只有当爱情与事业中充满了激情,我们才会在一遍又一遍的算计后蓦然发现,原来这些不过都是些芝麻包谷的小账,真正广阔的天地要远比他们美丽。

当然也不要忘了算计。因为这是个体人格成熟无可避免的途径。一个学会了算计的个体已经不再幼稚,一个经历过算计而又超越了算计的个体才能真正走向睿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